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邻长潭水库,宁溪镇山清水秀。这里生态环境好,但也相对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位于长潭水库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长潭水库关系到主城区(椒江、黄岩、路桥)和临海、温岭两市10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300多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宁溪镇党委书记郭韬韬坦言,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要务,因此也导致了宁溪15年来工业用地零增长。
然而,共同富裕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通过文旅结合、校地合作、党建引领等,宁溪镇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山区美镇的共富路。
古今交融打造文旅新样态
宁溪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有较多的古镇历史风貌街区。其中,宁溪直街历史风貌区是镇域内现存罕见且古老的历史遗存群体之一。对此,宁溪镇围绕“宋韵”内核雕琢城镇细节,打造“二月二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地,对600米街面及周边古建筑进行修复,还原古籍中“桃源春色,桂陌秋香”盛景,让老街再现清明上河图式的“乡土味”和“烟火气”。
每年在宁溪直街举办的“二月二灯会”是宁溪一带的民间传统节日,传承近千年未断绝,影响力辐射覆盖浙东南地区,入选省级非遗。近年来,宁溪镇形成以“二月二灯会”为核心的流量经济发展模式。灯会期间,灯火、快闪、艺术、演艺、市集五大场景,20多家快闪潮店和140多家传统小吃、手作摊位,同时邀请杂技、舞蹈、音乐、非遗演艺专业团队,累计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直接拉动经济消费5000余万元,获评了全省首批精品乡村市集,传承和宣传了宁溪的文化,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宁溪的全域旅游。
宁溪镇的乌岩头古村,保留有规模达110间古建筑群,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和3A级景区村。乌岩头村具有优质的空间生态资源,坐拥好山好水好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但是受限于配套设施落后、业态缺位,苦于没有开发所需的金融资本,村子无法独立完成空间生态资源价值活化。
近年来,宁溪镇积极探索村集体、私企、国企三方合作共生模式,共同盘活古村落的新业态。乌岩头村村集体以村集体闲置房屋及空间生态价值入股,预计每年可获得28万元分红,实现“造血”增收。
人才引进问诊把脉促发展
从一座“空心村”到如今的网红古村,乌岩头村的华丽蜕变少不了专家的耐心指导。2013年起,宁溪镇与同济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聘请杨贵庆教授担任宁溪城镇风貌规划顾问和古村落保护规划首席专家。
对于老百姓对“修旧如旧”理念的不理解不接受,杨教授耐心与村民解释,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并结合当地实情,村民们甚至机关干部的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古村建设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现如今,通过10年柔性改造,乌岩头成为了兼具学术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的“瑰宝”,其改造成果登上美国规划师杂志,入选全国“千万工程”七个典型案例之一。
一直以来,宁溪镇始终坚持“校地合作,教授下乡”,让高尖端人才直接触摸土地,问诊把脉。
浙江大学的田生科教授着重攻克黄岩蜜桔的改良工作,常年带领一批学生驻扎在宁溪的田间地头。“我们要把农田的环境、农民的风险这些不可控的的因素进行可控化的研究,让农民能够轻松地干活、轻松地挣钱。”田教授表示。经过田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岭根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2000元提升到如今的20多万元,宁溪全镇新增精品柑橘种植基地10多个,共1500余亩,新增就业岗位650余个。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谈献和教授根据宁溪镇的实地情况,提出林下经济这一概念,并扎根宁溪,从种植管理,到产销对接,再到中长期规划,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如今宁溪镇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村集体收入,还盘活了造血功能。
除了教授专家,宁溪镇还将青年力量作为村镇建设的生力军,与浙江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多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规模化引进青年人才,每年可“引流”2万名以上的青年人才回流宁溪,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参与美丽城镇建设。
党建引领拓宽共富之路
近年来,宁溪镇党委努力探索“共富工坊”的路径方法,助力农村产业再升级、在村农民再增收。据郭韬韬书记介绍:“一方面,我们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改造盘活村庄闲置房屋近百间;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全镇300余名村居党员干部开展跑腿招商,成功引进符合农村承载能力的优质环保型产业落户宁溪,并积极推动村企党组织共建共联,定期安排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掌握现代化生产技能。”此外,镇里还制定了推广入股分红、委托加工、代产代销等合作模式,均衡村、企、民三方利益分配,筑牢工坊建设基础。
共富工坊的作用,是要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好。据了解,宁溪镇建成了全省首家镇级工坊服务中心,联动82名工坊“红管家”开展跟踪服务,累计解决企业落户、工坊用工、人员保险等实质问题百余个,确保工坊运行顺畅。同时,发动镇域范围内的233名“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工坊,在工坊广泛设立代表委员联络站,通过能人助力,打通工坊招商起步、产能复苏等重点环节。
目前,宁溪全镇已建成工坊22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并提供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200多个,入选了全国年度百个两新党建创新案例。
来源: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