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第33个全国助残日,记者探访——
▲ 共享电动车停到盲道上
▶ 第三卫生间
一条平缓的坡道,一行鲜明的标识,一个宽敞的无障碍卫生间……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今年5月21日是第33个全国助残日,记者日前探访台州街头的公共无障碍设施,看看它们的实际效用。
走访
无障碍设施普及率高
但部分遭遇尴尬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楼梯电梯、洗手间(厕所)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整个城市都已遍布无障碍设施:无论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盲道,还是每隔一段距离就能找到的“第三卫生间”,或是各类公共设施里的无障碍标识,处处彰显着台州的人文关怀。
不过,无障碍设施“量”上虽多,“质”上却有些尴尬。拿盲道来说,经常有被自行车、电动车占用的情况,记者沿着椒江中心大道一路走,5个路段的盲道有3个“被迫”给电动车让位。其次,破损情况也有存在,例如老旧城区的部分盲道,视障人士要是走过,容易摔倒。
再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电梯、厕所等,引导标识相当显眼,进去一看或“维修中”,或无设施,相当于白走一趟。
一些建筑门口的轮椅坡道和扶手,有却不达标,过高的坡度让轮椅无法前进,存在滑坡可能性。
“都说无障碍设施,就怕成了障碍。”因腿部疾病坐轮椅的小何,前几天到医院复诊,由于无障碍停车位都被其他车占用了,只能绕一圈回到门诊先下车,家里人再去停车。这样的体验,小何表示不是第一次了。
数据
30多万人的“刚需”
今年已完成改造120多个
在台州,残疾人约有36.8万人,占总人口的6.3%,全市持证残疾人14万余人。这是一个庞大却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建立健全无障碍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实现无障碍基础设施全覆盖是他们出行的保障,也是我市对残疾人士的安全承诺。
“十多年前,无障碍设施很少,就算有,也形同虚设。我们这些残疾人士大多不愿意出门,一方面感觉受歧视,另一方面实在出行不便。”小何感慨道。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尤其是去年,我市将“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目标任务101个,实际完成改造109个。今年,该工作又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目标任务99个,现已改造120多个,超额完成。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这些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均严格按照改造标准执行,且尽量选用最适合材料达到最理想效果,力争更好地维护残障人士的权益。“‘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是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就是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相关工作人员说。
展望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期待真正“无碍”
无障碍设施建设,完成的是从“0”到“1”的突破,但是设施好不好用?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残障人士最有发言权。
去年5月,椒江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成立。21名督导员不定期参观椒江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服务台、无障碍休息区、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等设施,开展体验评价。
去年10月,温岭市残联邀请30余名视障残疾人走进博物馆当起了“考官”,为当前“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改造”成果进行检验。
今年3月,58名残疾朋友开展“有爱无碍 博爱同行”公共交通S1线体验活动,内容涵盖进站、购票、乘车、上下车到无障碍卫生间、盲道、电梯盲文标识等。
体验者纷纷表示满意,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很贴心。采访中,记者也询问了一些残障人士,受访者普遍指出,近年来台州的无障碍环境在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越建越多,以前苦于找不到盲道、上不了台阶、没有合适厕所,现在逐步完善。
从无到有,其实还可以更好。视障人士胡先生告诉记者,对他们而言,盲道需求相当高,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实际很难做到。“如果现有盲道可以在更新改造的时候,加入闪烁指示灯,就能起到提醒作用。”
“建议有关单位定期对无障碍通道及设施进行维修,确保可以使用、方便使用。”残障人士吴晓表示。
“无障碍环境建设,反映的是对特定人群的关注。”市民刘春阳几年前接触后,便经常参与帮扶活动。“希望大家对这个群体多一些了解,多一分照顾,让助残成为城市最美风尚。”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