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钢铁人生,孳孳百年 ——追忆黄岩籍乡贤柯俊院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16 09: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柯俊(右二)在百岁华诞座谈会时与嘉宾合影。

徐匡迪(中)看望柯俊(右一)。

转炉发源地美国爱德维城授予柯俊钢铁大师荣誉称号。
柯俊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年8月8日7时29分,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黄岩籍乡贤柯俊,因病在北京中日医院仙逝,享年101岁。
说起柯氏一族,台州知名作家郑九蝉先生曾在《一代名儒——柯璜评传》中称柯氏“家传之根骨极为坚挺,富有蕴涵。”追溯柯氏黄岩一脉时,我们发现,第一代高祖柯守雍,源出福建,唐朝时曾官至给事中。由于历史的聚散与纷乱,柯氏从福建进入黄岩。现上垟乡的柯大夫庙,就是黄岩乡民为纪念唐代的英雄人物柯彪而建。千年时光流逝,柯氏一族在台州各地繁衍、生息。黄岩柯氏一脉以横街为显,有不少人物载入国史,如元代著名书画家柯九思,明成化年间的清官柯昌,明万历有“草圣”之称的柯时遇,明崇祯年间的刑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天津兵备道参政柯夏卿,民国时的大儒柯璜等等,现黄岩方山白云堂下的“横街柯长先祖祠”牌坊即为柯时遇题写。
柯俊的先祖就在黄岩横街根骨坚挺的家族中生息,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一生培养了七个子女均大学毕业。其中,弟弟柯伟,弟媳李依依也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门三院士,堪称典范。
1917年6月23日,柯俊生于长春市。生逢乱世,注定了他的人生与颠簸流离相连。逃难、求学是他早年人生的色调。长春、辽宁、河北、天津、湖北……一个个城市,串起了他小学、中学、大学的历史轨迹。1932年9月,柯俊进入河北工业学院高中预科学习,1934年考入河北工业学院化工系,开始了大一到大三的学习。1937年,柯俊辗转来到武汉大学,开始了他大四的学习,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目睹着国难当头,年轻的柯俊在时任河北工业学院学生会主席时,与天津学联的学生干部们组织了天津地区的“一二·一八”大示威。他高举“天津学生请愿团”的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把爱国的热情付诸于行动。
193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柯俊来到国民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深得当时经济部长翁文灏的信任,负责民营工业工厂的迁转。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把长江中下游城市的重型机械、化学工业和纺织工程等设备迁到川陕滇贵等地,以免落人日本侵略者之手,如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设备的搬迁等。六年时间,他辗转于各地开展工作,将国外物资运回中国,与印度的金融体系、工业体系建立联系。在印度期间,他深入了解印度次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接触下层人民并与他们共同生活,尤其是1942年孟加拉大饥荒的悲惨情景,使他深受震动,迫使他认真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和殖民地制度的本质,奠定了柯俊人生道路的思想基础。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1944年12月,柯俊获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学术奖金,被推荐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学习,师从当时著名的金属学家D.Hanson教授。在伯明翰大学,他沉醉于图书馆、实验室,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取得成功,发表了《钢在过热过烧后的晶粒间界现象》论文,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一大难题,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他先后担任英国焊接研究院研究员、钢铁研究协会研究助理。1948年12月,他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外的中华儿女欢欣鼓舞。1950年末,刘宁一、周培源、涂长望等到英国访问,希望柯俊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年轻的柯俊,在研究钢中固溶体分解转变过程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形成时伴有表面浮凸现象,建立了贝茵体相变扩散控制的切变理论。1950年后,他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他1952与A.Cottrell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TheFor⁃mationofBainite”一文,后被中国“两院”资深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称为“不朽之作”。他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上同行的关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史密斯(C.S.Smith)、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所长魏弗(F.Wever)和印度国家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尼加瓦(Ni-jawar)等均向他发出邀请,面对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科研环境,他一一拒绝。1953年,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他曾对美国芝加哥大学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在英美的作用,尽管工作条件差,但是物质条件并不是一切。”
回国后,他铭记汉森教授的临别赠言:“回国后搞科研就去研究所,办教育要到高等学校。前者轻车熟路,深入一点就容易出成果;后者辛勤耕耘,但是桃李满天下,影响更大。”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刚刚建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任教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柯俊于1956~1979年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1979年任副院长,1984年始任校长顾问、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柯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先生曾在《柯俊传》序言中写道:“柯俊先生是一位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教育家。”
让我们罗列一下柯俊先生的一系列实践,感受到先生的战略思想。
20世纪50年代,柯俊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金属物理专业一时成为许多国内大学积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学府也派出教师,到该院金属物理教研组进修。
柯俊大胆预测初露端倪的新型学科——电子显微学将会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于是,他积极倡导并亲手组建电子显微学的师资队伍,北京钢铁学院成为我国材料科学最早开设电子显微学课程、最早出版电子显微学教材和最先拥有电子显微镜的大学之一。
1979年,柯俊访问德国亚琛大学时,通过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威望,和达尔、勒克教授的共同努力,首先促成北京钢铁学院与德国亚琛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共同联合培养博士生。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学府与国外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合作关系,是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柯俊开始创办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
20世纪90年代,柯俊与师昌绪、张光斗等人推动全国工程教育改革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大材料”试点班,他的目光集中到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柯先生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制定了实验班教学计划的整体框架。2001年,“大材料”教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柯俊的坚持努力下,冶金史编写组逐渐发展为学校的冶金史研究室,后来改组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其“科学技术史”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一。
作为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家,柯俊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他是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的创始人——国际称道的Mr.Bain。1951年,柯俊在学术界首次发现钢在相变过程中固溶体分解时的贝茵体(或称为贝氏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柯俊在贝氏体研究上所做出杰出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欧共体1966年出版(英、德、法文)的由A.Schrader和A.Ros主编的DeFerriMetallographia一书第二卷“Funde⁃mentalsofMetallogaphia”中,把钢中切变机制生成的无碳贝茵体称成“柯氏贝茵体”,其本人也被以Cohen教授为首的许多国外同行称为Mr.Bain(贝茵体先生)。
20世纪50年代,柯俊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1956年,他的《钢中奥氏体中温转变机理》获得当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是北京钢铁学院建校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奖。
20世纪70年代中期,柯俊受知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委托,鉴定一件足以轰动全球的文物——“商朝末年的铁刃铜钺”。柯俊用电子探针等先进技术对该文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件公元前14世纪的铁刃铜钺刃部是由陨铁制成的,鉴定结论震惊了世界,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80年代,柯俊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柯俊先生多年来一直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顾问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至第四届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理事长,国际科学史学会联合会理事,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副主席,《金属学报》主编,《中国科技史料》编委,国际杂志《材料科学与工程》《钢研究》编委,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教育委员会顾问,攀枝花钢铁公司顾问,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顾问等职。他还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新产品工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等奖励。
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穷格物理,格致钢铁。从青春年少到耄耋老人,一个行走在光阴中的智者,以一生的热血奋斗在冶金、材料科技界、教育界、工业界、考古界,情系矿冶,悉育桃李,终成就了其非凡的钢铁人生。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这样评价柯俊先生:“柯俊先生是中国冶金、材料教育界、科技界的一代宗师,为新中国的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这,是对百年韶华一心报国的先生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代学人的精神丰碑。


柯俊(右二)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与理论金属学系同事们合影。

20世纪50年代柯俊亲手制样并拍摄的金相照片。

1977年,夏鼐写给柯俊的信。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