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20 0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好!精彩!赶紧拍个照片记录下来。”近日,在区文体中心里的“秋水共长橘乡情”2017年台州·黄岩旅游柑橘节大型风情音乐会上,尾声节目——合奏·民俗展示《欢乐橘乡》的演出博得了现场观众的声声喝彩。舞龙、舞狮、踩高跷、台阁、闹湖船,在龙腾虎跃的热闹气氛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踩高跷。
据悉,参与踩高跷的13名表演者都是来自南城街道十里铺村的孩子们,他们踩在一米多高的木棍子上,稳健的步伐,精湛的技艺和灿烂的笑脸让人把目光转移到了十里铺高跷,这有着百年历史的民间体艺活动上。
“以前大大小小的演出我都参加过,在这次的音乐会上表演,其实我们都很紧张,也担心会摔倒,但是我们互相鼓励,顺利表演完后就松了一口气,心里还是特别激动的。”来自南城街道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汪瑛紫兴奋地告诉记者。据了解,在当天晚上的踩高跷表演里,演员大多是来自南城街道中心小学的学生,汪瑛紫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更好地在演出上发挥,她同其他小伙伴一样,常常练到夜里10点钟。“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这项活动,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走高跷了,今后也会继续喜欢下去。”汪瑛紫说。
2007年,十里铺高跷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传承高跷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南城街道中心小学就将高跷作为一个体艺项目引进学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进入孩子们的世界,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训练学生走高跷。经过多年的训练,在南城街道中心小学里,一支都会教高跷的教师队伍,一支都会走高跷的学生队伍应运而生。“原来只是作为一个项目,现在我们在学校里还专门开设了高跷这门拓展性课程,将高跷的文化引入校园,让孩子们把南城的地方文化特色传承下去。”南城街道中心小学副校长张伟说:“每周三的下午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学习高跷的时间,脚踩高跷舞龙、竹竿舞、扭秧歌,学习高跷文化,形式多样,孩子们都很喜欢,现在已经有近百名学生自愿报名加入学校高跷队伍,接下来学校的目标是创新高跷的表演形式,鼓励学生在高跷上表演打鼓。”
“高跷是十里铺村的传统文化,在十里铺村,无论是老人、青年还是孩子都熟悉并掌握着这一文化,但高跷还是由孩子表演为主。”南城街道宣传委员黄伟说:“明年我们打算建设以高跷特色为中心的十里铺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礼堂来将分散的高跷文化集中起来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十里铺高跷小知识
黄岩十里铺高跷是一项传统的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民间体艺活动。十里铺高跷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约400年历史,最兴旺时期是民国二十五、二十六年间。但在文革的“破四旧”以后,高跷活动被批判,也渐渐失传。2007年,十里铺高跷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市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岩南城的踩高跷、扭秧歌、舞腰鼓、摇湖船……历代南城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倾注了古越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当地的灿烂文明和悠久的文化积淀。在当地,有许多艺术形式流传于民间,有一些民间艺人,始终钟情于当地的民间艺术,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是南城街道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十里铺高跷》最初的形式有“达摩过江”“引宪送子”“牡丹对课”等。是以戏剧为背景,唱做念打俱全,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装也与戏剧相似,只是在高跷上表演,一般由中少年扮演角色。“高跷”是“艺”和“技”的结合,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要踩好高跷,是不容易的。“艺”集中表现在红曲表演水平,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做、念、打俱全,给人以艺术享受。“技”,虽然没有复杂的舞步和舞蹈技巧,但高空表演却是首屈一指的。高空表演,扣人心弦,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故,充分展现了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勇气。观众人亦可以得到“艺”和“技”双重欣赏。高跷有6尺、8尺、9尺之分,制作简单,技艺越精,高跷越高。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