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26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黄岩姑娘“改”出10亿流量!“95后”编剧孙钰熙的守与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3-31 15: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排练厅的镜墙前,孙钰熙正凝神注视着平板电脑里《盛世红妆》的剧本文档。
这位让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热搜“转”出10亿流量的黄岩“95”后编剧,眼下正以联合编剧的身份,与李卓群导演一起,和浙昆第六代传承人“代”字辈的青年演员们,共同“淬炼”这部即将首演的原创昆剧大戏。

“当年包朝赞老师教我学会觉悟与等待,现在有点懂了。”孙钰熙用红笔重重圈出几句台词,“要‘新’,但更要‘正’;要‘勇’,但不可‘急’……”
“耳濡目染,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敬畏。”
黄铜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咔嗒弹开,日光斜着切进库房,外婆孙中秋仔细晾晒、擦拭着每一件戏服和道具,而后摩挲着黄岩越剧团的牌匾思绪良久。
这是印在孙钰熙记忆深处的场景。“越剧对我来说就像我外婆一样。”她出生在黄岩一个越剧世家,外婆是台州越剧界的老前辈,妈妈孙晓阳曾是杭州越剧团的演员。
“别人的睡前故事是童话故事,我的却是江南越韵。”在还听不懂内容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像模像样地唱戏了。14岁那年,因为不想写作业,报考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了茅威涛老师的校友。临行前,妈妈嘱咐她,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文学。“至今我仍然保持每周读两本书的习惯。”
17岁,因为身体状况不合适高强度练功,孙钰熙转行做了编剧,开始把甩袖的功力化进笔锋里。
幸运的是,这个勤奋好学、真诚坦率的小姑娘,很有长辈缘。人生中的第一部剧本,通过母亲的推荐,得到了“台州老乡”谢丽泓的鼓励,一声“谢阿姨”喊了十几年。胡小孩、钱法成、包朝赞、张思聪这些老一辈剧作家也是对她关爱有加。“他们就像我的外婆外公一样,德高望重又和蔼可亲,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浸润越深,对艺术也越有敬畏之心。看着“外婆外公们”桃李满天下,依旧满腔热爱的执着模样,孙钰熙对“纯粹”和“传承”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所以,在成为浙江省“文艺名家计划”的报名表上,她写道:希望省文联和省剧协可以支持我,去走访浙江省本土的前辈剧作家,采集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故事,形成一本文集。
孙钰熙认为,戏剧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尤其是中国传统戏剧本身更讲究传承,每一代剧作家都会有时代烙印和在地属性。不管是老绣纹,还是新经纬,都是浙江戏剧的独有脉络。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要看今天人之表达。”
票务网站评分高达9.8、上座率上涨到100%、八成观众是“新粉”……当主打“才子佳人”画风的越剧与快意恩仇的武侠电影相遇,再登上环境式戏剧演出舞台,越剧《新龙门客栈》一夜“出圈”。


观众打卡《新龙门客栈》300场。
爆火的背后并非偶然。孙钰熙坦言,探索艺术道路和许多人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它并非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坦途。在《新龙门客栈》之前,她接触更多的是蝴蝶剧场的经营策划。
“真的是一张票一张票卖出来的。”也正是如此,她更能敏锐地捕捉观众的偏好。同样,一个经过五年科班磨砺的编剧,对台词节奏感和舞台整体性的把握更为精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越剧界唯一的“三度梅”得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誉院长茅威涛点名要孙钰熙改编《新龙门客栈》时,她忐忑地接下了。
曾调侃自己是“骂大毕业”的茅威涛,是越剧创新的忠实拥趸,从1996年与编剧冯洁、导演郭小男合作创作的越剧《寒情》开始,就开始不断尝试拓宽剧种的边界。


《寒情》剧照。
“正是结合小百花多年创新探索的经验,我完成了剧本的一度创作。”孙钰熙小心翼翼地将改编稿发给剧作家何冀平,并通过邮件和她交流对剧本的理解,以及每笔改动的出发点。这次交流,也是她与何冀平老师缘分的开始。


孙钰熙和老师何冀平(中)。
创作期间,她又反复与唱腔设计陈国良老师磨合词曲,频繁与导演陈佳玮探讨剧情与人物设计。为达到最佳效果,剧本调整修改了无数次。
为突出女子越剧“坤生”艺术的演剧特色,孙钰熙参考茅威涛饰演的东方不败与何冀平编剧的电影《龙门飞甲》中雨化田的人物设定,重新设计了一个新的角色形象——“玉面修罗”贾廷。
“我们当时就说,这版《新龙门客栈》能不能立得住,就看贾廷立不立得住。感谢茅老师的信任,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孙钰熙率性笑道,“当然,我们赌赢了!”
孙钰熙回忆,当《新龙门客栈》在抖音直播冲破900万人次数据时,整个主创群都沸腾了。“我们经历疫情一起创作,开玩笑说都是‘过命’的交情。”
说起创新,孙钰熙坦言:“我的老师冯洁告诉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要看今天人之表达。”她更希望,《新龙门客栈》能成为一扇门,让大家看到传统戏剧的更多可能性,但传统戏剧本身,也要保持自身剧种的调性和根性。
“因为我们是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传统文化工作者,那便必须谨慎我们的每一次输出,都有可能改变这个国家的青年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台州戏曲生态独特,很值得探究。”
在越剧界,有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越剧发源地是绍兴嵊州,而越剧市场最繁荣、发展最好的是台州——孕育超过200家民营剧团,年演出收入高达4亿元!
“答案很简单,台州人把戏‘种’在了生活里。遇到年节庙会、族谱重修、造屋乔迁这些,一般都会请大小戏班搭台唱上几天几夜。很多老人不识字,却能熟练背诵戏文。台州戏曲生态独特,很值得探究。”从小在越剧中“泡”大的孙钰熙,对此感触颇深。


孙钰熙在创作中。
她认为,地方戏植根于地方语言,蕴含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对世界的认知就包含在这独特的语言之中。“人对土地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心底的眷恋,而戏曲正是这种情感的绝佳承载。”
关于这一点,黄岩区文化馆副馆长章子清高度认同:“我和钰熙是校友,她妈妈又是我的越剧启蒙老师。多年来,她始终密切关注黄岩的戏剧发展,黄岩也正需要像她这样用心用情、专业专精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深刻认知,黄岩引进孙钰熙设立名家工作室,通过戏剧教育普及、民间剧团田野调研、戏俗关系研究三大方向,将戏曲文化基因持续注入这片热土。
对于黄岩的戏剧教育,孙钰熙也有着自己独特而新颖的想法。“可以尝试开发一个专属于中国的戏剧教育课件模板,让戏剧能够顺利走进课堂。”
设想一下,孩子们第一次认识李白,或许就不再是在传统的语文课上,而是在充满趣味与创意的戏剧课上。通过生动的戏剧表演,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李白诗歌中的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这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更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戏曲艺术的种子。
“在台州剧团的生态链中,就像我外婆这样爱了一辈子越剧的老艺术家很多。他们喜欢给‘小萝卜头们’授课,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调的悉心教导中,仿佛重新找回自己年轻时的热情与活力。”对于台州戏剧教育及生态发展,孙钰熙满怀热忱,构建着“校园启蒙-职业培育-产业反哺”的传承体系。
在传承中新生,在跨界中坚守,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存续的最优解。

来源:黄岩发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