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07|回复: 0

[台州城事] 朝圣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出家或在家,都来天台山寻找净土

res01_attpic_brief (2).jpg
六朝陈太建年间,智者大师领一众弟子到了天台山,建立了12座道场。如今已成地标的国清寺,是智者大师临终前不久亲自设计的最后一座道场。 本报记者孙金标摄


    佛宗道源,古来有之
    佛教自西汉由西域传入,主要在中原传播,南方僧侣、寺庙都很少。天台山却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有了寺院和僧人活动。据考证,这是由于少数僧人坐船从海路上岸弘法。
    天台山因为刘阮遇仙的传说以及东晋孙绰的《天台山赋》,对高僧高道极具吸引力。
    开创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可以说是来天台山朝圣的一位高僧。
    六朝陈太建年间,备受皇家礼遇的智者大师决定离开金陵,因为他深感“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决定告别繁华都市,归隐山林专心弘法。最后,他选择了天台山,理由是:“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智者大师领一众弟子到了天台山,在陈宣帝、陈少帝、晋王杨广的支持下,建立了12座道场。如今已成地标的国清寺,是智者大师临终前不久亲自设计的最后一座道场。自智者大师起,经弟子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加以推广,中国佛教第一教派天台宗自此形成。
    道教与天台山的渊源同样极为深厚,早在宋代张伯端创立“道教南宗”之前,自三国至中唐,天台山就高道众多,著述纷呈。这个时期对天台山道教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三位高道,葛洪、陶弘景和司马承祯。
    葛洪(284-364)师从郑隐得法之后,在天台山炼丹、修道,他的重要著作《抱朴子》以及各种著作100余卷,都藏于天台桐柏山。陶弘景(456-536)在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到天台山炼丹,写下著作100余卷,其中包括《真诰》这样的重要著作,为天台山道教理论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中唐时期的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无疑是天台山道教宗师中重量级的人物。正是因为他,许多唐朝大诗人都神往天台山,只求拜见这位高人。
    司马承祯21岁入道,后隐居于天台桐柏山,自号白云子。在天台山,他整理历代道人留下的著作,并将自己十多年来编纂的道经誊抄成书。这些著作完成之后,天台桐柏道藏初步形成,共300余卷。
    开元初年,唐玄宗下召搜集天下道藏,司马承祯运桐柏道藏入京,备受唐玄宗赏识、尊崇,唐玄宗亲撰《桐柏观碑记》,大书法家韩择木书写。自此,天下学道者皆知天台桐柏山,天台桐柏观名气越来越大,为后世的道教南宗创立打下了基础。
    天台净土,四方共尊
    朝圣,原本就是纯净、安详的美好旅途。唐朝一大批文人墨客、得道高人们的朝圣之旅,被他们用一支妙笔或吟诵或记述,这些诗词、文章成了后世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唐玄宗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在天台山国清寺留下了赞叹,他就是一行大师。与其他佛教大德不同,一行被后人所知的更多是他的个人才能,因为他是一位天文学家。
    一行大师受唐玄宗之命,与另一位天文学家梁令瓒共同制作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量150余颗恒星的位置。这些测量数据,都写进了一行所著的天文学著作《大衍历》。《旧唐书》记载,正是因为编修《大衍历》时遇到困难,一行才前往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精通天文的高僧求教。传说一行将至国清时,寺内精于算法的高僧已经算到一行会来。这位高僧对弟子说:“门前水西流,弟子当至。”如今国清寺内还有一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讲述着这段传奇故事。
    一行在国清寺内求教数年才返回长安,这段际遇之后,他正式投入编写《大衍历》的工作。
    佛教天台宗传到第九祖湛然大师时,天台宗声望极高,湛然门下徒众云集。《天台九祖传》记载:“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缙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这数十人里,就包括颜真卿、梁肃、柳宗元等等。这些当时的达官贵人,用自身的影响力为天台宗做了最好的广告。
    大书法家颜真卿笃信天台宗教义,虽然他没有前往天台山朝圣,但他撰写了《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传》,并作《智者大师画赞》,对这位开宗立派的大师,颜真卿赞道:“居常西面化在东,八载瓦官阐玄风。敷演智度发禅蒙,梁陈旧德皆仰崇。”言辞中传递出当年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对佛教天台宗的崇拜之情。这篇著名的画赞,还被后人配以梵乐,成为佛赞。
    除了国内信众,海外僧侣的拜访,更让天台山佛教影响深远。
    唐初大德鉴真和尚,自天宝元年(742)至十三年(754)先后六次东渡,尝试前往日本弘法,直到第六次终于成功。鉴真大师为日本带去了大量天台宗经典,使日本国内有了天台宗、律宗的法脉。唐贞元十二年(804),日本高僧最澄率弟子入天台山求法,学习天台宗教义,学成之后带着345卷天台宗著作回日本,创立了日本天台宗。最澄之后,不断有日本僧人前来天台山朝圣、学佛。
    天台宗和韩国的关系比日本更悠久。东晋时,天台山高僧支遁就与高丽僧人有交往。南朝陈代,新罗国僧人玄光来天台山求法,谒见天台宗三祖慧思。唐代中叶,自新罗国来天台求法的僧众极多,为了让这些僧人居住,新罗僧人悟空在国清寺前建了新罗园院。
    诗人朝圣,佳篇流传
    因为道教前往天台山朝圣的文人阵容极为庞大,除了因为旅行形成“唐诗之路”的一众唐朝诗人,历朝历代都有文豪大家因为求道在天台留下不朽佳篇。
    东晋时期为天台山写下那篇最牛游记《天台山赋》的孙绰,在文中将天台比作海外的方丈、蓬莱等仙山。此文为天台山打造了“道家圣地”的轮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因为倾慕高道白云先生来到天台山。世传他的书法技艺,就得到白云先生的影响。在天台华顶的一个山洞内,王羲之跟着白云先生写《黄庭经》,山洞因而得名黄经洞,洞旁还有王羲之洗笔的墨池。
    至唐朝,李白、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一个为寻访高道司马承祯,一个要赴道士好友太乙子的见面之约,两人为天台山留下了《天台晓望》《舟中晓望》等不朽名篇。他们的诗句,既是对自然风光、道教圣地的沉醉、向往,也是对腐朽官场、利益人心深切地厌倦、反思。
    李白寻找司马承祯踪迹,同代晚辈诗人钱起则在晚年来桐柏山寻访司马承祯的遗迹。他在《过桐柏山》一诗中写道:“秋风过楚山,山静秋声晚……羽人昔已去,灵迹欣方践。”
    大诗人刘禹锡游览天台山虽非出于朝圣目的,但从《天台山》中“常记游灵境,道人情不低……何当谢尘欲,重去听猿啼”,可见他对道教逍遥出世的倾慕。和刘禹锡同代的诗人元稹,在被贬同州刺史之际,因往浙东视察,与高道徐灵府结下深厚友谊。太和元年(827)元稹应徐灵府之请,奉银两重修桐柏观。在《刘阮妻》一诗中,元稹感叹“仙洞千年一度开,等闲偷入又偷回”。
    元稹的密友,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也游览过天台,透过“天台岭上凌霜桂,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的诗句,表露出对天台道教圣地的赞叹。
    (本文参考了《天台山佛教史》《天台山道教史》朱封鳌/著)

来源:台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