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屿新文化留堂来 草根艺术入人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18 09: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站在新前街道屿新村的东门山脚下,记者看见一条水泥路宽阔平整,直通山上。一旁的墙上画着各式各样有关生态、运动的图案,还写有“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宣传语。这便是通往屿新村文化礼堂的路,也是村民们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荒山变礼堂

  在过去,东门山只有两幢毛坯房,四周灌木丛生,茅草遍地。因山路窄小,村民上山不易。直到去年9月份,村里决定在山上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礼堂。

  “我们村的村民喜欢文化娱乐,一直都有组织活动的传统。”屿新村党支部书记李荣敏说,之前,活动场所设在老大会堂,但那里十分破旧,后被拆除。村民没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建文化礼堂的呼声日益高涨。

  考虑到东门山地理位置好却一直荒废着,村“两委”班子把目标放在了这座小山上。看着没有门窗、没有通水电的毛坯房,大家陷入了沉思。

  方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先将只有2米宽的小路拓宽到八米,可供各类车辆直达山顶。又让多辆挖土机一起工作,仅仅花了4天的时间,便将原先草木丛生的地方平整好了。施工人员不够,从周边工地抽调;水电工、木匠、泥水匠不能同时施工,就分层作业。施工时,工人多达五十余人,村民们经常看见东门山上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去年10月30日,文化礼堂建设工程竣工。

  如今的东门山,是屿新村的“后花园”。青石铺成的石阶、青砖砌成的花坛、精心栽种的各类花草树木,都装饰着村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文化礼堂,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看书练字、唱歌跳舞、品茶聊天、锻炼健身……这里的活动项目多样,精彩纷呈。

  草根节目受欢迎

  马兴法今年76岁,是屿新村老人协会会长,也是来文化礼堂活动的积极分子。每到周五,老马早早吃过晚饭,和伙伴们相约来到文化礼堂,唱起了戏剧。

  这里有一个视听坊,是老马他们平时练唱戏剧的场所。房间内设一个小舞台,可以举办小型戏剧活动。一边的墙上,写有很多和戏剧有关的内容,后面贴着很多村民们演出的照片,整个视听坊洋溢着戏剧的“味道”。

  屿新村唱戏剧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村民董小生外出学唱戏,归家后,组织了一个戏班,很多爱好者纷纷参与,老马也是其中一个。“大家都在唱,我也挺喜欢的,就参加了。”老马说,“多看多学,演着演着就会了,其实觉得也不是很难。”最初,他扮演配角,后来演技逐渐进步,就演了主角。

  随着时代发展,屿新村戏班所唱的内容不断变化,越剧、样板戏、折子戏等样样精通。“那时我们服装齐全,演过很多戏剧。”回忆起往事,老马滔滔不绝。

  遗憾的是,后来戏班解散,老马也不再唱戏,那些戏服也无处可寻。“现在村里有了文化礼堂,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又有机会唱戏了。”老马兴奋地告诉记者,村里请他召集了一批戏剧爱好者,组织了一支戏剧队伍。

  “每周五晚上,我们都相约在文化礼堂,不见不散。”老马说,有一个晚上,天下着大雨,大家还是陆陆续续地前来,文化礼堂里依然热闹。如今,屿新村的草根“做戏人”,不仅在文化礼堂里唱戏,还常常外出演出。

  另外一个特色草根节目是屿新村的打腰鼓。十多年前,新前街道组织一批人学习打腰鼓,屿新村共有三人报名,妇女主任方雪飞是其中一个。“打腰鼓挺好的,很喜气。”方雪飞说,学会后,她就在村里召集其他村民一起学,很多村民加入了这支队伍。

  平日里,屿新村腰鼓队就以文化礼堂为平台,经常组织排练。一有机会,她们就走出屿新,把节目带到各处。6月30日晚上,新前街道西范村组织活动,屿新村腰鼓队应邀参加。此次活动,文化礼堂组织了15名队员参加,就在比赛前两天,一名队员不慎扭伤了脚,另一名队员马上上场“救急”。“大家都很努力,我们在文化礼堂排练到晚上11点半,到家都12点了,也没有丝毫怨言。”说起队友们的任劳任怨,方雪飞不禁感叹,自从村里文艺活动多了,村民们常常聚在一起组织节目,村民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骑游队、舞蹈队、乐队……屿新村的文艺队伍很庞大。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节目,时常出现在各类大大小小的舞台上。骑游坊、舞坊、春泥坊、健身坊、琴棋书画坊……文化礼堂也提供了相应的房间,让大家有场地排练,发挥自己的特长。

  文化集聚兴乡村

  屿新村曾名屿龙,村中央有三座小山屿横贯,形状像元宝,被称为元宝山,这三座小山屿又俗称为东门山、中央山、西门山。传说,村民曾在村前挖了一长塘,形似龙,与三座山屿相对应。后将此地称为屿龙,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屿新。

  走进文化礼堂,记者就看到旁边的文化长廊内,屿新村概况、村名由来、历史沿革、特色产品、主要姓氏、古迹遗存等都一一地被展示出来。“以前我也不清楚村名的来历和村庄的历史,现在文化礼堂里都有写着,才知道。”李荣敏说,这些都是老马和其他几位年长者根据祖辈传下来的故事整理出来的。

  去年12月26日,村里准备为文化礼堂再添一个篮球场,施工时挖出了一座古墓。这座墓为砖室墓,墓室形制规模较大,墓四周为青砖,大小不一,纹路清晰。挖出的墓砖侧面及两端有8条突出的线,中间为网格纹。据专家判断,这是东晋时期的墓葬,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墓还出土了两件青瓷器,已由区博物馆收藏保护。

  过去,屿新村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其中工业有羊毛衫、工艺品、喷雾器等。“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增收,文化礼堂特设产业坊,展示一些产品及相关旧设备,激励村民奋发进取。”新前街道党工委委员周仙红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各企业提供的,听说文化礼堂有需要,他们都大力地支持。其中旧设备大多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它们无声地讲述了产业的革新和发展。

  1月23日,民俗美食体验活动;2月15日,巧媳妇包粽子比赛;3月1日,“庆元宵”系列活动;4月15日,锣鼓表演……自从文化礼堂成立之后,这里精彩不断,每个节日都会有相关活动举行。

  “我们还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举办一些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周仙红说,消防知识讲座、预防登革热宣传、巡检党风宣讲等活动不时开展。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