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是个飘香的季节,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当你惊喜地看到水田里嫩绿的秧苗,地里浓绿的蔬菜和早熟的瓜果以及满街飘香的粽子味,肺腑之中满溢的浓浓乡情,你才发觉端午节悄然临近。
小伙伴们“撞”鸡蛋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端午节只是一个煮几个鸡蛋、买两个粽子便可应付的比较淡漠的一个节日。而农村乡下的端午节,倒是个隆重的节日呢!记得儿时那是一个充满童趣的端午节!
过了正月,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端午节了。
山上长着一簇簇绿白的艾蒿,那正是我们所要的东西,采一大把艾蒿下得山来,兴高采烈地回家分送给邻居。
而此时,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大人们忙着把艾蒿插到房檐和门楣上,而我们则急不可待地冲进灶房,大吃粽子,然后和伙伴们一起“撞”鸡蛋。
选好上等原料,母亲包粽子
端午节,节前最忙碌的母亲,早在前一个月,母亲就开始盘算起来,准备包粽子的原料。首先是腌制一块上好的猪肉,再选糯米,要选粘性好厚实的米粒儿;其次是枣,要选个大肉厚的;一般选叶子厚实宽大,没有褶皱就可以。包粽子一般是在节日的前一天进行的。上午就把米晾一晾,拣一拣,淘一淘,然后把花生、红豆之类的配料用温水泡上,枣子也洗干净晾着。粽叶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洗洗,就泡在在大盆里备用了。
吃过午饭,母亲就在家里敞亮的地方摆开了阵势,叶、米、枣、豆、咸肉和花生之类的分列在大大小小的盆里,再准备一个盛粽子用的大笸箩,每人一双筷子就可以包了。
粽子包好后已是黄昏,母亲把粽子结结实实地摁在锅里,之后注满水,盖严锅,就可以烧火煮了。大火烧上两三个小时,再让余火慢慢煨,一般要煨上一夜的。
第二天,家家户户揭开了焖了一夜的粽锅,香气也随着晨风飘散,沁人心脾,使人胃口大开。那粘粘的甜甜的粽子的美味就显得特别的好,让人吃了还想吃。这就是我儿时的端午节,充满了浑然天趣,至今仍令人回味不已。
一家人大团圆,围桌吃粽子
如今端午节,我们还是早早起床,打扫好环境卫生,在家门挂上艾叶和菖蒲,驱蚊避邪。然后我们去母亲家帮助母亲蒸粽子。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是一流的,且烹调技术在我们眼里也是一流的,那桂花的清香飘满大街小巷。
中午,一家人大团圆,围在桌子旁吃粽子,享受美味家肴,其乐融融。常常,在上海工作的小妹会打来电话,说在超市买来一大堆各类粽子,但吃起来总不如母亲亲手做的好吃,小妹说她非常想念家乡的粽子。
不曾改变的避邪物:
艾叶与菖蒲
下午或晚上,我们会用艾叶和菖蒲煮水,让大人小孩都要洗个药水澡,防止生疮害病。这些是地方风俗,也是一种地方文化。我们的端午节,应该是农耕文化和文明最自然的表现。端午节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诸如“吴越民族图腾、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涛神)、纪念孝女曹娥、白蛇传、夏至节”等传说。
家乡的端午节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在浓香四溢的乡情亲情里,在悠悠的乡味野韵里,每每咀嚼回味起来,觉得回忆也渗透了余香。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