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建议,对职业乞讨应坚决拒绝
日前,本报报道了台州市民广场地下通道职业乞讨影响城市文明现象(详见本报2月18日第4版),引起了网友和读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在晚报微信公众号留言或直接来电,畅谈对职业乞讨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社会拒绝这种行为的态度应更加坚决。
乞讨阿婆已被儿子接回家
在报道后的第二天,记者再次到通道观察。通道的拐角处,已不见来自章安的张姓阿婆,被褥、碗具等“装备”也一扫而空。
“就怕过一阶段,老人又偷跑出来。”昨天,记者联系上章安街道驻山横村的干部冯怡东,他刚刚走访了张阿婆家。据他了解,阿婆的大儿子看到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后,当天就将母亲接回家。老人现在住在二儿子家里。
至于网上传言,阿婆儿子开着宝马车送母亲去职业乞讨一说,冯怡东予以明确否定,他对张阿婆家的情况比较了解——家里条件不好,常受到政府和社会帮助。之前,大多是张阿婆本人乘公交从椒江北岸过来,到客运中心或市民广场乞讨。
“我们也多次到市民广场通道带张阿婆回家,但往往过一阶段,她自己又偷偷跑回来。”冯怡东表示,街道将继续做张阿婆家人工作,逐渐戒掉“职业乞讨”的瘾头。
9年的职业乞讨者还在坚守“阵地”
这些天,张阿婆被家人接回家后,另一名自称来自安徽的乞讨老人就“乘虚而入”,记者在数次回访中,看到的都是这名年纪大约七十多岁的老太。
“生意还好吗?”
“那个本地的阿婆走了,你干嘛还留在这里?”
看上去,老太的精神状态还不错。其实,这个老太的乞讨更加“职业化”,有网友介绍,她在东商务区一带进行职业乞讨将近9年,市民广场地下通道是她的主阵地,夏天是乞讨“旺季”,一天能赚五六百元。
同时,还有一名四肢健康的中年男子,也经常在世纪联华一带职业乞讨,有时乞讨的手法(装可怜)更加逼真,不少网友讲述了自己同情心被骗的经历。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3名长期活跃在市民广场一带的职业乞讨者,为争地盘,还曾经动手厮打过。
面对职业乞讨,拒绝应更加坚决
针对市民广场等地的职业乞讨现象,因了解到政府部门多次劝离无效后,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这需要大家一起参与拒绝。
“当不知情对他们施舍后,我都怀疑自己今后的爱心该怎么奉献了。”
“谁挣钱都不容易,不应该利用别人的善心来行骗。”
许多网友提出建议,对这样的职业乞讨行为,应广而告之,明确提醒过路行人。网友“娜娜”建议,民政部门可以在乞讨的地方竖立牌子,上面直接写明“专业乞讨,请勿施舍”,地方政府还可以停止对职业乞讨者家人的额外补贴和照顾。
还有些网友也支持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网友“白云山头”说,绝不能继续让这几名职业乞讨者成为市民广场通道刷不掉的“牛皮癣”。
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朝阳也认可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相关部门已经在认真考虑,先利用地下通道的广告栏发些标语,提醒市民对职业乞讨勿要施舍,坚持一阶段后,相信他们会主动离开。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