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一代鸿儒王棻(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6 10: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王棻雕像
王棻讲学不立门户,但尤重明辨是非真伪,先生曾言:“古今学术,有性理、经济、训诂、词章,而其归有三。性理者:志于立德者也。经济者:志于立功者也。训诂、词章志于立言者也。四者俱有用,但当辨其真伪,不当互有是非。”(《柔桥文钞》)认为古今学术,虽门类不一,皆各有其用,不过必须辨其是非真伪。先生深于经学,对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最为深入,但在教育学生时,要求学生务要宗法程朱之宋学,对汉学却不在意,认为“汉学者小学,宋学者大学;文艺为末,器识为先”。即为人为学,要有胸怀与眼界,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学术。“夫知我罪我,何足重轻,独愿世之为汉学,为宋学,为经济、词章之学者,皆务求其真,勿集以伪焉。斯学术之大防以立,而人才日进乎古矣。岂以区区小学之明,为足与闲圣贤大学之道也哉!”(《六书古训后叙》)先生晚年甚至接受西方文化,曾诗云“西人绝艺与天通,天下群英拜下风,欲取声光电化学,坐收格致治平功”(《王氏家谱·附编艺文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西方进步技术。
先生注重言传身教,强调勤勉笃行。先生“言行不苟,尤严于取与,著书勤学老而弥笃,数十年如一日”(喻长霖语)。先生著作等身,就是其治学严谨,勤勉不辍,厚积薄发的产物。王棻在《六劝示儿日恺》第三至第六条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用功、慎言、养生、治生,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学生、子弟勤奋不懈,不能游手好闲,悠悠度日。而他的弟子们也能谨遵师训,勤奋好学,以研究学术为职事,乐此不疲。王舟瑶在《九峰读书记》中曾提及王棻诸弟子们九峰读书情景:“光绪壬午年,余与黄方庆谷成、江青伯震、陈瑞畴锡九假馆其中,而喻长霖志韶亦时时过从,尽发阁中之书而读之,私相订约……以为游艺之资。诸君皆锐厉奋发,抗希古人,而谷成为之尤力。精舍之前有月潭……每当夕阳西落,山月初上,则相与散步诸处,藉草列坐。各论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愆,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沿革,每析一疑义,群证心得,则不觉忻喜欢悦。其有不合,各举所闻,反覆论难,往往历数时而不息,如是者率以为常。”读来令人向而往之,此不可谓非王棻之开导之功。喻长霖在《王棻墓志铭》亦曾回忆:“先生期待甚厚,师长之间,时相从饮酒赋诗,以振兴台学,共相砥砺。”
王棻以其博大而缜密的学问,教授于人;以勤勉而高格的品行,濡染于人;以高迈而殷切的志向,感化于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黄岩乃至各地菁华才俊萃集于其左右,他们以九峰书院或清献书院为学习场所,以王棻等人多方集藏的九峰“名山阁”藏书为谈学之资,学问日进,各有所成,推而广之,延而续之,学风日盛,黄岩面貌由之而改观。
三、世间已无王子庄——王棻出现的背景
王棻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诸多因素促成的。元明以降,黄岩虽然屡遭劫难,造成“台学凌替,垂三百年”,但崇文尚学的火种,始终没有熄灭。及至清朝晚期,西方人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清政府在一次次外来冲击下,内忧外患,进退失据,其对于社会控制力与禁严日益松弛。海禁政策不再能发挥效力,文字狱的阴霾也日渐消散,这对于深受其害的黄岩,意义重大。
黄岩地处海隅,海禁放开,既可得传统的橘果渔盐之利,又可获非传统之机器轮船之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而受清初文字狱重创的黄岩文教,亦在几代儒学之士的磨砺与积累中,到控制相对宽松的同光年间,逐渐绽放光华。王棻、王维翰、池钧等萃华书院学子在李飞英、姜文衡等先生的提携下,学问日长,成为黄岩文教振兴的中坚。王棻则是其中之翘楚。
王棻家学渊源深厚,其父王维祺,诸生,性情笃敦,一心力学,有家训六篇,强调立志、气节、宽厚等。王棻耳濡目染,效而行之,终身受益。
王棻正值壮年之时,又适逢重文崇教的刘璈、孙憙分别主政台州与黄岩,使其抱负与才学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间。刘璈,字兰洲,湖南岳阳人,晚清左宗棠麾下的湘军名将之一。刘璈在主政台州期间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功绩,是大兴文教。其对王棻尤为器重,常请王棻批阅府学生课卷,并给予丰厚的报酬。孙憙,字欢伯,江苏武进人,清同治七年(1868)任黄岩知县,其在任职期间,建书院,设义塾,发展教育。同治八年(1869),孙憙改九峰寺僧舍而建九峰书院,延请王棻任书院山长,在此授徒讲学。九峰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静的读书环境,名师高徒荟萃于此,其乐融融,俨然读书圣地。
除此,王棻的幸运之处,是其身边还聚集了一批同道或后继者。多年以后,喻长霖、王舟瑶、黄方庆等虽各有所成,依然常聚于九峰、清献,研讨学术,交流心得。他们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热心乡梓,注重文教,极大推动了黄岩社会的进步。
随着二十世纪初,清献书院改为清献中学堂,开启了黄岩现代教育的进程,王棻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书院传统与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现代教育精神融汇贯通,终于促成了黄岩近现代教育的一段辉煌历史。
然时光倏忽,时代变迁,匆匆百余年,王棻等人所坚守的传统,或许在我们看来已不再那么神圣,更或许是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已无法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方文化、一方教育,就像一树新苗,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养分,广阔的空间,再加以长期而精心地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四、直挂云帆济沧海——该如何纪念王棻
对这样一位在品德与学识上高山仰止般存在的先生,著作之富台州近代首推第一的著名学者,对黄岩乃至台州教育事业贡献卓著的一代鸿儒,我们应该如何纪念他?如何让他的事迹及精神得以流布?
其实,早在2000年王棻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大家就曾在江口东岙村王棻墓地举行了祭奠仪式和学术研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譬如要保护好王棻故居,让其成为爱国爱乡的教育基地,在九峰公园报春园(原九峰书院)内筹建王棻纪念馆,让后人铭记先生在文教上的突出贡献等。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到现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今,黄岩名人馆设有王棻专门的展板及雕像,黄岩中学仰山堂内也设有王棻的雕像与展柜;还出版了王棻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外和战议·辨章》(广陵书社)、《台学统》(台州文献丛书)等,产生较大的反响。
要纪念一位人物,首先,要让人记住他,让更多的人认识他,这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学校的教育等方式来实现,让其影响更广泛;其次,让人理解他,领会他的思想与精神,这需要专题的学术研究,整理其著作,挖掘其精神,使人们对其了解更加深入;第三,让人敬重他,奉其为楷模,高山仰止,效而行之。
总而言之,“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滨海变邹鲁”,将黄岩建成文教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文明,人民幸福安康的礼仪之邦。这是王棻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努力实现之,并使之长盛不衰,这应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纪念。
(全文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柔桥文钞》书影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