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丘莽莽黄入天,大漠苍苍孤城闭。
这里是一个到处是沙漠、戈壁和盐碱地的地方,高原干燥、缺氧反应会让外地人每晚辗转反侧、很难入睡;这里是一个到市里开一次会需要穿越七百多公里、开车需七个多小时的地方,“上无飞鸟,下无寸草,风吹石头跑”;这里也是一个民风淳朴、资源禀赋、多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条件虽然艰苦,但当地干群致富愿望强烈,工作敬业、充满向上的正能量。
这里就是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来自浙江台州黄岩的副区长管江志在此工作生活了近三年。
“既然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援青,就得实实在在做好工作。三年来,我采取的援青办法主要是项目、智力、慈善、干部援青四个方面。”海西州茫崖行委副主任、黄岩区副区长管江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近三年下来,管江志所做的工作也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果。如幼儿园项目已完工,科技楼项目也已接近尾声,一辆流动舞台车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一台台精彩的节目……当然,更多的成效会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显现出来。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明显的高原反应让他辗转难眠,但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他退缩
管江志对口支援的地方叫茫崖,又称青海的“天涯海角”。它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海拔3188米。虽然,管江志对援青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茫崖的荒凉和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从德令哈市出发,一路向西,市区里的绿树一点点淡出了管江志的视线,离市区100多公里的地方还能看到路边一些稀稀疏疏的杂草。之后,汽车便驶进了一望无垠的戈壁,穿越750多公里的沙漠。映入他眼帘的尽是沙漠、戈壁和盐碱地。这就是管江志将要面对的自然环境。
“在来茫崖之前,我也只是在网上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了解到茫崖这极端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但有些环境,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那份‘惊心动魄’。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段750多公里的荒无人烟的所谓的公路。”管江志说。
雅丹地貌、盐湖,虽然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但沿路不变的灰黄景色会令人困倦。750公里直观形象点的概念就是黄岩到山东的距离,当地司机穿越沙漠最快用时也得要7个多小时。
“这就是我要工作3年的地方啊!”还来不及感慨太多,一下车,高原反应就给了管江志一个措手不及:人晕乎乎,似在云山雾里,提着行李的手有气无力,脚也不大听使唤迈不开,走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要不是有当地人提行李,恐怕半天都到不了房间。”
2013年7月20日,到达茫崖的第一晚,管江志就失眠了。虽然奔波了一天,浑身疲惫,但头痛、气短、胸闷等各种“高反”症状依然让他辗转难眠。
“干燥的空气中,连呼吸都略感困难。感觉就像房间里放着一口锅炉在烧,喉咙很干很干,眯着眼睛盼天亮。”管江志说。
虽然,以前茫崖的援青干部给他打过“预防针”,但真正遇到种种不适时,管江志内心还是忐忑着,他不知道那经过层层体检的身体能否经受住当地环境的考验。
第二天一早,当地干部看着管江志略带苍白的脸,得知他一晚未睡,便给他支招,帮他提了几桶水放房间里,增加湿度。到了晚上,管江志用凡士林和红霉素软膏在鼻孔周边厚厚地涂了几层,就这样看着陇上天空忽高忽低的星星,迷迷糊糊地睡上了几个小时。
在茫崖,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冬季,便是“大约在冬季”,唯有七八月下一点小雨,证明夏季已来过。长期生活在这里,更多的是对身体健康的考验。时至今日,这些“高反”仍时时困扰管江志,他每天吃着参松养心丸预防,发作厉害时,他便静坐一会,实在难受了,就靠制氧机吸几口氧气。晚上睡不着就吃安眠药、有急病就自己诊断吃药,凭着一股意志和热情,管江志默默坚守着。
在外人看来,管江志的援青之行可能是多彩多姿的,但他坦言“其实每天心都悬着”。从茫崖去德令哈的道路管江志常走,有些地段坡度很大,司机稍不留神就有翻车的危险。
他不止一次攥紧拳头,打起十二分精神看着窗外,提醒司机减速。七八个小时的路程,为了让司机保持清醒,他还会跟他聊天说说话。有时在途中,下车休息期间,还会遇到降雨,七八月份的天气一下子进入冬季,他们便又立刻钻回到车里,再出来时,已经在T恤外加上了厚厚的羽绒服。
遇到沙尘暴的场面更是胆战心惊,漫天黄沙,一米以内的能见度都没有,风大一些的话连车窗都不能空出一丝缝隙,稍不注意,车窗就会被掀走。头疼和胸闷更是家常便饭,连畅快的呼吸都是一种奢求。
“既然来了,就不能辜负组织给我的机会,不辜负当地干部群众的期望,把台州干部的良好作风和形象带给当地,竭尽全力工作,为茫崖的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不给自己留下遗憾。”管江志说。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他点兵沙场,实施项目援建,把拼劲带到茫崖
“条件最恶劣、困难最大,也要把工作做好。到茫崖来,就是想干些实事。”近三年来,管江志不仅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到茫崖,中石化援建的茫崖文体活动中心给了管江志耳目一新的感觉。“浙江援青也得为这里做出点成绩,在茫崖树好浙江形象。”管江志心里思忖着。
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管江志按照“三年资金,一次筹划,保证重点,分期实施”的项目援建工作思路,着手计划他的独立援建项目。管江志心中充满了为茫崖人民做好事、干实事的渴望。
在当地领导分配岗位时,管江志特地选择了分管经济发展局工作,因为这个部门分管面广,涉及发改、经济、统计等方面,也有利于日后援建项目的统筹实施。
刚到茫崖的半年时间里,管江志组织当地干部一起走遍了茫崖的各个村落,对当地发展现状、资源优势、民风民俗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调研一番后,管江志开始筹划民生急需,资金合适的援建项目。
2013年8月20日上午,管江志正在办公室里筛选着他调研时罗列出来的项目。一阵敲门声后,办公室进来一个中年人。来人是茫崖教育局局长李小平。
“管主任,听说你在寻找合适的援建项目,我有个建议想跟你反映反映。”李小平说,“之前的幼儿园已经无法满足现有教学,茫崖虽然地处偏远,但也是战略要地,加上近年来流动人口增加,急需新建一个幼儿园,之前选址已经差不多了,你们能不能考虑下这个项目?”听完李小平一番话,管江志也很看好这个项目,“大概需要多少资金?”“五六百万元左右。”两人商量着。
李小平一走,管江志马上给指挥长陈伟打了个电话汇报,在了解到三年援青总资金在1700万元左右后,指挥长根据总资金作了全盘计划,认为幼儿园项目建设可行。中午一吃完饭,管江志就给李小平打了电话,两人下午就去了选址现场。为了项目可以早点动工,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管江志把前期工作全部安排妥当。
与此同时,另一个项目在他脑海筹划着。
2014年5月,幼儿园项目动工了。这边工地上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着,另一边,管江志又投入到了另一个项目科技楼建设。然而科技楼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难题不断,从选址到动工,管江志做了大量工作。
2014年9月上午九点半,在茫崖行委办公楼313会议室里,管江志和发改局、建设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商讨如何推进科技楼建设。眼看就要进入冬天蛰伏期,管江志心里很焦急,再不抓紧时间定下方案,恐怕又要耽搁一年半载了。当天下午,他们一一上门做工作,听取了住户的要求,双方在征地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环评地勘设计等环节也都被提上了进程。眼看着选址要敲定了,又因种种原因,原来选址得作废,这也意味着管江志做的前期工作都成了无用功。“不能半途而废,科技楼一定要建起来,大家立即重新物色一块地才行。”就这样,管江志动员大家不要灰心,他自己每天也忙得跟陀螺一样。
管江志就像战场上的一位将军一样,沙场点兵,指挥若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与当地干部一起努力下,科技楼项目在2015年8月21日动工了。
图为管江志慰问蒙古族老党员。
管江志向黄岩区人民政府和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筹资20万元,购买了流动舞台车捐赠茫崖蒙藏文体活动中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他还力推智力援建,在增强茫崖的“造血”机能上做文章
输血再多,也是一时的,因为这只是治标的;学好本领,转变观念,增强造血机能才是治本的长远之策。
到茫崖工作以来,除了承担项目援建,管江志还组织智力援建、两地交流等援青工作。他盘活个人资源,千方百计为更多茫崖干部争取到去黄岩学习交流的机会。
2015年10月,正是橘乡秋高气爽的时节,一群大西北的客人远道而来。在管江志的组织下,茫崖的基层干部们来到了东海之滨黄岩学习交流。
一到橘乡的第二天,这些客人们便开启了新的学习模式。首站是在党校,然后一路向西来到了北洋镇、宁溪镇。在交流学习中,大家毫不冷场,讨论热烈。
在去往宁溪的路上,看到碧波荡漾的长潭湖水,茫崖的基层干部们终于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唱起了家乡的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等,大家的兴致别提有多高了。
管江志力推的智力援青培训活动,采用了课堂讲课、现场教学、实地交流等模式,使茫崖干部充分了解沿海地区的行政工作经验、经济发展模式、基层便民服务理念等。
“管主任,谢谢你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机会,让我们既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拓宽了视野,也提高了业务水平,非常感谢。”当天,有几位茫崖的干部在和管江志交谈时说,“管主任,你说我们茫崖何时能像你们橘乡一样?”那种闪耀希望、迫切想改变的眼神,让管江志感受到巨大的责任感,他想着多为他们争取机会,把经验带回茫崖。
在2014年8月18日至9月3日,因全省援青工作座谈会举办,台州市人才帮扶团、商贸考察团考察,指挥部智力帮扶现场会召开等,管江志来回在茫崖、德令哈、西宁跑了近万公里。他还利用工作之余走企业、访牧民、下清真寺等,有力促进了茫崖与台州两地及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融,与茫崖干群结下了较深的友谊。这些深情厚谊,让远在他乡的管江志温暖,茫崖在他心里早已是第二个故乡了。
用真情做实事,使得管江志在茫崖很受干群欢迎。拿一次的下乡活动来说吧。2015年7月1日是建党94周年,管江志在茫崖组织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赶了近50公里的泥泞小路,专程慰问茫崖花土沟镇代尔森村蒙古族老党员。“老党员住在蒙古包里,那天他还特地煮了当地特色美食硬要我留下吃饭,还给我献了洁白的哈达,真是盛情难却!”管江志说。
每年回家,总有一些同事要为管江志送行。“管主任,今年什么时候回家,到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请你喝了羊肉汤再走。”说话的是茫崖人大的一位领导,以前管江志说过那家羊肉汤味道不错,这话被他放在了心上。在茫崖,周末如果有人请你吃早饭送行,那情谊是没得说了。管江志说,“从相识到热情,再到现在的信任,这就是一种认可,不为茫崖做点事情,我怎么能对得起这份情谊?”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他把橘乡的人文光辉带到高原播撒,他想为茫崖做更多的事
有时候,改变的成效未必立竿见影,但当地干部群众的口碑可以说明一切。
除了“计划内”的援建资金,两年多来,管江志依靠个人关系回台州共募集到政府、企业、单位等捐款捐物200多万元。20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此为“计划外”。
“计划外”的发生,源自管江志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片赤诚。残疾人生活不方便,他争取到了总价值10万元的10辆智能残疾人电动车;孩子们学习条件简陋,他又主动跟台州教育局沟通,让对方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并开展了台州茫崖教育结对工作;下岗职工、贫困学生生活困难,他又拿出募集到的10万元经费上门帮扶送温暖……这些事,管江志做起来,全心全力。
前不久,管江志募集到了20万元,给茫崖蒙藏文体艺术中心买了一辆流动舞台车。之前,当地文体艺术中心下乡演出,都是自己租车去的,成本高,不方便。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蒙藏文体中心工会负责人陈凤梅跟管江志说起了想购买一辆演出车的事,但不知道上哪去申请这笔资金。这件事,管江志记在了心里。回到台州时,他便向黄岩区人民政府和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筹资。
2015年7月2日上午,蒙藏文体中心终于盼来了演出车,工会负责人陈凤梅激动地说:“谢谢管主任,帮我们做了个大好事,太感谢了。以后,我们会多多为茫崖人民提供丰富的节目。”
台州市委、黄岩区委对援青干部和援青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也让管江志在当地的工作中更为顺利、更得民心。
继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昌道,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海荣率团访青后,去年10月,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建勋带队,率黄岩党政代表团专程来茫崖帮扶,奔波数千公里,翻越沙漠高原,代表黄岩区政府向茫崖行委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摄像、摄影等设备。
“在茫崖工作的两年多时间,也是自我沉淀的时期,学到了很多。2016年是收官之年,我要尽全力做好扫尾工作。”说到最后一年的打算,管江志想了想说,“科技活动中心项目得争取在7月保质保量完成,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不把尾巴留给下一任。还有多余的资金,就用到茫崖的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援青林,还有用于购置医疗卫生设备。”听了这番话,记者不由想起那句名言——“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更好的援青,是由内而外的改变。
“总觉得还有好多事没有干,想尽最大可能建设更多的民生项目,想为茫崖的可持续发展再做点事。”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中年男人,因高原晒黑的脸和一双白净的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近三年高原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