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辛亥双烈”竞风流 ——辛亥革命中的黄岩志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8-23 09: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岩虽僻处浙东山海之间,但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中,也出现了一批引领风气之先的人物,他们紧跟时代,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与力量。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献书院主讲王舟瑶拟订学堂章程。次年,将书院改为中学堂,从而成为台州最早的新式中学堂,开创了台州教育的一代新风。同时,也有一批有志向、有追求的学子,走出家乡,弃旧学而求新学,报考新式学堂,军事学堂更是成为他们的热门选择。这批学子有柯冠时、王卓、王燮阳、徐乐尧、吴冠周、林显扬、林蔚、方策、王皞南、刘祖舜、卢洛平、柯樵、杨绍东等。更有一批爱国志士走出国门,到因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的东邻日本以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科技知识。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902—1904)留日的就有郑际平、许企谦、符建中、夏凯章、周家諴、柯森、焦文基、邱开骏、柯佐清、郑亮存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追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各自闪光的印记。如参与创办赤城公学的上郑石墩人王燮阳;征募台温子弟数千人会攻南京,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先锋”的江口唐家岙人张连胜等。其中,以为肇造中华民国舍身成仁,被称为黄岩“辛亥双烈”的柯冠时、王卓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精神光炳千秋。

柯冠时(1876—1911),字仲达,黄岩城内横街人。幼年聪颖过人,喜读文辞,爱好诗词,并好做战斗游戏,仰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时值清末,政治腐败,列强虎视眈眈,慨然以推翻清政府、光复中华为己任。得悉清廷创办军校,编练新军,于是投笔从戎,为国效力。

在南洋陆师学堂就读期间,他勤修军事,成绩出类拔萃。毕业后,“以革命事业非一人任”,先后执教于南洋陆师学堂、江苏武备学堂和陕西陆军讲武堂,广交革命志士,积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前,柯冠时担任陕西陆军第一师工兵营营长。公余闲暇,往往遨游山水,记其险要,以供军事参考,并题诗作赋,以纪其胜,诗赋皆慷慨激昂之作。如在华阴道上作题壁诗曰:“惟有垂杨千百树,依稀留得汉家春。”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江南群起响应,柯冠时认为时机已到,在陕西首树义旗,出任陕西革命军西路军招讨使。出师前,曾修书一封寄回家里,表示不完成革命,誓不生还,并附七绝诗一首,其中“我愿沙场征战死,胡天飞雪满弓刀”,表达了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决心。他将新练陆军千余人(包括步军一团,工兵、炮兵各一营)编成支队,进攻陇右,士卒效命疆场,所向披靡。一个月之内,接连攻克咸阳、醴泉、凤翔、岐山、汉中、宝鸡、陇县等十多座县城,并将降军改编为第二支队,继续向凉州推进。甘肃、宁夏的地方政府大为震恐,陕西巡抚升允率两个师组织反扑,连战数役,双方伤亡惨重,清军陆续增援,西路军难以为继。柯冠时向革命军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告急。其时,张凤翙自守潼关,抵挡赵倜率领的河南清军从东面进攻函谷关,无力分兵救援。柯冠时只得坚守在陇城与凤翔之间。11月4日拂晓,大雪纷飞,山河变色,他决计兵分两路突围,自率第一支队为右翼向西北,部将万炳炎率第二支队为左翼向西南。激战终日,左翼溃败,陇城陷落。清兵占领陇城后,又向西合围,阻断右翼革命军的退路,弹尽援绝的柯冠时力战而死,时年35岁。

因遗体合葬于陕西,其夫人携衣冠归葬于黄岩城北竹岭之阳。陕西光复后,省政府为表彰烈士为国成仁、光复陕省之功绩,在西安、陇城两地建忠烈祠纪念。

王卓(1890—1911),字楚材,黄岩宁溪坦头人。自幼聪慧颖悟,性格沉着坚毅,勤奋好学,能文善书。后考入浙江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平时沉默寡言,严肃恭谨,有儒者之风;等到同学之间谋划驱赶学堂反动总办的时候,王卓奔走策划,说话恰到好处,同学才知其行侠好义,心怀革命之志。其间,加入进步组织襄义社。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深造,成绩优异。后加入同盟会浙江分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王卓极度悲愤,曾作歌述怀:“险莫险于东方东,哀莫哀于同盟同,危莫危乎中国之中。”立志完成先烈未竟事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王卓联络同学,游说新军,策划在南京响应。王卓对同学们说:“时机到了,大家一起勉励吧!”不料清政府已有察觉,将新军调出南京,并紧闭城门,严加防范。由于南京一时难以起事,同学们一致推举陈果夫、陈铭枢为代表,赴上海与同盟会同志商议,王卓与同学季亮、汪涛等请假跟随。

后因武昌起义军被南下清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王卓主张立即组织援军奔赴武汉,并与同学李章达、任钺等100余人组成学生军先行。抵达武昌后,王卓听闻汉口战败,遂与李章达、范其务、邢震南、杨绍东等带领工兵班60余人,连夜渡江助战,到龙王庙登陆遇敌,立即投入激战。因后续援军未到,不能正面攻击敌人,王卓等只得沿江迂回敌后,试图袭击清军大本营。因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又无法掩蔽,酣战中王卓被流弹击中左腿,犹奋臂高呼:“一时之强弱视乎力,千古之胜负系于义,力可穷而义不可没,吾今死可乎!”言未终,又有一弹击中其要害,坠河牺牲,年仅22岁。因当时战况紧急,无法打捞遗骸,后以衣冠冢葬于杭州孤山之南京阵亡将士墓。

民国初年,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追赠王卓为学生决胜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岩县人民政府为其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他的同学陈果夫作有《王楚材传》行世。其事迹收入中华书局1982年版《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一书。

殉国前七个月,娶同乡五部村郑逸樵的长女为妻,郑氏夫人遗腹生王天眷,励节抚孤,备竭艰辛,后王天眷成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191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黄岩籍烈士王卓、柯冠时,黄岩县政府在城内中山公园建双烈祠,并举行公祭。该公园在前清时为曾氏花园,后改称校士馆。废科举后,又改名中山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归并给人民医院,1953年被拆除。

2011年10月,即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在九峰公园烈士陵园山下东侧建立“辛亥革命双烈纪念亭”,以缅怀王卓、柯冠时这两位英烈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


九峰公园双烈亭



陈果夫《王楚材传》手迹



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