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4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黄岩方山顶上 发现名人摩崖石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6 0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岩画“王吉人”有着怎样的身世






黄岩方山又叫永宁山,可谓是黄岩人的“风水山”。因为爱,所以隔三差五总要去亲近她,而她也不时给我惊喜,总是给我希望。

不料,无意中发现山顶上有多幅岩画。

那一年谷雨时节,我与丈夫登方山望海尖,当我们爬到山顶,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找了块大岩石坐下小憩片刻,蓦然发现脚下的岩石上仿佛有字的痕迹,赶忙用手扒拉掉泥土和杂草,依稀看到“人”字模样。再仔细清理四周,一块裸露的巨岩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字迹,轻轻掸去岁月的尘埃,“王吉人”三个正楷大字映入眼帘。每个字差不多一尺见方,“王”“人”两个字基本完整“吉”字边上似乎有水泥的遗迹,是不是“十年动乱”时有人做过保护性遮蔽,不得而知。但总体上轮廓清晰,确认“吉”字没错。岩画主图就在往东通五峙云影院路上,卷云纹向西绵延了几米,图形为两朵竞相争艳的牡丹,一只须眉长长的蝴蝶为牡丹翩翩起舞。

在两镌刻区之间还有一幅棋枰图,这幅“观棋烂柯”的成语故事,典出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传说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于是放下砍柴用的斧子,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直至童子催他回家,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王质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变样了。没人认得他,提及此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这个故事追求超然世外,得道成仙的意境。“若还奏曲能招凤,在此观棋必烂柯”。柯烂人仙去,棋枰依然在。可与委羽山遥相呼应。

黄岩的摩崖石刻有多处,如明礼部尚书黄绾等在翠屏山留下《少有吟》《赠少谷出山》等大量摩崖石刻。松岩山明代石刻造像、莲尖坪摩崖石刻和天峰阁左侧岩壁摩崖石刻等。但在方山发现这么大幅署名岩画,实属罕见,至今尚未见于文字记载。有点美中不足的是,我们没有找到摩崖纪年。

爬山回来的好长一段时间,“王吉人”三字一直在我们脑海里潆洄。“王吉人”到底何许人也?直至我在编写地名志的过程中,有一次翻阅民国《黄岩县新志》人物篇时,赫然看到“王士骏,字宪恩,号吉人,宁溪人迁居邑城双桂巷”。王吉人居然是王士骏的号,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据志书载:王士骏少年时师从俞曲园等名家。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这时,知县孙憙已调任鄞县县令,慕才聘为记室。士骏为校刻《逊志斋集》等,皆称精品。因处理陈年积案,上级器重其能干,光绪七年(1881)委署漳州平和知县,福建松溪等县上任时深得民心,人称“王青天”。后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一年致仕,从四品,授清朝议大夫。民国五年(1916)卒,年七十九。子女各有五:王璠,字伯鲁,永春盐大使;王珩,光禄寺署丞;王珽,字叔晋,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士;王琎,字季良,1908年第一届庚子赔款留美学生,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王玮,字幼曹,国立中央大学理学士。王琎子启东,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浙大教授,著名材料学家。现代更有王士骏家族“一门四院士”之说。由于王氏一族与黄岩中学的渊源深厚,尚有裔孙任教黄岩中学。陈建华、章云龙、周建灿三位先生研究颇深,发表过多篇介绍王士骏、王琎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王士骏故居位于双桂巷,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坐北朝南,建筑结构由三进组成,今已被列为黄岩区文物保护单位。

不知这些方山之巅的摩崖石刻,是主人翁王吉人背井离乡前,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最后希望,还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留下的信物,相信自己一定能叶落归根。但无论如何,一百年后,事实证明,他“富贵绵绵”的心愿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8-9-16 17:25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文明古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