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4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产值年超50亿元 带富瓜农10万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7 09: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看浙江台州黄岩区“党建链”如何赋能西瓜产业链


黄岩区瓜农协会走访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太平庄黄岩瓜农喻德荣瓜地


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章凤镇黄岩外出瓜农牟建荣地里


江苏盐城射阳县杨明俊瓜地西瓜采收现场


黄岩瓜农在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建的大棚西瓜基地

夏天是西瓜的狂欢季。谈及产地、品种,不少“吃瓜群众”或许还能说出些道道来,但要问是哪个地方的人种的,大概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其实在西瓜界,一直有本“生意经”:市场上每10个大棚西瓜,就有7个出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瓜农之手。对这一创业景象,当地人称“追着太阳种西瓜”。

据不完全统计,黄岩外出瓜农人数将近4.3万人,种植面积达57万余亩,东到上海、南抵海南、西至新疆、北达内蒙古,脚步不仅遍布全国23个省市区,还出了国门到缅甸、越南、尼日利亚等地种瓜。仅西瓜年销售产值就超过了50亿元,还至少带动了10万名中西部农民共同致富。

记者发现,黄岩这支“种瓜大军”背后,“党建链”的组织带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兵团作战、大本营统筹,从而形成强大的市场能量,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为啥外出种西瓜

浙商素以走南闯北闻名,很多时候,是受当地资源禀赋所逼,黄岩瓜农亦是如此。黄岩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3亩,山区更少。一则资源稀缺,二则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阳光充足、土地疏松、雨水偏少的西北、西南及北方地区,更适合种出高品质西瓜,而利用反季节、时间差,效益无疑也将更高。

那么,黄岩农民啥时开始远走他乡种瓜?这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在此之前,黄岩茅畲、沙埠一带,有着很长的西瓜种植历史,然而一直以零星状态为主,农民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望而兴叹。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岩5位农民踏上了去上海的路程,开启了外出种瓜的先河。

5人的“淘金”故事,很快在当地激起了一层层浪。此后,越来越多农民效仿,尤其到了90年代,由于黄岩瓜农在全国首创了西瓜大棚栽培,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极大地提高了西瓜产量和品质,直接为队伍扩容按下快捷键。

星星之火何以迅速燎原?首当其冲在技术,因为解决了在不同区域、一年四季种瓜的难题,使得种瓜周期短、见效快,一亩地刨去成本,还能年净收近万元;其次,更得益于黄岩瓜农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全国市场为依托,销售根本不用愁。

黄岩瓜农有个“时间表”:全国最早上市的西瓜属海南,大约从前一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之后云南西瓜开始接档,到了4月初,四川西瓜亮相,等进入5月,全国各地西瓜这才集体登场。瓜农的纬度梯次分布,正好打了个时间差,避免了扎堆上市带来的价格下滑,也实现了连续化供应。

基地跟着市场转,五湖四海皆乡音。仅苏北和陕甘宁一带,黄岩瓜农就形成了30多万亩核心种植区块,为当地农民提供5万余个就业岗位。在河北省隆化县太平庄乡周家营村,这里地形复杂、土地贫瘠,戴了多年的“贫困村”帽子,就因为种西瓜得以摘除。

“他们一来,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带旺了餐饮和住宿经济。”说起近两年的变化,周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上眉梢。为了让产业在村里稳稳扎根,去年,他带头试种了50亩大棚西瓜,效益很是可观。眼下,他正筹备成立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种西瓜。这样的创富故事不胜枚举。

他乡异客有“娘家”

“西瓜叶片上长了很多黄白色小点,能不能过来帮忙指导下?”7月29日,黄岩瓜农协会驻沪党建联络组工作人员接到了瓜农牟永林的求助信息。很快,技术组人员就来到牟永林的基地进行现场踏勘,诊断为红蜘蛛大面积浸染,建议立即防治。

瓜农外出尽管是市场化行为,但如何拧成一股绳,又如何为散落全国的主体提供服务?2007年,黄岩区瓜农协会宣告成立。胡才谦是协会的常务副会长,最主要的发起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协会主要有几大职能:技术指导、法律援助、融资对接、行业自律,架起瓜农与政府的桥梁。

办协会,关键得有抓手,提高凝聚力,才能发挥作用。记者发现,党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出瓜农队伍中,有流动党员3000多人。于是,协会党支部在上海、兰州、齐齐哈尔等省内外瓜农聚集相对较多的17个地区,分别建立了党建联络组,划定辐射范围,依靠骨干瓜农,在重点县或镇设立党建联络点,从而织起了一张网,及时倾听瓜农心声,有效帮助解决困难。

有了载体,各种服务的管道才能接得上。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洪水袭扰、恶劣天气影响,产量下降、果品滞销等问题难以避免,不少外出瓜农遭遇流动资金紧张难题,可创业地贷款又很难。对此,协会党支部与黄岩农商行党支部合作,创新引入“瓜农红色贷”,可谓解了不少瓜农的燃眉之急。

据介绍,这一产品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有位瓜农去年贷了40万元,种了40亩瓜,年收入近百万元,不到一年就还了贷款。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其中。多年来,仅外出种瓜产业,银行年贷款均超过了20亿元规模,去年达到25亿元。

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承包纠纷等维权问题,瓜农协会党支部还专门聘请了专业律师,为瓜农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服务,每年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指导帮助守法经营、依法维权。诸如此类的服务还有很多,只要会员有需求,即使远在他乡,也有“娘家”帮忙。

“总部招牌”愈擦愈亮

30多年间,外出大军带着技术、品牌走出去。记者发现,近些年,在“大本营”黄岩,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一些乡贤开始带着积累的资金、经验和新技术往回走,回归本源,将先发优势转化为长久领先优势。以服务链、产业链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在黄岩迅速崛起。

“我们在家乡建设了30亩左右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引进91个品种,筛选更多适合大棚栽培的精品瓜,开发迎合市场需求的网红瓜。”黄岩瓜农协会党支部书记应明富介绍,这个基地既是瓜农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电商孵化、金融支农创新、智慧农业信息、农资物流购销、种苗繁育供应、农产品研发等的集成,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西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试验田”。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黄岩外出瓜农除了种西瓜,还将业务范畴拓展到提子、蔬菜、中药材等。近几年,瓜农协会党支部开展“万名果农培训”计划,每年聘请区农技专家、种植能手免费授课,并开设品牌农业、市场营销、农业信息等课程,定期“坐诊”为农户答疑解惑。

此外,还有个现象也同样尤为显著。近些年,瓜农协会新吸收理事基本全是“80后”。同为年轻人的副会长牟森林就有直观感受,如果说上一代瓜农专注于“种好瓜”,而新生代则把更多眼光聚焦品牌溢价,走精品路线,一个瓜通常能卖近百元。

一种产业多种收入。在黄岩,已形成了从外出种瓜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涉及瓜果培育、土地流转,以及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产品销售,还有冷链贮藏产业等,一个经济带动值近百亿元的特色产业群横空出世。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