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045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岩城区路街巷弄由来和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5 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
写在前面的:
  怀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您了解多少,对于您居住的这条街,您了解多少,这条街原名叫什么,为什么这么叫,你有想去去了解他吗?
  蹲在图书馆了找了三个小时,我终于找到了一本1984年版的由原黄岩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浙江省黄岩县地名志》,并且花了三天的时间整理和打出以下的字,(因为我比较懒,加上我是用拼音打字的,所以这么慢,不好意思哦),因为资料过于陈旧,所以和现在的城区有些不同,我知道的,我已经尽量加上注释了,存在的情况也是我个人根据这本书的城区图(正在找地方扫描,郁闷哦,看来我要买个扫描仪了)和现在的城区图对比做出的个人判断,错误是肯定有的,请大家指正。
   接下去,我会整理这本书里面的其他一些资料和老照片,图片,请大家关注黄岩在线(http://huangyan.yigou.org)等这本书整理了之后,我将整理黄岩县志和黄岩的乱弹的资料,也请您关注哦!

青 年 路     青年路,以消防钟楼(现糖烟酒公司-编注)为中点,向东至县汽车客运站(现九峰路口-编注)称青年东路,向西接西江大桥叫青年西路,全长1562米。青年东路西段(即今百货商场至黄岩饭店)原名道义巷,巷南有“五支河”的中支河,解放前渐淤断航。1958年间,以城关青年突击队为主力,进行填河扩路,为今路的雏形。后来又逐步向路东小校场、青莲堂前和路西学后巷、大礼堂等延伸,始成为第一条贯穿全城东西的主街。为了纪念青年的贡献,故命名为青年路。1966年易名为红卫兵路。1981年恢复原名。
劳 动 路     劳动路是与青年路成十字交叉的城内另一条主街道,亦以消防钟楼为中点分南北两路,北通大北门,南连横街西口,全长870米。
  今劳动北路两侧,原为中支河中段河>墒焙恿桨斗课莩砻埽用衩芗淘ネ永锎罅壳愕够辔铮夥徘熬鸵丫闪艘惶跷鬯印V螅约巴呃鸦友现兀?958年,全城人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填平了这条废河,命名为劳动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城镇建设的需要,次年又拆移了劳动路与原大街、苍头街之间的全部街面房屋,拓宽了路面,渐具今貌。
  消防钟楼至横街西口的劳动南路,于规划拆建之中。
天 长 路     天长路原称天长街,因此街自小南门起,沿河岸直至假山下(即今小东门路西口),长度为当时全城街道之冠,故名。据传,明万历前于此街集市,俗云“一间饭店,一间坑”,形容来往人之众多。路东原系一条通航船舶的内河,建国初期尚能从东禅桥下船通往坝头、路桥,1958年间填河拓宽成路,改名解放路。1981年5月更名为天长路。
  此路与劳动路平行,和青年路成十字状,长约1200米。

大 桥 路     这是黄岩大桥北端,向北延伸的公路,1981年5月以桥命名为大桥路。
江 北 路     原称大桥路,俗称浮桥头。因地处永宁江北岸,1981年5月更名为江北路。
外东浦路     从老汽车站三角马路向被再折东,因地处城东外一条小浦之旁,古称外东浦。1966年改称跃进路。1981年5月更名为外东浦路。此路于1980年拓宽成公路,成为黄椒路的起点。
环城北路     东起老车站三角马路,西至城西粮食分仓,原系黄岩旧城城基,解放后改建成公路,因处县城北,故名。
管 驿 巷 现剩半条   古时曾置永宁驿,称永宁坊。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更名仁风驿,称仁风坊。明太祖洪武间改名丹崖驿,添设澄江馆,遂易名馆驿巷,后演变为馆驿巷。1966年改称爱国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里 东 浦 已经拆除   地处县城东北侧,城筑后有里外之分,故名。1966年与管驿巷合并改为爱国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王 府 巷 已经拆除   北通环城北路,南至混水闸。1966年改称爱国路24弄,1981年5月恢复原称王府巷。
开 元 巷 已经拆除   此巷与管驿巷成十字交叉,被同环城北路,南达国营米厂,接小东门路西口。1966年称爱国路25弄和26弄,因两弄基本成直线,1981年5月更名时,统命名为开元巷。
荔 枝 巷 已经拆除   相传明代有蔡簸凡诱骗乡民,说溪中卵石可作秤锤,能获利。乡民受骗,运石进城,蔡不收纳。百姓愤怒之极,即将全部石子倒于蔡门前。之后,簸凡利用骗得石子铺作路面,因石圆如荔枝,故名。1966年称爱国弄34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大 马 巷 已经拆除   以管驿巷为界,南为大马巷,被称卖姜巷,1966年改称爱国路58弄,59弄,因两巷成直线,1981年5月合并命名为大马巷。传说古时大马巷内有口大塘,为总兵署洗马所用,并在此建有马房。以后大塘渐淤塞,马房毁废,而群众仍习惯称呼大马巷。
苍  弄 已经拆除   相传为古代黄尚书仆从住宅之弄,故名。1966年改名爱国路93弄,1981年恢复原名。
小东门路     东达罐头厂,西接天长北路口。1966年称大庆路。因地处小东门附近,故于1981年5月更名为小东门路。该条路以环城东路为界,西段原名五举巷,东段为新辟大路。
环城东路     原称公路,因恰好环绕县城之东,故名。
柏 树 巷 已经拆除   传说五代时,有新罗国(即朝鲜)人居住于此,取名新罗坊。后来犹豫该巷西北有大可合抱,苍翠茂盛的古柏,遂命名为柏树巷。古柏早毁,遗迹在姓牟的大台门里,即巷西北角。1966年更名为解放北路90弄,1981年5月恢复原称柏树巷。
方井头巷     因巷中有“方井”而得名。由原方井头和东箭道巷组成。
曾 宪 巷 位置已改   又名曾家巷。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宪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议复河套。次年被奸相严嵩诬陷,斩于西市,妻、子流放。乡邻为纪念其功绩,遂以“曾宪”命巷名。过去巷口有“三边总制坊”及县城北“曾宪节制三陲坊”。(此巷名现在位置已改变-编注)
双  弄 已经拆除   有两条小弄堂平行,且沟通,故名。
尚 司 巷 今曾宪巷   相传古时某尚司居住此而得名。1966年改称工人路72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镇 署 巷 已经拆除   清时为总兵署所在地,巷以此得名。1966年改称工人路36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果 建 巷 已经拆除   原称解放北路72弄,1981年5月更名果建巷。因黄岩果酒厂在此巷东而得名。
大 寺 巷 现县前街   过去称庆善坊,以巷中有“庆善寺”得名。后庆善寺叫“大寺”,巷亦随之改为今名。1996年间易名为工人路。1981年5月复名大寺巷。
草  巷     古名梯云坊,后称草行巷。相传宋庆元至嘉定年间(公元1200年前后)有杨似云与叶应辅二进士善草、行书,故名之,简呼草巷。1966年更改为先锋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毛弄头里     古时称毛弄头,以毛姓居此得名。1966年改称先锋路46弄。1981年5月更名为毛弄头里。
盐 场 弄 已经拆除   古时为食盐贸易场所,并驻有缉私盐税机构,故名。1966年改称先锋路44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李 琦 巷     据传古有一大官僚李琦居此,遂以名巷。过去一说“礼祈巷”。1966年改称先锋路24弄。1981年5月恢复旧名。
佛 宝 巷     传说古有黄真人藏“佛宝”于此巷中,故得名。1966年改名先锋路16弄。1981年5月恢复旧名。
大梅梨巷     大梅梨巷和小梅梨巷两巷平行,均东西走向,大在南,小居北。过去两巷以种植梅、梨而名驰远近,故名。1966年时分别改称解放北路40弄和60弄,1981年5月两巷均恢复原名。
小梅梨巷
羊头塘里     以一口塘形似羊头而得名。1966年改称东风路40弄(12-16号)。1981年5月更名为羊头塘里。
横  巷     因沟通东禅和草行两巷的中部,故名。又因似扁担挑货物的样子,亦称为扁担巷。
东 禅 巷     古名大安坊。据说宋神宗嘉定年间巷中有东禅寺院,遂以此改名。1966年改称东风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桂 枝 街     古称丛桂坊。后因该街东口有桂枝桥,遂改今名。1966年改为东风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山 亭 街     据传北宋时有左氏在此垒石为一座假山,筑亭于其山腰,并集花建楼,额名“山亭馆”,且招收子弟讲学于此,称山亭书院,街以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1966年易名为东风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
九 峰 路     九峰路以九峰山命名,系解放后新建的通往游览地九峰公园的一条大路。
前  巷     古为丁氏聚居之所,故名丁家巷。因地处小校场之前,群众惯称为前巷。过去巷西有座丁家桥,1962年春拆除。1966年改称解放南路153弄。1981年5月复名为前巷。
司 厅 巷     古称里仁坊。据司厅陈氏宗谱记载:宋陈容由柔桥迁居于此,后出资建花、月、宴、客四厅于巷中,遂名巷为四厅。进“司”系“四”的演变。1912年巷内重铺石板路面。解放之后“四厅”改建为广场。1966年易名先进路。1981年5月恢复原名司厅巷。
寺 后 巷     古名延庆坊,宋时改孝行坊,后因巷居“明因寺”之后,遂易名为寺后巷。1966年更改为火炬路。1981年5月复以原称。
双 桂 路     传说明代有陈氏志勉志简兄弟双双中第,并建坊与桥,故名。坊、桥均于1962年冬拆除。1966年,因与寺后巷成直线而统称火炬路。1981年5月更名为双桂路。
百花宫路     此巷1981年5月新命名。该地过去比较冷落,解放后渐趋热闹。
前殿后巷     因居前殿(邑祖庙)之后,故名。过去称呼前殿后。1966年改称反帝路42弄。1981年5月更名为前殿后巷。
横  街     古名奎文坊。据传以明因寺华严阁赐御书得名,后因此街横列而俗呼今名。1966年改称反帝路,1981年5月复原名横街。
南浮桥里     以“南浮桥”得名。1966年改名反帝路(1-14号)。1981年5月恢复原称。
大 湫 巷 已经拆除   传说古时这里有低洼小池两个,水甚冰寒。因两池大小面积不同,俗分称为大湫巷和小湫巷(湫,义为水池)。1966年分别改为灭资路16弄和17弄。1981年5月两巷均复原名。
小 湫 巷
砚 池 巷     砚池巷早年分东、中、西三段称呼:东段始叫包塘岸,光绪年间林氏建新宅于此,并修浚及建筑塘岸石栏,遂改砚池,巷以此得名;中段称称竹场前,古时奎文坊(横街)之河未淤前,船楫可达这里,为竹木交易场所,故名;西段叫蒲草田,因古时多种蒲草而得名。1966年三者合并改名灭资路。1981年5月更名砚池巷。
花 园 巷     相传明朝巷中有某尚书女婿叶氏的花园,故名。1966年改称灭资路一弄。1981年5月复原名。
斗 鸡 巷     一名金鸡巷。传说古时有大蜈蚣长如竹担,经常上海百姓,乃镌石鸡镇压之,故名。1966年改称解放南路72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仁 风 路     此路以花园巷为界,西段旧称石板路,相传该路铺建石板路最早而得名,又呼作“仁风乡”;东段古称避饥巷,又有用“篦笈”二字。1981年5月命名为仁风路。
施平桥里     因地居“施平桥”之内,故名。
火药桥里     据传,清时火药桥内设有火药局,故名。1966年改称解放南路32弄。1981年5月复为原名。
环城南路     原为县城旧城基,城毁后被开垦种植,现改建成路。因地处城南,1981年5月命名为环城南路。
方 山 路     因此路通往“方山”而得名,为1981年5月命名。
梅花井路     以“梅花井”得名,1981年5月命名。(现梅花井在永宁制药厂内)
大北门路 已经拆除   因地居县治正北得名。过去分别称为大北门路和樟树下,1966年合称为革命路。1981年5月更名为大北门路。
环城西路     此路原系县城老城基,因环绕城西而得名,1981年5月新命名。南段城圮后为群众垦植,1980年开始逐渐填筑成路。
后  巷 已经拆除   因地居“定光观”之后,故名后巷。1966年改名为反资路54弄。1981年5月恢复原名。
中  巷 已经拆除   位于西街和后巷之间,故名。1966年改称反修路50弄。1981年5月复原名。
十字中巷 已经拆除   与中巷成十字形,故名。1966年改称人民西路126弄。1981年5月复原名。
西  街 已经拆除   古称拱秀坊,后改名翔光坊,俗以此街为县治正西之大道,遂呼西街。1966年改名人民西路。1981年5月复原名。西街系一条古老街道,今日仍具古色古香。
桥 上 街     此街坐落在“五洞桥”上首,故名桥上街。1966年改称人民西路。1981年5月复原名。
卷洞桥路     此路为1958年黄岩与长潭通车而拓宽的一条大路。1981年5月以路旁的“卷洞桥”命名。
振 鼓 巷 已经拆除   古时为“定光观”放置钟鼓之所,故名。1966年改名四新路20弄。1981年5月复原称。
鸣 钟 巷 已经拆除   古时为“定光观”放置钟鼓之所,故名。1966年改名四新路10弄。1981年5月复原称。
柴 桑 巷 已经拆除   旧称柴桑坊。俗以坊名沿用,故名柴桑巷。1966年改名四新路。1981年5月复原称。
孟 家 巷 已经拆除   以孟氏族居得名。1966年改名防修路。1981年5月复原称。
前 应 巷 已经拆除   宋、明皆系应姓族居,故名。清时尚有应氏宗祠存。1966年时南北走向一段改称防修路51弄,东西走向一段改称反修路4弄。1981年5月复原称。
塔院头路     相传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园1127年-1131年)建有“西塔院”及“塔”,以此得名。清同治中疏浚河时,犹见塔址。1966年易名反修路。1981年5月复原称。此路南段为县城内河,解放后渐淤塞,至1963年前后逐填筑成路,以前分别称此地段为坝头桥和三清桥;路北段过去名叫脚殿下。
法 院 路 已经拆除   原名黄道路,现因现人民法院(原-编注)居此,1981年5月故命名法院路。
县 前 街     此街分东、西两段,西段叫司前街;东段古名岩瞻坊,后改庆丰坊。因此街正当县府之前,故俗称县前街。1966年两街合并改称人民东路。1981年5月复原称。
行 书 巷 已经拆除   古名庆镇坊,后因巷中有八角巷,易名为八角井巷。俗以某进士居住于此,并善于行书,遂呼今名。1966年与孟家巷合并改称防修路。1981年5月复原称。
螺 丝 巷 已经拆除   以巷曲折如螺形而得名,其中东段被劳动北路拓宽时所占。
郏 家 巷 已经拆除   旧称阜民坊,后有王侍郎居安居住此巷,改名为岩魁坊。俗以此巷为郏姓聚居而呼今名。1966年改称东风路。1981年5月复原称。
坊里应巷 已经拆除   传说有监察御史应谔立“百岁坊”和“恩庆坊”(两坊均毁于清代,坊柱毁于清代,坊柱解放后拆除),而明代多应姓居住,故名为坊里应。1966年改称红旗路51弄。1981年5月更名为坊里应巷。
直 下 街 剩2/3条   古代称通仙坊,后因此街向着委羽山,遂改名迎仙坊。群众以此街处县治南正中之下,俗称直下街;街北端旧称玄帝庙前.1966年易名红旗路.1981年恢复原名。
教 善 巷     旧名教善坊,后改坊为巷。1966年分别改称红旗路25弄和反修路2弄,1981年5月统一更名为教善巷(即原来的教善巷和璇珠巷)。
肇泽池巷     一名赵宅池,又名绕宅池,改名肇宅池,今称肇泽池。古传因有池环绕住宅得名,又说赵姓凿池,故名。1966年改名勤俭路。1981年5月复今名。
学 前 巷     旧时因学宫所在名曰振文坊,后改育贤坊。因地处学宫之前俗称学前巷。1966年改称勤俭路。1981年5月更名为学前巷。此巷东段本称学前巷,西段原称坦前巷。
三板桥巷 已经拆除   传说宋时此巷南有河,东通官河,西达西江。迨至清道光年间沈提督添华建宅而填塞河床,河面仅如沟渠,辛亥革命后铺盖石板,于是河变成了阴沟。初时,百姓架三条木,铺三板于木上为桥,故名三板桥。1966年改名反帝路。1981年5月更名为三板桥巷(由原三板桥、十八间及插旗巷合并)。
永 宁 街     唐时黄岩称永宁县,因该街恰好是县治正南垂直大路,故名。俗称迎熏路,或称大南门直街。1966年改称兴无路。1981年5月复原称。
桥 头 里     因地居一座桥之内而得名。1966年改称兴无路。1981年5月复原称。
汤 家 里     太平天国前,此处为汤氏族居,故名。1966年改称兴无路。1981年5月复原称。
林 家 里     以林姓聚居得名。1966年改称兴无路。1981年5月复原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7-8-5 14:13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好复杂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5 22:27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8-7 01:3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路过.捞分,走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8-7 05:15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海盐县
路过.捞分,走人........................;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7 12:29 | 只看该作者 IP: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我靠 这个还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8:3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这个我们后代多看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8 08:3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太空`好像知道的很清楚`
不知道你家QQ怎么来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5-10 14:30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农村信用社
这些民间的传说!让我们更多 的了解历史作用大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5-10 23:02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小时候我住过南浮桥里,就是现在的横街东路移动公司这位置差不多。记得以前有个桥就叫南浮桥里qq016 qq041
补充一下还有柯家里,也是我住过的地方。qq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5-10 23:48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历史啊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