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在黄岩西部的屿头乡,有一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布袋坑村。村里有人说,得布袋和尚点化施法,这里的山水都留下了布袋和尚的禅机。这些传说暂且不论,布袋坑确是一个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古村落。
布袋坑村曾是贫困的偏远山村,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极差、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从2010年开始,布袋坑村大力挖掘古村落文化,依托布袋山风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随着农家乐等服务产业的不断壮大,古村落焕发新光彩。
探索新模式,走“旅游+”道路
布袋坑村深藏在黄岩西部大山的重重叠翠中,古桥、窄巷、木屋古墙……村人沿溪而居,房屋沿溪而建,大树沿溪而长。
“我们的村庄是一个非常偏僻的村庄,很早以前因为道路不通,村民都是步行到街上赶集,到屿头的集市至少要一天时间。”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村党支部书记黄官军告诉记者,村庄曾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滞后的交通,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后来山路修通,情况才有所改善。
路通了,村里的青壮年为了生计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就业,在最冷清的时候,布袋坑村里只剩下了三五十个村民,还都是老者。
如何带领全村百姓致富,让外出的“游子”归乡成了一大难题。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时尚的休闲度假方式,黄官军萌发了一个念头:把整个村庄建成一个景区。
黄官军告诉记者,过去农村不知道生态资源的开发潜质,白白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和特色景观。为此,他们引入高水平的专家团队,高起点编制乡村规划,立足布袋坑村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奇特以及古村落保存完整的特点,将其定位成一个集山水观光、农俗体验、民宿服务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引领村庄发展。
同时,布袋坑村积极引入政府和民间资本,“双轮驱动”对村庄进行改造。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无数游客。
“黄岩西部山区因为地形和用地指标等因素限制,绝大多数缺乏工业基础和大规模农业发展条件,尤其是布袋坑村这类高山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限制极大,因此屿头乡一直属于贫困乡,而布袋坑村则是经济薄弱村。”屿头乡党委书记陈康说,如今凭借布袋山景区,布袋坑村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村落发展,不仅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还摇身一变成为了经济强村。
依托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2010年,布袋坑景区正式建成;2011年底,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布袋山庄”正式营业;2013年,布袋坑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通过五水共治,更新污水管网;改造道路,使村庄与景区相互融合;旧房改造开民宿……布袋坑村的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村落是沿溪而建,之前偶尔会有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到河水中,现在将村子开发成景区后,村民素质也提升了,在村子里都找不到垃圾的‘身影’了。”黄官军说,现在布袋坑村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村民也在乡政府的鼓励支持下陆续开办高端民宿、特色农家乐、米酒店、馒头店,并形成了集观光、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全村已有农家乐、民宿13家,每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00余万元。
“原先我们村里集体收入不到8万元,一直依靠政府扶贫,如今布袋山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不仅带动了民宿、农家乐,还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量,比如馒头、豆腐、米酒。”黄官军告诉记者,在旅游旺季,游客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房间,而一户人家的布袋山馒头一天则能卖掉上千个。
得益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布袋坑村通过门票、停车费、民宿等方式,每年村集体收入累计获益4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000-20000元,高效完成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开始返村开办农家乐、民宿,偏远山村渐渐热闹起来,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