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岩有着数百年榨糖历史,红糖在台州一带极负盛名,农民专注于出产更高品质的红糖,却因为品牌、销路等原因限于一隅,无法更好地市场化。如何使黄岩红糖走得更远更好,其产业化之路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黄岩红糖发展情况
黄岩加工红糖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之前。黄岩红糖坚持本地原生态种植,沿袭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品质优良,享誉全国。上世纪70年代,黄岩发展海凃甘蔗,种植面积增至近六千亩,年产红糖近千吨,之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头陀红糖”“澄江临古红糖”的传统榨糖制作工艺,被列入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15年底,我区甘蔗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红糖年产量达7000吨,红糖作坊200多家。2016年9月28日,凭借着质地松软、形似细沙、纯洁少渣、味道纯正等品质,黄岩红糖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是黄岩首个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
二、现阶段黄岩红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古法红糖传统工艺传承后续力不足
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月为黄岩红糖的榨糖时间,制作红糖要经过榨汁、过滤、熬糖、收汁、冷却风干等多道工序,对师傅手艺要求极高。纵观古法红糖传统工艺从业者,年龄大都五十岁以上,他们或是为了生计,或是为了祖辈传承,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那份“匠心”。而大多数年轻人对榨糖手艺兴趣不大等多种原因导致古法红糖传统工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二)红糖加工点分散未形成统一管理,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黄岩红糖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2831′13″—2842′08″,东经12104′13″—12119′46″之间。包括了头陀、北洋、澄江、茅畲、新前、院桥、沙埠、南城、西城等10个乡镇街道。据统计,我区红糖作坊200多家,但各作坊之间未形成统一管理,行业标志不明,品牌意识不强。例如头陀糖厂、临古糖厂位置距离很近,但品牌各自不同,未形成较好的产业链。
(三)红糖销售模式过于单一传统,导致市场容量未充分打开
红糖销售大部分以街头叫卖,熟人托买为主,销售模式过于传统单一。“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化的少之又少。而红糖销售市场因以上销售模式基本局限于区内,市场容量有限,一旦超过区域容量,新糖很有可能囤积为陈糖,经济价值大幅缩水。而街头叫卖红糖品质不一、价格不同,甚至存在掺假情况。
(四)黄岩红糖“走出去”难以做大
我区系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农业“靠天吃饭”情况明显,例如甘蔗生长中后期,随着植株逐渐高大,受台风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倒伏、蔗茎叶风折,给甘蔗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下半年气温过高又不利于甘蔗储存糖分,出糖率低。甘蔗出糖率还存在新地和老地区别,老地甘蔗出糖率明显高于新地,很多老地因家中无合适劳动力而闲置,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大多单兵作战、个体经营、组织化程度偏低,难以享受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信息筛选、技术培训、农资团购等方面的规模效应。
三、促进黄岩红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古法红糖传统工艺,唤醒工匠精神
手艺难,守艺更难。传承一种古老技艺,更是传承一种“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如何唤醒“工匠精神”,让古法红糖传统工艺重获生机,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也是文化如何创新的问题。培养人才,注入持续发展新动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引进,为老艺人创造传承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用培训班的形式,还是收徒弟的形式,使他们掌握的古法红糖传统工艺和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二是抓宣传,媒体工作者应该更积极地加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之中,运用他们的文化、见识、智慧、创意让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保护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再造,以发展促进传承,在传承中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抓安全,改善古法红糖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处于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当中。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他和家人带来生活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二)做好定位,统一规划,着力打造古法红糖生产示范点
近年来,我区重视古法红糖传统文化保护,多次组织人员下基层调研,要求各部门做好扶持与引导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观光旅游业,做好定位,统一规划,着力打造古法红糖生产示范点。从2015年末开始,黄岩市场监管局联合台州市局及市食药院,多次调研、深入车间研究生产工艺,在全国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情况下,征取省局同意制定《红糖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试行)》,对我区三家红糖专业合作社全程帮扶指导,包括硬件改造、产品企业标准制定、产品试制以及样品检验等,并于今年4月21日,黄岩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通过食品生产许可现场考核后,顺利获取“SC”食品生产许可证,为打造古法红糖生产示范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好红糖产品质量把关检测工作刻不容缓,严厉打击掺假行为。
(三)红糖产品多元化,赋予其更多文化价值
赋予黄岩红糖“灵魂”,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让顾客在接触黄岩红糖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一项需求而购买产品,而是让更多的人因为附加给红糖的文化内涵而产生购买冲动。“清影舞烟蓑,霜操凛凛歌。浸月华冷翠婆娑,酿蜜液千竿淑玉。节似竹,肉成珂。秋雨过头陀,粉骨甘入锅。任蔗农熬汁精磨,换得新糖金灿灿。润众口,透心窝。”一首《糖多令》道出了红糖制作工艺的细致,与古法红糖的美味。文字之美,红糖之甜尽在其中。米花糖,红糖制酒,烤糖,姜糖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要,同时外包装上普及红糖和其他事物的搭配及其功效。台州人在外工作,红糖赋予的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回忆。发展黄岩红糖要在种下甘蔗的那天开始收益,探索田园认养、农事体验等活动,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让更多人认可黄岩红糖这一品牌。
(四)红糖销售模式“互联网+”,品牌包装需到位
传统手工艺销售推广,甚至生产制作走向互联网,线下店铺、展览与线上分享的结合,正在成为全球手工艺领域的潮流趋势。“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扩大影响,须抓好黄岩红糖的策划包装,使黄岩红糖名片化。一是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主动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宣传古法工艺,线下积极策划红糖节,积极推广黄岩红糖品牌。二是加强与媒体、旅行社合作,不断完善黄岩红糖品牌形象,扩大黄岩红糖影响力,拓宽销售市场;古法红糖手艺可作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让更多游客领略传承多年的手工艺的魅力,同时可以提高黄岩红糖的知名度。三是成立黄岩红糖协会,对农民销售红糖线上操作进行科学培训,发展农产品电商;加强协调沟通,组织蔗农申报培训,联合科协举办农事培训,普及科学种植经验等提高产量;组织参加农博会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推动黄岩红糖走出去。
(五)政府服务管理补短板,为黄岩红糖“保驾护航”
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黄岩红糖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服务得到位不越位,补短板。一是建立适当风险转移机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办〔2012〕4号)我区从2016年开始将甘蔗作为特色农业品种试行政策性保险,为其生产“保驾护航”,使蔗农有了转移农业生产风险的平台。二是试点先行。先试点,后逐步推广,形成以点带面格局。双楠糖厂作为试点工程,形成标准化古法红糖生产,之后逐步在各糖厂考核量化,最终实现“SC”食品生产许可证全覆盖。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