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黄古道。 图片由天台县南屏乡政府提供
南屏乡层层叠叠的梯田。 摄于2015年4月
让汗水 滴落在更美的地方
林 立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的《断章》,在黄岩有了现实的影像。永宁江的美,因为桥,更增姿色。在天台的山里,错落有致的梯田,和桥也有异曲同工的美感。
一个是在水上搭建通途,一个是在坡上开垦良田,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久而久之,桥和梯田成了特殊的风景。
人们在桥梁与梯田上工作着,休憩着,这动静结合的画面,给美术家、摄影家、电影导演遇上了,能创作出让人赞叹的作品。
我至今还记得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中关于梯田的情节。当时化名“阿牛”的霍元甲一味想着要第一个完成插水稻任务,只顾着低头猛种。等他一抬头,发现比他慢的村民都仰起头闭目吹风。休憩之后,村民们才稳稳地种植。只想着要快的阿牛种的水稻,全都倒了,村民们慢而实的劳作,整齐地立成一片。
影片梯田的拍摄地,就在台州仙居。这替台州的美做了最好的宣传,阐明了最好的寓意。
人类真是有幸,因为我们有对“美”的需求,即使生存艰辛,也要让汗水滴落在更美的地方。
天台是座山城,南屏是山城中的山乡。梯田,一层又一层;古道,一条又一条。高高的梯田,窄窄的古道,曾经的南屏是一方穷乡僻壤之地。
改革开放后,山里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去闯世界;而山外的人,近些年随着“红枫节”的连续举办,全域旅游不断推进,一拨拨游客拥进山来,走古道、赏梯田。
南屏,就在这山里山外人的一出一进中,巧做“道田”文章,打响了“南黄古道”“莲花梯田”等旅游名片。山乡美了,村民富了。
一
2月10日,正月初六。南屏乡翠东村村委会主任郑学好,陪回家过年的儿子一家到村子里逛逛。
有名的“莲花梯田”景点,就在翠东村。一家人一起来到了东山岗,观景台就在山岗的最高处。
踩着塑木绿道,他们缓缓绕观景台走了一圈,目之所及,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可谓360度无死角。这是浙东成片面积最大的梯田,有上万亩,落差近千米。核心区块的梯田呈莲花状,故又被称作“莲花梯田”。圆圆的观景台,恰似莲芯,在此观景的人,也成了景的一部分。
“这个观景台,是乡政府出资建设的项目,由我们村落实。2015年,是我组织20多个村民花了半年时间建好的。那以后,来村里看梯田的游客大增,几年下来,木头做的观景台,部分地板损坏。去年下半年,我们把木板换成了塑木。你看,这回够结实了吧。”与儿子说起这些,郑学好的语气里透着几分自豪。
翠东村坐落在东岭半山腰,由东岭、上山、金加山三个自然村组成,400多户,1100多人。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
今年54岁的郑学好,是土生土长的翠东人。在他记忆里,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陆续走出大山,留在家乡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留守村民,在滩山线公路开通前,很少出山,一年到头,在梯田上耕种粮食自给自足,过着非常简朴的农耕生活。
郑学好的父亲是“教书先生”,见多识广,他们家很早就懂得将农作物挑到山外去卖。受父亲影响,14岁的郑学好初中刚毕业就出去闯荡,一去就是山西那么远的地方。30多年来,他给煤矿跑业务等,赚了不少钱。2012年下半年,他回到老家,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主任。从此,他放下外面的生意,安心在家当“领头羊”,一晃已有6年多。
郑学好告诉记者,当年出去打拼的翠东人,从做苦工起步,到现在不少已事业有成,“小老板有不少,资产上千万的有几十个,资产上亿元的也有”。而留守的村民,这十几年来也不一样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上,他们不再种水稻和小麦,而是种上了毛芋和生姜等经济作物,收入越来越高。“现在,光种毛芋,每户年收入高的七八万元,低的也有两三万元。”
对于南屏乡来说,“莲花梯田”还是一张他们努力向外推送的旅游名片。2017年,乡政府邀请全国梯田大咖齐聚南屏,共同成立了全国梯田保护与发展联盟,达成了推动梯田文化走向世界的“南屏共识”。梯田,不再是只有耕种功能的田地,而是可以创造更高经济附加值的旅游资源。
“南屏是省级‘全域土地整治示范乡镇’,我们将借助土地整治工作,打造一个美观实用、更具旅游价值的莲花梯田。土地整治后,我们将与农科部门联系,在好的地块,准备种一些效益好、观赏性强的经济作物。山腰上还将建一条绿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梯田。到时候,南屏的‘莲花梯田’将会比现在更美。”南屏乡党委书记谷峰说。
二
“南屏真正的变化,可以说,从一片枫叶开始。”谷峰这样对记者说。
确实,说到南屏,最有名的莫过于南黄古道。这条全长12公里的千年古道,起于天台南屏前杨村,止于临海黄坦大泛村。
10年前,南黄古道的秋色美照,被一群驴友“晒”到网上成了“网红”。2011年11月,南屏乡试着推出了首届红枫节,结果一炮打响。从此,红枫节一届又一届,到去年已举办了八届。
一片红叶带动了一方旅游,曾经偏僻寂静的山乡,突然热闹起来。
游客进来,吃住怎么办?于是,南屏有了第一家农家乐——四合院农家乐。到现在,全乡的农家乐已发展到了20余家,可以同时接待1200余人。光是红枫节前后一个多月,农家乐收入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万元。
生姜、猪肉、番薯粉面、糯米饼,这些农民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成了游客眼中珍贵的土特产。“南屏的番薯粉面纯手工制作,目前价格高到2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南屏乡干部叶喻华说。
农民放下锄头就是老板。枫叶红了的时候,草鞋换皮鞋;季节一过,又当回农民。
“南屏的古道有9条。”谷峰说,最有名的南黄古道,是天台人到台州府赶集的通道,另8条古道是通往县城的。“古道,是南屏人走向外面世界的‘脚印’。”
祖辈们一定没有想到,古道成了现代南屏人的致富路。
近几年来,南屏乡党委政府充分运用古道和梯田资源优势,串起古村落群、千米老街等当地旅游资源,变零星“盆景”为连片风景,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短短几年,南屏景区创成了国家级4A景区。去年,到南屏的游客突破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00余万元。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