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4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澄江凤洋村彭氏先人风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4 09: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花台门遗址。


凤洋村文化礼堂中所展示的《庭训诸子》。

凤洋村位于黄岩区澄江街道,南临松岩山风景区,北靠永宁江,柑橘种植面积达两千余亩,中国柑橘博览馆和黄岩名人馆位于其中,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集旅游和休闲的好地方。2015年12月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
据《潮溪彭氏宗谱》记载,彭氏家族迁入凤洋村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凤洋村的彭氏先人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贡献。
忧国忧民 开仓济荒
彭永止,字肃定,他率家眷从头陀镇新界村迁居凤洋村后,遵祖训、崇风尚、勤农桑、重教育,家族和睦、人丁兴旺、粮食丰盈、家风淳朴。
据宗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六年,黄岩发生灾荒,灾情比较严重,朝廷一时间拿不出大量的救灾物资。在百姓饥不择食时,彭肃定主动开仓济荒,捐出稻谷一千五百石(一石=100斤),共计150000斤,救济灾民,以解朝廷之难,灾民之苦。此举受到明英宗皇帝旌表,被誉为义士。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7),黄岩又发生灾荒,民不聊生。彭肃定之孙彭存聪,字浩  ,也主动开仓赈济灾民,受到明宪宗皇帝旌表,被誉为义官。
治理边陲 两袖清风
据《潮溪彭氏宗谱》记载:凤洋彭氏十世彭思德,字城,号云子、元子,岁进士,诰赠文林郎中宪大夫,人称云子公,凤洋村花台门人。云子公小时候勤奋好学,十四岁时乡试得冠,后中进士。他为官后曾任贵州省思州府知府(思州府就是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那儿曾是夜郎所在地,此人曾多次反叛朝廷,虽已平息,但该地社会治安仍比较混乱,族群争斗不断。当时朝廷对他委以重任,对他本人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云子公欣然领命,去思州赴任。在思州,他工作兢兢业业,视士民如子女,视同僚如亲人,几年工夫就把思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朝廷可能挑选不出合适人选来接替他,让他在思州一干就是几十年。云子公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七十大寿时仍在任上。贵州布政使(二品)董显忠,贵州按察使(三品)张彦珩,同官思州推官许虬,思南府推官赵士麒,贵阳府知府吴毓珩,新贵县知县万象,开州知府孙扬,乡绅解元程翔,举人徐玉陛及全州士民等写寿文公祝,这样情况在当时实为罕见。寿文中对云子公为官政绩及培养后代方面赞不绝口,可见云子公官场威望之高,人际关系之佳,士民心中印象之好。云子公告第还乡后,仍施教乡里,发挥他最后一点余热。
凤洋彭氏十二世彭彦簪,字  缨,号晋三,人称晋三公,为云子公长子,选拔进士。他首任四川省龙安府平武县知县。平武县处四川省西北部,地区偏僻,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晋三公到任后,以他父亲云子公为榜样,订制度、兴教育、勤农桑,大公无私,奖罚分别。不满三年,人勤地丰,百姓安居乐业。《平武县颂晋三德政屏文》中竟把他与三国时诸葛武候相题并论加以赞赏,真可谓名垂青史。晋三公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政绩显赫。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顺治皇帝连下两道圣旨表彰晋三公和他的夫人。清廷懂得重用汉人中的贤才来稳定大局,晋三公因此升迁为贵州省贵阳府知府。当时贵阳府社会治安较乱,百姓生活穷困。晋三公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轻赋税、平物价、勤农桑政策,两三年后,贵阳府民心安定,物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贵阳府刚得到治理,朝廷又把他调至安顺府任知府。安顺府和贵阳府相邻,但条件比贵阳要差得多,那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且有大渡河天险,交通更为不便,又加上族群冲突不断,更加难以治理,亦受命于危难之际。晋三公同他父亲一样,欣然领命赴任。他到安顺后先勘察民情,对症下药:设立铁索便利交通,停收新垦荒地赋税,鼓励百姓开荒种粮,对困难者给予救济,对诚信者给予奖励,对欺行霸市者给予严厉打击。过了三年,安顺府也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景象。晋三公享年六十有三,最后死在任上,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云子公彭思德和晋三公彭锡缨父子为官时两袖清风,去世后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只有一幢普通清台的二层楼民宅和一座花台门遗址。
崇尚家训  人才辈出
翻开《潮溪彭氏宗谱》(共十卷)卷首,彭氏祖训《约堂公》跃然纸上。《约堂公》前言中写道:彭氏有志于正家之道,作家训一编(篇),以遗子孙。内中有28条规定,成为子孙守则。祖训中涉及内容较广,如祭祀供奉、礼仪穿着、教书育人、孝道贤德、待亲交友等诸方面,内中对家人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8条是这样写的:子孙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入大学,十六岁聘明师讲行教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彭氏祖先对教书育人非常重视,在分阶段入学年龄上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在“教书”与“育人”中把“育人”放在首位,在当时的社会中实属罕见。
据彭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凤洋彭氏家族共出了九名进士,六名举人,郡庠生、邑庠生、国学生人数众多。这同凤洋彭氏崇高祖训分不开的,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最引人瞩目的是云子公,他制订了家训十则:尽孝、种德、慎言、敦诚、立纲、设教、崇俭、守拙、力耕、笃学,为教育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云子公家族中人才辈出,其祖孙三代中共出了四名进士:彭思德,诰赠文林郎中宪大夫;其长子彭彦簪选拔进士,特授文林郎贵阳府知府;其三子彭季登,字锡  ,号寒石,岁进士。其孙彭宗熙,字沆,号玉渊,岁进士。
彭氏祖训中还有一山公的《敦古约》,冲溪公的《视听言动四戒序》,太玉公的《规小儿约》《偶占粘壁》。彭氏先人精心制做了各种各样的家训,在教育下一代上可谓呕心沥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化沉淀 底蕴深厚
在彭氏祖(家)训鞭策下,彭氏家族中出现了一大批勤读书的好儿女,有小部分功成名就,进入仕途,但大部分功名无着,但读书写作却成了他们的爱好,他们在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
如一山公彭克旦虽功名未就,但面对松岩山上的石大人,即兴写下了《题石大人》:“诸峰环绕一峰芒,仿佛如人耐雪霜。天作不须人力置,应将冷眼望沧桑。”他还写了许多七绝诗,如《题金山寺》《游嵩岩》《偶过方山》(怀椿年龟年两祖等),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又如晋三公彭锡缨在贵州为官时写的《思亲》:“二月披裘宛似秋,可怜亲老独遨游。云遮岭树家何在?泪湿春衫恨更幽。官到蜀西如寄食,醉于天末不胜愁。比来频作南归梦,如对高堂话益州。”这首诗表达了他长期在黔为官,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再如砺斋公《巷溪吟》中的《拜香》《报案》《竹扛》《擒禁》《乡徵》《盐卡》《捕盗》《保长》等,是当时社会真实写照,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疾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还有太玉公与寒石公的古文,云子公、荆石公、在慈公、绥山公、云臣公、少眉公等的诗歌,汝贤公彭季长的《诚所公传》《亡室张宜人行状》等,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准。
凤洋村彭氏先人的辉煌历史是靠彭氏祖(家)训鞭策、督促、激励下而得来的,先人们虽然早已去世,但却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彭氏祖(家)训。作为后人,我们都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9-20 14:12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1_2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