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463|回复: 3

[图说黄岩] 永宁记忆 | “徐偃王城”的悠远往事——后徐国留下的遗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5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637.jpg

在江浙大地上
流传着许多关于徐偃王这个传奇人物的悠远往事
徐偃王的故事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看上去虚无缥缈
但又似乎实实在在发生过
而这些故事也在古黄岩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649.png

● 永宁江畔夜色 摄影师:韩振华

南宋台州学者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

这是关于徐偃王城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不过陈耆卿对此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加了“故老云”三字,意思是听老人说,尚无法确定此处便为徐偃王城。那么,为何这里会流传着关于徐偃王的传说呢?这还得从徐国与徐偃王的相关史实说起。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726.png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夏禹时,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带),建立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享国1600余年。徐国的历代国君大多为贤明之君,国力逐渐强盛,甚至在商末周初,因反对西周伐商,且对周公摄政之事有非议,与西周分庭抗礼,经常与周发生冲突或战争。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739.png

● 周初分封形势

至周穆王(约前1026—约前922)时,徐国诞生了一位仁义的君主徐偃王嬴诞。他饱读诗书,德高行迈,内修德政,外结友邦,深受民众拥戴。《韩非子·五蠹》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至偃王时代,徐国达到了鼎盛,周边诸国纷纷来朝,疆域一度扩张到现今的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方圆五百里。

然而,正当徐国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却因疑忌遭遇了一场灾难。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747.png

徐偃王像

据 《汉书·地理志》等史籍记载,徐偃王僭越称王,又逾制建都,城周十二里,完全没有把宗主国放在眼里,反迹昭然。司马迁《史记》中即有“徐偃王反”之说。不过徐偃王仁义,以文德为治,不修武备,说“徐偃王反”,于理不通。所以更合理的解释是周穆王穷兵黩武,嬉游无度,听闻徐偃王德行日盛、威望日远,感到受威胁,于是他以“僭越”之名,命令楚国伐徐。而徐偃王得知了楚国出兵前来攻伐的消息,但“不忍斗其民”(《博物志》),怕战争会给民众带来伤害,不忍看到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局面,于是携子民弃国而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偃王因仁失国”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06.png

徐偃王弃国之后,去了哪里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是楚国出兵攻徐时,偃王就被杀了。如 《元和郡县志》 记载:周穆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另一说是楚兵对徐偃王穷追不舍,一路追杀,于是他抱玉投水而亡。民间传说他成了水神,好多地方民众奉他为“泗州大圣”。更多的说法是他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隐居起来,追随他的徐国百姓数以万计。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21.png

● 衢州《徐偃王庙碑记》(韩愈撰)局部

对此,《博物志》《后汉书·东夷列传》等都有记载,彭城因之改名徐州,而东山也因此改名徐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偃王可能未去彭城,而是直接到了越国,或者先至彭城,再逃往越地。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中说:“或曰:徐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也持徐偃王逃战至越地的说法。

在徐偃王死后,其子宝宗被周共王封为颍川侯,并在今江苏邳州梁王城处修建了新王城,恢复了徐国。前 668 年,齐、鲁、宋伐徐,徐国不得不举国南移,离开下邳迁回故都。前512年,吴国北伐徐国。《左传》记载:“(昭公三十年)冬十一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国因此亡国。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26.jpg

●路桥徐偃王墓

由上可知,在历史上造成徐人大规模迁移的政治变故共有三次。前两次徐国得以赓续,最后一次徐国最终被吴国所灭,徐人彻底没有了立足之处。这应该是造成徐人大规模南迁越地最重要的原因了。这些徐国后裔追慕徐偃王的荣光,南迁途中纷纷打着“徐偃王”的旗号,在古越地各处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于是乎,浙江境内许多地方如嘉兴、湖州、定海、象山、兰溪、龙游等,均有徐偃王的墓或碑、庐、祠等相关历史遗迹。而古黄岩(包括今路桥区、温岭市)的志书关于徐偃王遗址的记载则更为详细。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40.png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45.png

●《嘉定赤城志》关于徐偃王城的记载

除嘉定《赤城志》外,南宋《舆地纪胜》、明嘉靖《太平县志》、民国《台州府志》等志书都有温岭大溪大唐岭东南可能保留着徐偃王城遗址的记载。民国《黄岩县新志》甚至分析了徐国后裔在此设城定居有利的地理条件:这里地势险要,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北枕黄岩太湖山可守,南临东海可退,是个理想的建都和军事要地。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51.jpg

●大溪古城遗址

当然,史实的认定需要有确凿的史料为依据,所以在《赤城志》尚有“故老云”前缀的情况下,将温岭大溪确定为徐偃王城遗址,证据不够确凿。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溪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及试探,在堆积层下层发现了板瓦、筒瓦、瓦当、敛口双耳罐、原始瓷小碗、敛口钵等文物,这些文物初步确定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实物,时间段与徐国后裔南迁繁衍生息的时间基本一致,也与后来东瓯国的历史相吻合。考古学家最终将这一遗址命名为“东瓯古城遗址”而非“徐偃王城遗址”,或许也正是基于科学性方面的考量。因为,将之命名为“徐偃王城遗址”的依据不足,而认定为“东瓯古城遗址”的证据充分,无可辩驳。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55.png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859.jpg

●青铜夔纹蟠龙盘

换言之,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徐偃王城遗址的真实性,但徐国后裔的重要一支曾迁入黄岩故地的历史却是无法否认的。同时,一些出土实物与重要的考古发现似乎又验证了徐偃王城的传说。1984年3月17日,温岭县琛山乡出土一只商周时期的青铜夔纹蟠龙盘。其器形硕大,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重22.5千克;纹饰精美,除配饰以夔纹与云雷纹外,铜盘内以浮雕手法铸出一条蟠龙,龙首挺出盘底10厘米,让人印象深刻。据专家鉴定,这与江淮地区出土的徐器风格相似。考虑到商周时期台州尚无铸造如此大型青铜器的技术,此物由徐国后裔南迁时带入的可能性较大。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03.png
●路桥徐偃王墓

除温岭外,今路桥区也有与徐偃王相关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南宋嘉定《赤城志》记:“徐偃王墓在(黄岩)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存。”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08.jpg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12.jpg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16.jpg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19.jpg
●路桥小人尖遗址出土器物

1990年5月,路桥小人尖遗址出土了大量两周时期的器物,有短剑、戈、斧、矛、簋、盂等青铜器22件,青瓷直筒缸及青瓷盂型豆等原始瓷器49件,另有玉环、羊角把夹砂陶鼎和石镞等7件。这些器物既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以青铜器为主),又带有鲜明的瓯越文化风格(以陶瓷器为主),是中原文明与瓯越文明交流互动的一个有力见证。据文献记载,徐偃王失国时确有徐人南迁,而其中一支迁入黄岩,是有着极大的可能性的,这也是令人遐想不已的历史话题。

由于徐偃王城遗址的相关证据缺乏,我们很难拨开历史迷雾去窥探真相。目前看来,徐偃王城遗址还只是停留在传说中,要成为一个明确的定论,尚需要更为确切的文字或实物见证。

微信图片_20230325175922.jpg

●春秋印纹陶罐

在周代,黄岩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明显加强,人员与物品的流动,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黄岩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为东瓯国(东海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探究黄岩故地与中原地区文明交汇的史实时,我们的目光又会情不自禁地投注到“徐偃王”身上。虽然其颇具神秘色彩,但当我们将传说的虚构成分一点点剥离之后,会发现传说的内核其实已经接近历史的真实了。

来源:黄岩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5 2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省
有道理,水神,与闽粤一带流传的玄武大帝(水神)神隐台州吻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省台州市
温州枫林和黄岩富山马鞍山徐氏宗谱明确记载,徐偃王是徐氏祖先,如有机会,去看看徐偃王城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省台州市
研究得可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