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3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一顶笠帽 一蓑烟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7 09: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寥寥数句,便把一位头戴笠帽、身披蓑衣的渔翁形象描绘得生动形象,足可见,我国笠帽的历史悠久,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笠帽都曾是人们雨天出行不可或缺的“伴侣”。

随着社会的变迁,诗句中农民头戴斗笠的身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如今仍旧有一些人,还默默地坚守着这门传统的老手艺,在宁溪镇宁联村,这里的村民和笠帽之间的故事仍在上演。

村庄与笠帽结缘

关于斗笠,黄岩土话有着自己的叫法——“笠帽登”。

以前,每年农忙时,一旦遇上雨天,笠帽、蓑衣,便会成为田间地头上一道风景线,下地劳作的农民常常会用他们遮风挡雨。炎热的夏日,也会有人用笠帽遮得一片阴凉。

笠帽一般是用毛竹条与箬叶编制而成,由于成本相对低廉、使用方便,在过去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笠帽,不少出门劳作的农民更是随身携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帽琳琅满目,笠帽则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老手艺也逐渐被遗忘。

但在宁溪镇宁联村,仍有这么一群人坚守着这门手艺。宁联村是由白宴村、王家店村、凉棚村,三村合并而来。曾经凉棚村做笠帽可谓十分出名,其中也有着许多的故事。

据了解,凉棚村的老祖宗原本是天台人,因担心战火波及,转而来到凉棚村,见此地山环水抱,景色优美,便在此定居了下来。今年81岁的梁友富,曾做过教师和木匠,如今也是凉棚笠帽的手工艺人。交谈间,他将有关于凉棚村做笠帽的历史,通过一段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

上世纪困难时期,路桥区新桥镇笠帽手工艺人周六妹带着两个儿子乞讨至凉棚村,善良的村民体谅母子三人的不易,如约定好了一般,在周六妹困难的两年多时光里,每户人家都轮流邀请母子三人来家中做客吃饭。正因如此,被善良村民所感动的周六妹便将自己编织笠帽的手艺传授给了当地村民。

细长的篾条,在手艺人指间上下飞舞,随着篾条的相互交织,一顶笠帽也开始初具雏形。慢慢地,村内家家户户几乎都学会了这门手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编上一手,凉棚笠帽就此成为了凉棚村的一个符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凉棚笠帽产业达到了鼎盛时期,村庄的名气越来越响,编织好的笠帽,除了村民自己到周边乡镇、县市去叫卖,很多地方的供销社也会专门前来收购,销往各地,笠帽也成了村民创收的好副业。为了多赚一些家用,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花更多时间赶制笠帽,这项传统技艺仿佛刻入了每个村民骨子里。

笠帽的编制技艺

从前,轻便透气的笠帽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日用品。船夫拉纤、田间割麦、码头搬货……总离不开笠帽的身影。市场需求大,产业就兴旺,做笠帽的手艺人自然也不少。路桥、椒江等地都有做笠帽的手艺人,而凉棚笠帽有个与众不同的优点,是其畅销市场的主要原因。

“一些地方的笠帽不如我们村子里的好,是因为他们笠帽的顶是直上,而我们村里的笠帽具有弧度,因此戴在头上更牢固,也更为美观。”梁友富指着手中的笠帽,道出了凉棚笠帽畅销的原因。

笠帽一般是从顶端开始编制,再将篾条向四周分发出去,从而构成笠帽的基础外形。也正因如此,编好帽顶部分便成了做笠帽的关键。由于帽尖部分是突出的,编织时须得在一个特定的木制模子上进行编织,才能做得紧密且美观。

凉棚笠帽便是依靠大小不同的固定样板,对笠帽的大小、形状等进行把关,因此编制时,每顶笠帽的大小才能如此得宜,几乎相差无几。

砍竹、劈篾条、打面子和里子、塞边、夹料……乍看一顶笠帽的外形十分简单,实际制作起来却需要多道工序,且一道也不能马虎。

趁着天气晴好,手艺人们便会背上砍刀,上山选取合适做笠帽的毛竹,他们在繁茂的竹林间,凭借经验挑挑选选。其中窍门便是需要选取具有韧劲的毛竹,大多时候会选择5年左右竹龄的毛竹,这时竹子生长得刚好,不易在编制时折断,将砍下的毛竹切成一段段拖下山后,便到了第二个步骤,劈篾条。

“劈篾条这一项技术活,其难点就在于竹条需要劈得粗细均匀,若是薄厚不一,那编制起来便不美观了,做出来的自然也是废帽。”梁友富表示,劈好后还得趁着天气好,晒上几天,若篾条没有晒干,做出来的笠帽便会容易长斑变黑,因此,为了笠帽能够经久耐用,充分晒干这个步骤也必不可少。

晒干的篾条便可用来编制笠帽的里子和面子(即为笠帽篾条编制部分),待到两张面子编织完成,中间再夹上箬叶,合拢后便算完工。而笠帽要做到不漏水,除了坡度恰当外,上叶时也要特别注意,箬叶的顺序,交接处不能有疏密,更不能脱开。

凉棚笠帽中间的孔洞也蕴含着老一辈人的智慧。据了解,凉棚笠帽中间孔洞的形状也基本与别处的有所不同。“我们这儿的笠帽孔,采取五边形的编制方法。篾与篾之间相交织,比较牢固的。”尤其是笠帽顶部的突出并非平面,戴在头上时也不容易被风吹走。

匠心守望老手艺

阳光透过层层白云,浅淡柔和地落在村民屋前,这时便有人趁着好天气搬出了木凳,放上一张与笠帽帽尖恰好吻合的有洞的木板,认真重复着这门早已融入骨血的老手艺。

柯秀英也是编制笠帽的传统手艺人,她有条不紊地给笠帽中间铺上一层层粽叶,今年69岁的她,自六七岁开始学做笠帽,如今已有60多年的光景。于她而言,每个做笠帽的步骤皆已烂熟于心。

在柯秀英精心编制时,记者了解到做笠帽的每个步骤皆有讲究。做笠帽的粽叶虽然名为粽叶,但却和包粽子的叶子不同。“包粽子的叶子需要春天的时候采摘,取其轻薄、嫩的特点,做笠帽的叶则要老一些,具有一定的厚度,才足够坚韧,与篾条组合起来遮风挡雨,经久耐用。”柯秀英介绍道。

粽叶大多是手艺人亲自前往采摘,十分辛苦。采摘之后,等到做笠帽时,还需放在水中泡软,若不泡软,则会导致粽叶卷起,无法铺平就会漏雨,而泡软之后,叶子平直,便能和笠帽的面子和里子,完美衔接,不会漏雨。

曾经村里的不少手工艺人,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慢慢掌握编制笠帽的要领,使得这门技艺流传至今。

《诗经·小雅·无羊》内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说明古人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笠帽了。如今,虽不知笠帽起源何时,但面向未来,不少笠帽传统手艺人关心更多的则是传承问题。

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转瞬而逝,曾经编织笠帽的手艺人已步入花甲之年。几十年来,也有像梁友富、柯秀英这样的传统手艺人不曾放弃对编笠帽技艺的追求,才能叫更多人看见这项指尖上流转的传统技艺。

雨天里,地头间,农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淅淅沥沥的雨水自斗笠、蓑衣的边沿滴落,滚进泥土里。大片的农人仿佛组成了斗笠的和蓑衣的丛林,成为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这些场景,如今大多只存在于一些人儿时的回忆中。

如今仍有一批编制笠帽的传统手工艺人,默默地坚守着传统老手艺,他们更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支持,对这些老手艺进行保护、弘扬,使其能够得到发展,使其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这门老手艺,即便笠帽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也能够在更多领域得到保护和发展。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