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顺福抓起一把酒糟,闻一闻、看一看,就能判断品质好坏。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文/摄
酿一坛醇香糟烧,品一生如酒光阴。宁溪传统糟烧酿制技艺,于近日入选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座酒厂,于山水间矗立
2月14日中午,我们来到黄岩西部山区头陀镇。抬头望去,“宁溪糟烧”四个大字跃然于白墙黑瓦之间。
酒厂负责人符顺福今年70岁,与酒相伴已有半个多世纪。
从小,他便闻着酒香长大。“我爷爷酿酒,我父亲也酿酒,从小我就在家里打下手。我这门手艺,就是跟他们学的。”16岁那年,他开始学习酿酒技术,一看、二闻、三品,看酒色是否透明、闻酒香是否醇厚、品酒质是否优良。如今,这一切已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符家的酿酒技艺已传承了100多年,现在,我又传给了儿子。酿酒看上去简单,真正想把它做好,却很难。要看你是不是用心去做,肯不肯花时间去钻研。”符顺福说。
到了生产车间,工人们正一锹一锹地将金黄色的酒糟装入手推车中。符顺福伏下身来,抓起一把酒糟,用手捏了捏,用力闻了一口。
“这批酒糟质量不错。”与酒糟打了多年交道的他,只要闻一闻、看一看,就能判断品质好坏。尽管他有着足够的自信,但每一批酒糟还是要通过仪器检测来作最终判定。
在不断品酒的过程中,符顺福有时也会因此而醉。“我这一辈子,不贪酒,但是为了尝酒,没少喝醉。酒品和人品一样重要,我得为我自己酿的酒,以及宁溪糟烧的声誉负责任。”符顺福说。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不知不觉,宁溪糟烧成了台州百姓家喻户晓的地方名酒。对符顺福而言,这一缕酒香,是他一生的执着。
一缕酒香,为台州人牵挂
下午3点半,我们走进宁溪糟烧酒文化博物馆。
这是一家以展示酒文化遗存、秉承酒文化传统、传递民族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于2020年3月建成。
该馆分为战国至东汉、唐宋、明清时期酒器酒具展示厅,青铜、木漆、金银、玉制酒器展示厅,现代玻璃酒器酒具展示厅,中国名酒展示厅,酒与历史典故展示厅等区块。在战国至东汉时期酒器酒具展示厅,可以看到陈列着新石器、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各类酒器酒具。如新石器时期的连体杯、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印纹二系罐、菱形纹罐、齐家陶觚、汉代的青铜鐎斗、陶壶、羽觞等,造型别致,为台州乃至省内罕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在唐宋时期酒器酒具展示厅,摆放着唐宋时期的各类酒器酒具,有青瓷执壶、四系瓷罐等。
除了各个历史年代的各类陶瓷、青铜、银制、玉石等酒器酒具400多件,馆内还展陈了1965年至2015年不同年代的名酒,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粮票、酒票、购物券、钱币等。
当天,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更多的是酿酒从业者。他们在此观摩一瓶宁溪糟烧从选料、发酵、蒸馏、勾调、灌装到贮藏陈酿的传统酿酒工艺流程。
“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物馆可以让人们了解酒的起源、酒的生产、酒的分类、酒的品鉴、酒的饮法和酒的利弊等知识,从而加深对酒的正确认识,弘扬酒文化的精髓。”符顺福的儿子、台州市宁溪糟烧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符汉君介绍。
一门技艺,在流年中沉淀
宁溪糟烧采用大米、小麦、酿造优质黄酒的酒糟等为原料,运用流传千年的酿造工艺,经发酵、火炊、蒸馏、取液、陶坛经久储存而成。
“经验老到的师傅,会采取手抓、闻香等方式来判断酒糟是否发酵成熟;再将发酵好的酒糟通过蒸馏的方式,提取白酒;调酒师按特定比例,调制不同度数的白酒;调制好的白酒密封于泥质陶坛中,存放在宁溪糟烧洞藏酒窖里,达到一定年份后,通过过滤、灌装和检验等步骤后,就能得到一瓶优质的宁溪糟烧。”符汉君说。
近日,宁溪糟烧酒业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筹备首届宁溪糟烧封缸节活动,希望通过举办活动向市民推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封缸窑藏,是将刚刚蒸馏出的鲜酒,装于质地优良的酒坛;再通过陈酿陈储,使酒醇化和老熟。所谓缸,一般有泥缸、瓷缸、陶缸的区分。白酒用泥质陶坛保存,其特点在于透气好,同时液体不外流,长期储藏有利于酒质转化,能提高白酒的品质和口感,封缸时间越长,酒越好。”符汉君说,此次封缸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旨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多方协作联动等方式,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让非遗在新时代与新场景中焕发独特魅力。
宁溪糟烧封缸节的酒,寓意很多,人们可根据需要选择。如家有学生,可请坛“状元红”,寓意学业有成,前程似锦;生儿育女可请坛“诞辰酒”,寓意母子平安,一顺百顺;家有婚庆可请坛“百年好合”,寓意婚姻美满,永结同心;商务活动可请坛“财源广进”,预祝生意兴隆;家有老人可请坛“长寿酒”,寓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非遗,需走进今天的生活。作为以人的智慧和技艺为基础、日常生活劳作为主要场景、实用功能为核心特征的非遗,保持活态是其生命、服务生活是其使命。
令人欣慰的是,在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之下,宁溪糟烧正向着焕发时代新魅力迈进。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