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敬祖崇宗的杨氏族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6 11: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亭旁杨家杨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于清雍正年间因简陋狭隘遂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度扩建,1986年进行了大规模修葺。

    杨氏子孙,枝繁叶茂
    寻根溯祖,关于杨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从《魏书·官氏志》《新唐书·宰相世袭表》《中国文化大博览》等文献可知,杨姓有出自赐姓,也有来自他族他姓改姓而来,其中最为公认的说法是“出自姬姓,源于山西”。杨姓鼻祖唐侯书虞,系周武王三子。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向西发展繁衍,此后便在河南、陕西两省间形成了杨姓历史上第一个郡望,即“弘农”,这里也是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在三门亭旁杨家杨氏家庙中有一副对联:“功成隋代,德兆震秉赐彪;派衍弘农,支分浙闽淮蜀。”短短二十字,就道出杨姓迁徙繁衍的历史渊源。
    在杨家村散市巷,我们寻到一位老人,叫杨道义。他曾是一位教师,著有《湾畔旧事》《杨家板龙》等作品。上世纪90年代,亭旁杨氏后人续家风修辑家谱,有编著地方县志经验的他参与其中。老人现已到古稀之年,身体依旧健朗。他娓娓道出杨氏的迁徙历史——
    东汉年间,弘农杨氏出了一个名动天下的杨震。这个被誉为“关西孔子”的大师,对杨氏后人有着深远影响。
    杨道义介绍,宗祠联“功成隋代,德兆震秉赐彪”中的“震秉赐彪”即指四大名相杨震、杨秉、杨赐和杨彪。
    另在杨氏家庙中堂内,一张朱砂红纸高悬于堂,浓重的乌墨挥毫而出“四知堂”,煞为醒目。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成为千古美谈,杨氏后世子孙遂以“四知堂”作为自己的堂号,警醒自己洁身自好。
    杨震有五子,即牧、里、秉、让、奉,除了里已经失传,其他四子分衍淮、浙、闽、蜀,被称为杨氏静恭四院。
    浙院传至杨氏六十二世杨承休,字祐之,进士及第,官刑部员外郎。唐天佑初,杨承休与其子杨岩持册出使吴越。但当父子准备回长安复命时,逢乱世道阻不得北归,后辗转留居钱塘(杭州旧称)(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此为静恭浙院发展之始。
    浙院传至杨氏六十五世杨荣,杨荣为唐朝刑部尚书,退隐后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由永嘉迁松坛(即今黄坛),是为始祖。松坛杨姓后人至宋世代为官,蔚为宁海大族。
    后至七十六世杨镇龙(谱名应龙),《辞海》载:杨镇龙,浙东农民起义首领,宁海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春率众起义。这又是后话了。
    大龙岭,亭旁杨姓发祥地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灭南宋。作为蒙族统治阶级,元朝入中原推行民族镇压和阶级压迫的政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元朝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期间,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如星星之火连绵不断。其中就有一位浙东民族英雄——宁海松坛杨镇龙。
    南宋末年,杨镇龙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据《宁海黄坛杨家杨氏总谱》记载,松坛杨家历代仕于赵宋。随着元朝攻入南宋都城,浙东各县相继降元,任衢州总兵的杨镇龙拒绝投降,回乡谋划起义,反抗元朝残酷统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春,杨镇龙率部拔宁海、象山,经天台,至东阳县玉山乡(今台州市天台县和金华市东阳县交界处)。以此地为据地,他杀马祭天,布告天下受天命建立大兴国,定年号“安定”。
    他的12万大军,是在宁海散财招义勇时,有识之士云集响应拜其麾下的。大军分兵攻下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县城十余座,声震远近。
    杨镇龙的起义震动京师,元廷起用翁吉带为统帅,会同左丞相莽哈岱等领兵镇压,又派宣慰使史弼挥师南下,联合当地地方武装夹击义军。起义军在与元军作战中渐渐失利。杨镇龙率余部欲突围回乡,元军以重兵围松坛,纵火烧杀。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起义失败。杨镇龙被俘牺牲(一说兵败后隐匿深山至终),杨姓族人失散逃命。
    回顾历史,杨道义缓缓道:“在虎口逃生的族人里,杨镇龙的族侄杨宁就是我们亭旁杨氏的始迁祖。”
    杨宁,字仲和,系宋朝进士,官居浙江漕运使。据《杨氏宗谱》,杨镇龙、杨宁叔侄共谋起义,兵败后,杨宁由松坛向南潜至亭林华岙山麓,即今大龙岭角杨氏家地。狼狈的他徘徊四望,发现这里占山水之秀,酌风土之宜,决定隐居于此,不禁感叹:“天不亡我,上天会庇佑我杨氏一脉延续下去。”杨氏后人由亭林华岙山三迁至亭旁今址。
    亭旁古称亭林,该地历史悠久,古时居民姓氏众多,据《三门县地名志》载,这里前有唐、林、应、谢、周、王、郭,后有包、杨晚来,遂取名亭旁。此后,亭旁杨氏家族在此落叶生根,并因杨姓聚居而得名杨家村。
    族之本在谱。杨道义回忆,上世纪90年代,亭旁杨氏族人对家谱进行续修,而上一次重修家谱是民国19年(1930年)。他们陆陆续续花了两三年时间,最终汇编出一本杨氏总谱以及12本家谱。“我们的枝蔓一直在向外扩散,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从亭旁杨氏这支迁徙而出,向外辐射至全国各地的杨家人超过了2万人。”杨道义说。
    家庙,一个家族的印记
    冬至前一天,大龙岭高山龙潭畔,天未亮,杨家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整装聚集于此,举行取水仪式。结束后,手持装满水的青花瓷坛,徒步约一个半小时,回到杨氏家庙。
    杨氏乃帝王之裔,故称宗祠为家庙。亭旁杨家杨氏家庙位于村中部,隐于街巷深处,四面皆为民居。
    我们一行来到位于镇龙巷的杨氏家庙。这是一座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红墙灰瓦,气势庄重。自左门入,举目四望,飞檐翘角层层昂起,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五凤楼、戏台、横厢和中堂等建筑都颇具规模。
    祠堂中堂左侧,有一座高大神武的龙头,高8米,长2米,三角金蟾伏于头顶上,龙眼光芒四射,不怒自威。这就是杨家板龙的龙头部分。
    杨家板龙,以其长度与威武的雄姿闻名。2004年,出迎的板龙共234节,长约520米,由800多名壮汉共同托举,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杨氏宗谱记载,元宵迎龙始于明隆庆初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板龙制作没有固定的专业艺人,靠的是目睹口传。目前,掌握这项民间艺术技术的是杨天伟、杨天龙两位老人。2007年,杨家板龙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庙里,至今还保存着碑刻、匾额等珍贵文物:有清钦点翰林、黄岩同宗杨晨所赠之“钦点翰林”直匾,以及其撰写的对联:“画省风清演出霓裳一曲;瑶台月朗歌成乐府三章。”有民国时对联:“功成隋代,德兆震秉赐彪;派衍弘农,支分浙闽淮蜀。”
    史载,亭旁杨家杨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于清雍正年间因简陋狭隘遂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度扩建,1986年进行了大规模修葺。2017年1月13日,被列入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杨家村老年协会会长杨天武介绍,1986年的大规模修葺,是对家庙进行扩建。因高山移民等历史缘故,改革开放之后,杨家村的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到上世纪80年代,人口已超3000人。“那时祭冬,祠堂大概只能容纳500人,村里有威望的人才能祭拜,对我们杨氏后人来说是一种遗憾。”杨天武说。于是,族人们按照原貌拆建戏台、扩大五凤楼、放宽两横厢,修缮大礼堂油漆绘画。家庙建筑面积从原有约500平方米,扩至800多平方米,每年祭冬规格可达近千人。
    (参考文献:《湾畔旧事》《杨家板龙》杨道义著、《浙江省名村志》《三门文献辑录》等,感谢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委提供相关资料。)
    从左往右依次是:图一至图三为杨氏后人接受本报采访;图四为杨氏家庙;图五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杨家板龙的龙头部分。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