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6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谢铎与方岩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21 10: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方岩书院(资料图片)

谢铎手迹(资料图片)

    庄启龙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山,后更号方石,明台州太平县(今温岭)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监祭酒,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是明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茶陵诗派重要的代表诗人。谢铎一生三仕三隐,不管是居官还是乡居,始终不忘“匡治天下风教”并毕生追求。
    师事终身,倾箧兴建书院
    谢铎的祖上非常注重诗礼儒学,高祖谢温良曾为元末昌国知州幕僚,“洪武中,以孝廉应召且授官”,传至其父谢宗胤时,崇礼笃孝、崇文重教的耕读传家之风已名闻乡里。谢铎自幼以族叔谢省、谢绩为师,受家风浸润甚深,“幼苦学,常悬髻读书,至夜分不辍”“童时即能为韵语”“年十四,叔父授以《四子书》《毛诗》,辄通大义”,出仕前除游学外,一直在家乡读书。
    谢省、谢绩自少自相师友,与谢铎是“少小师生义,因依骨肉恩”,尤其是谢省的行止操品对谢铎影响深远。谢铎对他们也是“师事终身”。谢省是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先后任南京兵部车驾主事、武选员外郎、宝庆知府等职,为官清廉,勤勉政务,任上热衷教化,“选学官弟子教之府,乡村教之社学”,“公暇则课业讲文”。他常以“为官犹以不称职而自愧”,经多次请辞,于成化九年(1473)才受获准致仕返乡,时年54岁。谢省乡居期间,与谢铎父亲谢宗胤致力兴办家学,“修宗谱、筑祠亭、开义学、议乡约、作敦彝”,历经数年经营,于成化十三年(1477)在始迁祖孝子府君墓侧建成“会缌庵”(方岩书院前身),用于奉祀先祖和为谢家子弟及邻家少年讲学。谢绩是谢省之弟,“读书务穷极底里”,诗文造诣颇深。谢省出仕后,谢铎由他教导。不幸的是,成化七年(1471)九月,谢绩在应考途中忽然得病去世。当“讣达京师”时,谢铎“南望踊哭”,多年后为谢绩整理刊刻遗稿为《王城山人诗集》,以示纪念。
    谢铎登进士第后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校《通鉴纲目》,再迁侍讲。任职期间,他孤介廉直,重气节,慎取予,对朝中官员时有得罪,常遭人攻击。成化十六年(1480)五月,谢铎父亲亡故,依古礼还家丁忧守制,不料六月奔丧至杭州途中,又闻母亲突然病故。谢铎对父母同年双亡悲痛欲绝,更为不及侍奉深感自责,居丧两年间终致“心神耗乱,气血摧毁,几不能生”。成化十八年(1482)闰八月,谢铎服丧期满,例该起复,但坚决谢病家居。同年十一月,谢铎长子兴仁亡故,丧子之痛让他经日键门读书,暇则侍奉谢省登眺方岩之上,或辅助谢省执教讲学于“会缌庵”,指导族人读书。期间,谢铎创作了大量诗文,如代表作《缌山杂咏五十首》。不久,由于仰慕谢铎而“从游者众”,“会缌庵”的“书舍不能容”,谢铎商请谢省扩建“会缌庵”,“就左近地图为书院”,在“(太平)县西北三十里,方岩山北”筹建“方岩书院”,“以为子孙百世讲学之地”,而当时的“会缌庵”实际上仍是“佛氏宫”。
    在建设书院过程中,谢氏叔侄倾箧经营,耗尽心力,期间还遇到“好事者”从中作梗,诬称谢铎为建书院而“占寺田,不肯纳米”。为此,谢铎致信当时太守陈相表示:“名下若有一毫寺田,则己所有田地皆当入官”,建院之难可见一斑。
    弘治元年(1488),谢铎54岁,虽栖居园田数年后“仕进之念泊如也”,但还是关心民瘼,寄心朝廷,怀忧国事,再次应召回朝,以原官翰林院侍讲续修《宪宗实录》。次年(1489)八月,方岩书院正式建成并命名。
    教必身率,致力师道之职
    弘治三年(1490),谢铎从翰林院侍讲任上擢南京国子监祭酒,主管教育工作。上任后,他即提出“择师儒以重教化之职,慎科贡以清教化之源,正祀典以端教化之本,广载籍以永教化之基,复会馔以严教化之地,均拨历以拯教化之弊”的教育主张,尤其是“慎择师”,称“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是师儒之职诚不可以不重”。
    遗憾的是,谢铎的提议未被朝廷采纳,在“正祀典”改革中又与上司傅瀚意见相左,改革抱负无法施展,加上弘治二年(1489)六月妻孔氏亡故、弘治四年(1491)三月次子兴义亡故,丧妻夭子的人伦剧痛再次让他决意辞官,致仕还乡。此次“家居将十年”。
    谢铎还乡后,“读书求志,日不少懈”,专心在方岩书院讲学。弘治六年(1493)十二月,谢省亡故。主持方岩书院日常事务兼讲学的重任便全部落在谢铎身上。
    谢铎在《缌山伤感十咏·方岩书院》一诗中称:“乡祠故有尊,吾院敢言尔。生作方岩师,死作方岩主!”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令“台南之士仰其风徽,愿得先生以为师”。方岩书院也因此在当地愈加闻名,并赢得盛赞,追随谢铎的“从游者”从“乡族之秀”发展为“邑之俊秀”,而谢铎对他们亦是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他曾教过“浙中王门”中坚分子黄绾(明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告诫黄绾做学问“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黄绾虽后转事王阳明,但始终不改初志,以“穷师孔孟,达法伊周”为座右铭,可见谢铎对黄绾“艮止说”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对推动阳明心学及浙东学术整体进一步发展也起到间接作用。
    为推动学院发展和学术交流,谢铎在教学之余对浙东各地书院也多有游历,如金华丽泽书院、温州云津书院,每至一处或分享教学思想,或交友研文吟诗,发挥了积极作用。
    弘治十二年(1499)八月,朝廷升谢铎为礼部侍郎,掌国子监祭酒,并于同年十二月“差官赍文”催其赴任。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谢铎在两次上疏辞免未准、朝中多位好友相劝下起身入朝,不料途中又犯病,返乡休养数月,再辞官不准后于同年十一月抵京。
    谢铎扶病上任后,渴望有所为。他结合近十年间的学院教学经验,在原“六事”主张上提出“正祀典以究明伦之实、重科贡以清入仕之途、革冗官以从京府之制、塞捷径以澄国学之源”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他一贯崇儒敦化、正本清源的教育思想和人文情怀。
    然而,改革步履维艰,加上期间多病衰弱,他再次“连疏乞致仕”,但均未获准,后于弘治十八年(1505)才被准许告病回家养疾。此后,谢铎坚持在方岩书院执经讲诵,尽瘁乃已,于正德五年(1510)正月去世。
    潜心苦钻,整理乡邦文献
    谢铎一生博览经史,学养渊实,不仅专心教学,还潜心学术,曾四次奉诏参与大型史书编纂,也整理编纂了一批理学著述,形成了“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史学、理学思想。
    谢铎非常热爱家乡,热心乡邦文献整理,并为之付出了多年的艰辛努力。早在成化十一年(1475),谢铎任翰林院编修时,从秘阁中翻录出记述家乡台州的《赤城志》。《赤城志》系南宋国子监司业陈耆卿所著,详述了台州从汉至五代的建制沿革、人文风物等情况,当时在民间已属罕见。当谢铎返乡病居时,时任台州太守陈相即委托他重修郡志。谢铎接受重托后,在方岩书院边教学边修志,将《赤城志》阁本与后来陆续搜得的东门周氏本、叶定家藏本以及《续志》《三志》等文献互相校订,历时近十年才完成,后由太守陈相重刻出来。
    在此基础上,谢铎继旧志而作《赤城新志》,且文必己任,直至后来体弱多病且力不从心才提出请人校阅参校。《赤城新志》修撰开局于方岩书院,先后历时两年多才完成,正本上呈台州府,副本存于方岩书院。谢铎曾感慨道:“吾台千数百年之文献,于是乎不至于无征矣。”
    在家乡病居期间,谢铎还曾与好友黄孔昭一起整理了《赤城论谏录》《赤城别录》《赤城后集》《尊乡录》《逊志先生文集》等一批乡邦文献,不仅让人“知爱诵之”,更对地方史志建设贡献不少。
    谢铎一生著述丰赡,生前即对自己所作的诗文作品进行整理成集,并以其居所之地命名为《桃溪集》,并整理编纂了《伊洛渊源续录》《伊洛遗音》等多部著述,给后人留下重要史料,而其为人品行也为后世所景仰。
    2008年,为纪念谢铎而重修的方岩书院在其家乡方山脚下峭斗洞旁落成。
    本文参考了林家骊《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1月北京第1版)、谢铎撰、林家骊点校《谢铎集(上、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温岭市档案局(馆)编《温岭乡贤传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林家骊《谢铎生平事迹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八十五辑)、林家骊《谢铎年谱》(《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期)、林家骊、孙宝《谢铎的理学思想与浙东学派》(《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5月第3期)、林家骊、白崇《谢铎与桃溪集》(《文献季刊》2006年4月第2期)、林家骊《谢铎籍贯故里与家世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4月)、林家骊《谢铎交游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等文献和著作。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