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叶泽诚:民间文艺界的“老戏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24 09: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叶泽诚(左一)正在对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座谈。

    叶泽诚不光成就斐然,还担任诸多职务,如:原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临海市民间文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华商学院、浙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演艺界爱把演技颇有实力的老演员称为“老戏骨”,叶泽诚便是台州民艺界的“老戏骨”。
    与博导亦师亦友
    “我这人一生喜欢学习,对什么都感兴趣,看的书也很杂,几乎什么书都看,所以,家中藏书五花八门,杂乱。好处就是开卷有益,知识面广,临海话说是‘百晓’,做起文章就会左右逢源。有的人做文章时,文思泉涌,日写千行,夜写万句,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很快。我就不行,我没有这个能耐。但我认真,一字字出来,反复斟酌,所以写得慢,写得苦。一旦写好,我基本上就不改了,不用担心有错别字出现,打字也不用校对的。”叶泽诚来个“自画像”,一副真性情。
    叶泽诚最早师从于陈勤建先生,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文艺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在华师大学习时,他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教授架子,平易近人,把学生当成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感觉十分温暖融洽。”叶泽诚回忆大学时代。
    三年大学时间很快过去,离开华师大后,叶泽诚每次去上海见陈教授的时候,陈教授总是笑呵呵地说:“又长进了。”陈教授有时会把比叶泽诚早几年毕业且已有成就的学友介绍给他,便于相互探讨交流。
    集三个主编于一身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文学很热,每个地方都有大批“文青”,叶泽诚在临海也不例外,那段时期,他还集三家报刊主编于一身。
    “我基本上以辅导、培训业余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创作为主,同时自己也进行创作。”叶泽诚说,辅导、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座、征文、采风、采访、作品研讨会、作品加工会等等,其中通过办报办刊来团结一大批业余文艺爱好者,帮助、指导、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是较有效的办法之一。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参与先后创办了《少年作家》和《台州风情》,并担任主编。当时的《少年作家》虽然没有正式刊号,属于内部发行,但面向全国小作者们发行,是双月刊,每期发行量达到5000份。在当时,还是全国第一家专门发表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刊物,在国内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小的影响力。《少年作家》还开办了二期的“少年文学夏令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实际效果。有趣的是当年的文学少年如今有几个成了名记者、语文名师和局里秘书,一辈子与笔墨结了缘。
    除了上述两刊,他还是临海文化馆《灵江文艺》的主编,这本刊物同样办得风生水起。
    屡屡填补国内空白,获大众文学最高奖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和强调创业富民、创新强国的意义,其实,做学问的何尝不是?
    叶泽诚说做学问要有秉性,他的论文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其中第一个空白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第二个是《民间艺术的分类》,也是分类学上的空白……
    “我的大部分论文要么是没有人触及的领域和观点,要么是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全新的或清新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成果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觉得你的观(论)点是新的,是对别人有借鉴和参考价值,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深入研讨的作用。”叶泽诚说。
    他的《临海元宵节和中秋节》是一篇散文。在当时,没有人写反映临海节日民俗的散文,这篇文章集纳“临海元素”,再现了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动人场景。所以,它在全国2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众文学百花奖优秀奖(最高奖)。这个奖项是四年评选一次,非常宝贵。
    他著述累累,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临海市卷》(歌谣谚语和故事卷)两卷、《台州民俗大观》(1998)《叶泽诚文选》(2003)、《台州民间笑话》等。
    这当中的“两本半“”书影响甚广——
    一本是《台州民俗大观》,揭开了台州民俗研究的帷幕,走出了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步。
    另一本是《临海小吃大全》,是临海乃至台州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小吃的专著,曾两次再版,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得到赞誉。
    还有半本是《临海民间俗语》,此书既有解释、翻译,又有读音、例句,还有语法分析和附后的索引,读者群较广,也受到读者的欢迎。“说它是半本,是因为想续写续本。”叶泽诚向记者补充道。“今年打算出两本书,这是我在新一年里的愿景。”叶泽诚说。
    做“田野作业”,助推“天下第一灯”
    “搜集资料在基层,整理研究斗室中。”叶泽诚一语破题。
    这是他几十年来的工作养成了的习惯。他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听来自基层的陈述,就靠“田野作业”靠“采风”来完成一个个成果。
    上世纪80年代,他一人跑到临海白水洋下游孙村去了解黄沙狮子的历史起源和成就。回来后,他多次写了关于黄沙狮子的文章,投向报刊。其中一篇被收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中,同时收入该词典的还有他另外5篇文章,也是首次描述临海民间艺术的,如大石车灯、细吹亭、临海道情、小芝鼓亭、大田板龙。
    对于仙居无骨花灯,叶泽诚也倾注了不少心力,他为这个花灯的恢复去仙居皤滩至少有20余次,有时一去就住上两三天,成为皤滩乡文化站站长李湘满家中常客。
    1996年,浙江展览馆举办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叶泽诚与李湘满一起带着仙居无骨花灯参展。一夜之间,火爆杭城,这个展台人气最旺。中国民协一位领导称之为“天下第一灯”。这次展出,他们捧回了金奖。从此,仙居皤滩无骨花灯在全省、全国一路走红,且早已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所以,湘满不止一次在人前口口声声地说‘没有叶老师,就没有无骨花灯的今天。”叶泽诚说这话虽然言重了,但当时自己在挖掘、整理和恢复制作以及后来的宣传推介工作中还是下了几番苦功的。
    建议今年定为“台州故事年”
    叶泽诚向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建议,把今年定为“台州故事年”。
    对于提这个建议的原因,叶泽诚说,2017年民协的工作基本上是处于民间工艺家的活跃期、丰收期,台州的工艺家们在全国、全省的比赛和双年展中收获了一大堆的荣誉和奖项,金银铜全有,值得庆贺和赞赏!但在其他如民间文学类、民间文艺理论和评论类、民俗类、传统村落保护等领域就显得发声无力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民间文学全国普查至今正好30周年,其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被中国民协确定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要求每一个省份按照统一的体例、统一的规格、统一版式编好省本。台州除了积极、努力为省民协提供精选的民间故事外,一方面为台州自己编辑成书做准备,另方面不妨放大一点,创作新故事,讴歌新时代,传送正能量,激发新动能。市民协可以发起举办新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新故事讲述比赛活动、新故事接龙比赛活动、新故事创作讲座等系列活动,讲好台州故事,把2018年搞成台州故事活动年。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