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50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黄岩后巷走出两位 “两弹一星”元勋 ——科学家陈芳允、林仙友纪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9 09: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参加“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老科学家合影(左三为林仙友)


陈芳允

2020年4月24日,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在空间轨道上飞行五十周年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期望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自2016年起,4月2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经国务院同意,被命名为“中国航天日”,今年便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五十多年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科学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打破了美苏等卫星强国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举世震惊。这其中,就有陈芳允、林仙友两位黄岩人参与其中。

□章云龙/文 图片/网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

陈芳允(1916.4.3-2000.4.29),1916年4月3日出生于黄岩后巷陈立信家。陈立信曾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先到广州参加革命,后考取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不满官场的恶习,弃军从商。受家庭影响,他从小便树立了人生要努力报效国家的思想。1928年,他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读初中,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1950年,上海中央研究院并入了中科院,他的老师、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委以他重任,要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后来为我国雷达、卫星、加速器等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他与钱三强等赴苏联、东欧考察。正是这次考察,坚定了钱三强一定要把陈芳允拉到原子能研究所的决心,这期间,陈芳允筹建中科院新电子学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开始了我国自己的射电天文研究工作,参与国家《1956年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纲要(草案)》的制定。上世纪50年代末,他与蔡德孚等共同设计制作了国际首创的超短波脉冲测试设备,用来测量核放射线。

他的生命似乎为中国国防科学而生。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1963年,陈芳允研制成功了国际首创的毫微秒脉冲示波器。1964年,陈芳允进行了改进机载雷达研究成功,我国首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雷达。

有关资料记录了陈芳允对“东方红1号”的贡献: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三十年中,陈芳允献身于这“天罗地网”的编织中,并成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隐姓埋名参与“两弹一星”研发的林仙友

巧合的是,另一位参与“东方红一号”研究的黄岩人林仙友也是后巷人。

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林仙友当时负责卫星观测裙研制。

林仙友,1937年生于黄岩后巷,1955年黄岩中学高三丙班毕业,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12月提前毕业进入刚成立的中科院上海机电研究所(后改为航天508所),从事卫星运载火箭研制工作。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确定的卫星总体方案只要求能播放《东方红》乐曲,后来周恩来总理提出“东方红一号”卫星不仅要能听得到《东方红》乐曲,而且还要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得见的要求。

据林仙友回忆:这项研制任务落实到航天508所时已晚于卫星和运载系统研制工作两年多了,要求完成研制工作留给他们的时间仅一年多。林仙友201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主办的《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刊物上发表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观测裙研制纪实》一文中说:

“由于观测裙装置是后来增设的,所以总体布局的位置和重量限制都是很苛刻的,在世界上未曾见过先例,它也不同于回收技术,没有成功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面对这个困难而又紧急的任务,我们研制组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要承受特殊年代政治上的考验;另一方面能否如期研制成功是对我们能力的检验,对于当年30岁左右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机遇和挑战。”“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方案论证、初样设计与试制、环境试验和地面模拟试验、样件的改进、最后正样件生产和交货等,如期完成了研制任务。”

为了研发“东方红一号”,一批批科学家隐姓埋名。林仙友的妹妹林雪珍告诉笔者,他的哥哥参与卫星及以后的航天相关工作后,家里从此杳无音信,不知道哥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只是老父亲87岁亡故后他才回到阔别的家乡为父亲送上一程,直到近年才知道当年哥哥参与“两弹一星”的有关工作。许多年过去了,林仙友告诉家里人说,他与同为黄岩人、同一条巷子的陈芳允碰到,也不知陈芳允是黄岩人,足见当年国家研发“两弹一星”机密密级之高。

林仙友先生是我国最早参加航天回收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早在1960年,我国自行研究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飞行高空8公里,开启了我国火箭飞天的序幕,林仙友就担任工程组长。五十多年来,林仙友在卫星、载人航天、超音速飞机、空—空导弹等诸多领域成就不凡。1962年,他负责研制的大型探空火箭T—7A降落系统,火箭飞行高度达60—100公里,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定型,使我国具备回收火箭飞行高度100公里的能力;1964年—1965年,他负责研制的两种类型生物试验火箭回收降落系统,分别搭载小白鼠、小狗,进入高度70—80公里,成功回收,安全返回地面,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试验;1966年起,他负责研制的三种型号的核爆炸取样火箭降落伞回收系统试验,准确评价氢弹爆炸当量;1968年—1969年他负责研制的“东方红一号”观测裙,个人荣获三等功……1987年、1996年他因研制超音速大速压降落伞等先后二次获航天部科研成果二等奖,1988年,他成为航天回收硕士生导师……

>>>作者手记

黄岩中学两尊铜像其中一尊是陈芳允

陈芳允、林仙友只是目前我们知道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黄岩人。

1999年,作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专家,陈芳允院士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几年前,笔者先后在黄中校园碰到了两位前来科普传播的科学家。一位是总设计师,老科学家;一位是中科院研究“北斗”导航系统的博士,年轻的科学家。当他们知道黄岩中学是陈芳允的母校,我看到了他们肃然起敬的神态。我在黄中就职时曾提议学校领导设立两尊铜像并得到校领导的同意,一尊是陈芳允铜像,另一尊是周炳琳铜像,他们代表着黄中两百多年办学史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也是在科学与人文领域成就非凡的标杆人物。当我把他们带到铜像前,我又看到他们崇敬的目光。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0-7-19 13:29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在茅畲 东边村  埋着一位老人,因为在1953年后考入哈工大  从此开始导弹  原子弹  雷达  行业,不能从孝父母,死后交代子女埋在父母身边。他叫牟永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7-19 13:32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非常感谢先辈们!  无私无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0-7-20 21:06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