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9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张翥与黄岩柔川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30 1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柔川书院记》古籍作品

一、前言

柔川,即黄岩区屿头乡,它是黄岩历史上的“七大名川”之一,黄氏望族集居之地,从古至今涌现出的名人雅士不计其数。他们崇尚柔川遗风,秉承黄氏遗训,弘扬书院文化,创下了诸多佳绩。如:2024巴黎奥运会首金获得者黄雨婷就是柔川黄氏后裔。

恰逢新时代,柔川沙滩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沙滩老街改造、乡村振兴学院北校区、“演太线”宋韵柔川文化工程并驾齐驱,在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设计规划下,有序推进,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示范点,曾在各大媒体陆续报道。就连一个个寻常至极的屿头馒头,也成了村民的朝阳产业。筑巢引凤,柔川正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而宋韵柔川黄氏800多年的人文历史,正是它的根脉所在,其中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的黄超然,就是最耀眼的一颗星。

二、张翥《柔川书院记》点校

为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柔川这方沃土,先将元代张翥撰写的《柔川书院记》点校如下:

书院之设,肇于唐而盛于今朝。自三代有学,后之有国者法古,皆有学。而通都大邑,名生必众,则长材秀民,有非一儒宫可周教事也。于是有乡学,有社学,犹古之党庠序也。又于家有教者焉。五季浊乱,士去其业,多林居野隐,执经讲授。及时宁平,遂即其所置书院,赐敕额,列学官。盖以俊秀有造于是,风化有响于是。朝廷以纳民于法度之域,毕由学校,不可一日而族。

今柔川书院重建于黄氏之塾。黄氏故家闽,宋工部尚书懋始迁台之黄岩州柔川里,为州望族。九世为承奉郎汝霖,生两淮提举希愈,提举生光山令应时,令生太学内舍景龙,内舍生寿云先生超然。

先生幼有高志,聪明博达,读书不舍昼夜,研精探奥,绝出流辈。两与乡贡,世革不复仕。祈以立言自见,衣粗啖稗,一一屑意。于是推本周子《先天图》,翼以邵子《皇极经世》,著《易通义》二十卷。发程、朱二传,注未尽之意,别为《或问》五卷,《发例》三卷,《识蒙》五卷。

其于消息造化之机,应事接物之际,旁求老庄之书、孙吴之法,医方卜算农圃家,抉其隐微,衍以新说。至于诸史,考详必实,不从虚文也,故学于门者往往于道者闻。若他所著《西清文集》十卷,《诗话》十卷,《笔谈》十卷,《地理撮要》十卷,《凝神会要历》十卷,与《岁计录》载宾祭、工役、器用、施舍、周恤之宜二十条,一一皆可法。

尝曰:“与其多述以诏后,曷若及吾身而面命乎?”乃构义塾于里,生徒远至,诲之弗倦,燕坐凝默。虽悍猾辈见辄敛退,其闻先生之风者,咸起慕焉。

卒年六十有一。子中玉,初菴山长侃,克承先志,辟塾为书院,中祠二程子、朱子,侑以先生。东西两庑为师生之舍,后堂为会讲行礼之所,庖湢器物悉具,弦诵时发,衿佩翔集。有司以闻,部使者核而上中书,下礼官议如章,请谥先生曰“康敏”,置山长掌院之教事。方今兵革之时,人无定所,乃立书院,似迂阔非当务。

夫岂知盗贼之兴,正由教化之不行,邪说得乘隙而入,亡其秉彝好德之心,耕凿有生之道,而流为凶悖污辱之行。使之习知有亲、有义、有别、有序,在人心之本然者,因启迪顺导之,孰忍自弃于非类哉?

今为吏者,不知教为民者不知学,驱之饥寒,逼之祸灾,又莫能思患预防之,故至此极。乌乎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若良有司能明先王化民成俗之方,恢宏学校以风厉之,民思王化。今时亦易然也,有不兴起而自新也哉?予故因黄氏之举而详言之,为记。

三、张翥《柔川书院记》赏读

以上内容是张翥《柔川书院记》点校,为进一步理解这篇名记,姑且让我这个柔川黄氏后裔作一番赏读。张翥(1287年-1368年),字仲举,号蜕庵。晋宁(山西临汾)人,寓居钱塘(浙江杭州)。中国元代时期学者、诗人。

地方创办书院从唐代开始,在南宋时期趋于繁盛。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学校教育。后来凡是大小国家,不论大小,都开办学校。交通发达的大城市,人口密集,德才优异的学子众多,倘若仅凭官立学校去学习政教之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乡学、社学应运而生,就犹如古代的学校,家里有私塾,乡里有乡学,郡县有郡县学,国家有太学。

五代十国时期,局面混乱,许多崇尚做学问的学士放弃从政的官位,隐居山野避开世乱,手持经书讲解、传授知识。等到战事平息,就在隐居的地方办置了书院,朝廷下诏令将这些人列入学官。主要是让这些才智出众的人对当地教育作贡献,进一步影响当地良好的风俗教化。朝廷在各地开办学校,使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去教化民众,一日也不浪费。

现在的黄岩柔川书院,是在柔川(屿头)以前黄氏的柔川义塾基础上建成的。柔川黄氏始祖黄懋,宋代从福建迁居到台州黄岩柔川,后来成了黄岩的望族。到达第九世黄汝霖封承奉郎,他的儿子黄希愈(十世)任职两淮提举。黄希愈的儿子黄应时(十一世)任光山县县令,他的儿子黄景龙(十二世)任职太学内舍,他的儿子黄超然,人称寿云先生,他年少时授业于锦川(上垟沈岙)锦坡先生蔡梦说、“十八进士进一家”传说之家内的车瑾,跟着两位名师学习廉洛之学。南宋景宁三年(1262),著名理学家王柏任教台州上蔡书院,黄超然是他的门生,成为朱熹理学嫡系传人,是“南湖学派”第四代传人。

黄超然从小就有远大而崇高的志向,他聪明好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读书不舍昼夜,穷究精义,发幽探奥,在同辈中显得特别突出。两次由州县推荐参加科举考试,后来不再向往官宦生活,绝意仕途,以著书立言为己任。平时粗衣淡饭,对于物质生活不加注意,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宋灭亡后,黄超然不仕元朝,将柔川义塾托付儿子给黄中玉,自己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还深入探究周敦颐(写有《爱莲说》名作)的《先天图》,即《太极图说》,同时研究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说》,著作有《易通义》二十卷。阐述并发挥“程朱理学”,注释他们内心想表达但还没完全表达透彻的思想,著作有《或问》5卷,《发例》3卷,《识蒙》5卷。利用对前人知识加以消化学习并创作演化、处理日常事务应对人事交往的过程,在认真继承阐述儒家思想的同时,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孙吴兵法”和医学、堪舆学、农学等相关学问,抉择其中隐约细微的地方,衍生出新的学说。黄超然治史严谨,对于史书考究详实,按照事实说话。他对学生严格管理,每天清早鸡鸣起床洗漱,进入书斋读书,上午不得会见宾客及议论家事,必须到午后才可以。这样严格的治学方式,让柔川义塾走出了很多人才。因此跟从他学习的门生都会学有所得,及时领会各种人生道理,达到经师的良好效果。

至于其他的著作,还有《西清文集》10卷,这个书名是以他隐居的“西清道院”命名的。还有《诗话》10卷,《笔谈》10卷,《地理撮要》10卷,《凝神会要历》10卷。以及《与岁计录》记载的关于宾祭、工役、器用、施舍、周恤之宜等二十条,这些记录都可一一效法,拿来应用。

他崇尚学以致用的思想观点,曾经说:“与其著述很多著作来诏示后人,还不如自己身体力行加以应用立世呢?”于是在柔川创办了柔川义塾,各地来他门下求学的士子很多。他教学期间诲人不倦,闲坐的时候庄重而静默,动静相宜,教思有度。有些奸诈狡猾的人,一见到他这持重的模样,就会收敛自己的心性自动离开。听闻寿云先生的风义雅量,愈发羡慕崇拜起来。

黄超然在他61岁之际去世后,他的儿子初庵黄中玉继任柔川书院山长,发扬黄超然遗志,将父亲创办在柔川义塾改为柔川书院。书院中间设立祠堂,供奉程颢、程颐和朱熹,旨在发扬“程朱理学”。东西厢房作为师生的宿舍,后堂作为讲课行礼的地方,各类厨房、洗涤、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从此,青年学子如众鸟翔集,弦歌和诵读之声不断回响。

元代,台州主管教育的部门耳闻此事之后,派工作人员到柔川核实具体情况,通过多方了解询问之后,经过官员们讨论,按照令典,谨按谥法,“寿考且宁曰康,好古不怠曰敏”,授予他谥号“康敏”,嘉奖他置办书院任职山长教育作出的贡献,从祀乡贤祠。

通常认为战争动乱时期,人们居无定所,而黄超然却标新立异创办书院前身,这和当务之急相比,看起来好像不切实际。却不知道盗贼作乱旺盛,是因为教化不足,导致奸邪异说乘机而入,蛊惑人心,而使许多人忘了执持常道、敦亲睦邻的之心,忘了通过辛勤劳动,而创造幸福生活,从此成为凶恶悖逆之徒,做出蒙受耻辱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来参加学习的人知道父母孝道、仁义道德、人情区别、上下先后等伦理常识,引导人心本源,启迪并且引导到位,谁又愿意忍心自己自暴自弃做一个坏人呢?现在任职的人不知道教学,普通民众又不知道认真学习。有的人因为贫困挨饿受冻,逼迫成为灾难,又不能想着去提前疏导,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聚集闹事,战乱频发。

假如一家之内,祖宗三代在朴素的环境中生活,假如有方法能够使他们知道先王使用通过教化,改善生活,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好方法,发扬学校办学,严格对待各地的教育事业,那人们就会想着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现在的时事也正在变化,难道没有各种思潮正在萌动吗?我特意用柔川黄氏的办学义举来详细说明,作为记述。

四、后记

位于现屿头上凤村村廊旁书院基位置的柔川书院,现在早已消逝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从张翥《柔川书院记》了解它曾经的辉煌。当下,取而代之的是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教学正在沙滩老街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涌而至。正如杨贵庆教授所言:昔日柔川书院滋养一方,今朝振兴学院勇立潮头!

许多人来这里接受教育之余,沉浸在这方宋韵流转的沃土之中,或在800多年的古樟下触摸历史名木,或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沙滩老街上感受旧时光,或远远地站在太尉殿前凝视两只石虎。随后,将柔川宋韵咀嚼一番,携至心底,踏上归程。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4-8-31 17:09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张翥的诗——题林德清竹雪斋

高斋修竹林,积雪竹间深。岁暮不改色,幽人同此心。
种梅分地隙,笼鹤就墙阴。想见椒江上,扁舟许客寻。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提到椒江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