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已经老去,历史终留遗迹。
当我沉入黄岩交通史,仿佛听到了一曲舒缓、低沉、悠扬、急遽的旋律在历史中响起。
黄仙古道、黄永古道、临黄古道、义城古道……一条条古道串起了古代黄岩与外界的交流。站在古道边,我看到了沧桑,读出了岁月的悠长。除了古道,黄岩历史上还有四条驿道(又称官道):台温驿道、黄太驿道、黄椒驿道、沿海驿道。一代代黄岩的先民们用双手开山铺路,用双脚丈量着大地,创造了我们这方土地引以为傲的文明。
海上交通呢?打开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公元230年,吴国大帝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赴古称夷洲的台湾。卫温、诸葛直的台湾之行,是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大规模交往,也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海远航。他们启程的地点,是在章安。章安作为古代台州最早的郡、县治所,曾是两汉及三国时吴国经营东南的战略要地。可以想象,三国时的黄岩,造船技术已经非同寻常。嘉定《赤城志》卷二“坊市门”载:黄岩有新罗坊。黄岩的新罗坊(今柏树巷),始于五代。新罗的商人们飘洋过海来黄岩贸易,足见那时的黄岩,海上交通已是十分便捷,对外贸易已成气候。宋代,章安曾设立市舶务,成为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炎四年(1130)初,高宗逃避金兵追击,从海上来台,过黄岩,在今天的江口留下了“上辇”的地名传说和西江一带放橘灯的民俗。时间到了晚清,1897年,台甬航线开通,黄岩的海门创立了近代轮埠。
那陆路呢?据一些老交通回忆:1932年4月22日(农历3月17日),传说黄岩沙王一庙菩萨生日。为送庙会香客,黄泽路椒公司开始从海门通车到沙王,同月通车到洪家。5月,黄岩的海门至路桥14公里全线通车,该线为台州第一条通客运汽车的公路。从此,黄泽路椒公司在黄岩、泽国、路桥、海门一些路段开行客运班车。《台州交通志》记载,1949年11月23日,台州境内第一个国营公路运输企业——浙江省第六运输段在黄岩县成立,年底开通黄岩到临海的班车。1950年4月,由私营公司联营恢复开通临海到杭州的直达客车。当时,段里有职工24名,客车4辆。
当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是要承认当时黄岩的交通是闭塞、落后的。那句“汽车跳,黄岩到”的口头禅,就是当时黄岩交通的写照。从黄岩到杭州要翻山越岭,单程需七八个小时;若到上海,从海门乘船要二十多个小时,而且船的班次很少。但黄岩人素有敢闯精神,“改革开放”呼唤交通的改善,办机场、通铁路的梦一直存续。在多方努力下,1987年10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全国第一家县级单位创办的地方民航站——黄岩民航站成立,黄岩机场落成并投入使用,为军民合用机场,当时也是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站。二十多年后的2009年9月28日,甬台温铁路客运正式开通,改写了台州没有铁路的历史。台州市区的站点放在黄岩,黄岩由此跨入高速铁路时代。
黄岩的母亲河永宁江,在黄岩的交通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时候为方便江两岸人货往来,永宁江上设立了许多津渡,解放后称渡口,也叫农渡。永宁江两岸的津渡,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见于南宋,如南宋嘉定时期在县城北门设江亭渡(又名永宁渡),明代在山头舟与断江之间有断江渡,民国期间在长潭与潮济茅坦之间有长潭渡。据池太宁先生统计,永宁江两岸的古渡,至解放前夕共有22处。在没有汽车的时代,永宁江是连接城区与西部的交通要道,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木船。潮济至三江口称永宁江,海水涨潮时,潮水的推力可直达潮济。清末民初,由江茂才购置的机动汽船“永裕轮”,开始经营黄(岩)潮(济)航线。1930年7月,陈小白建造“黄济轮”,又在城关北门樟树下建黄济码头,专营黄潮航线,每日涨潮时开船,到达潮济后退潮时返回。机动汽船既运货又载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永宁江上没有桥。一条永宁江,隔开了南北两岸的交通。唐代至南宋前期,黄岩县城北门的永宁江边设立江亭渡,载送驿兵急递和过往行人,只能用渡船作为交通工具。到南宋嘉定四年(1211),才建成浮桥,这是永宁江上最早的浮桥。1955年黄岩大桥建成通车,老城区和江北才开始通畅。
万历《黄岩县志》中利渡桥记载。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