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乡黄岩,素有“三十六街 七十二巷”名冠黄城。小南门斗鸡巷,一直让人记忆犹新。斗鸡巷,又名金鸡巷。传说古时有大蜈蚣长如竹担,经常伤害百姓,当地人特意镌石鸡镇压它,故名。斗鸡巷东联天长南路,西通花园巷。每当春节的傍晚走过斗鸡巷街头,一盏盏标记着“七十二巷”的竖式红灯笼,散发出的光亮,惊艳了时光,缱绻了人生。
黄岩斗鸡巷,有几处古宅毗邻而立,古意盎然的台门至今犹存门额与门联,让古巷显得特别古朴而静美。崇尚理学的“乐乎天地”王世卿老台门古宅,还有弄堂深处写着“紫阜交辉”门额的王子绶古宅。过往行人驻足欣赏之余,意犹未尽,可以反复咀嚼其中的况味。
文武双全王世卿
王世卿故居位于“乐乎天地”台门宅院,粉色的紫薇花透过台门外的花墙,热烈绽放,让古朴的宅院增添几分韵致。“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描写的正是这分典雅之美。如果透过绿植蔓延开的绿叶,细细端详门额边上的灰雕装饰,可以见到几杆竹子灰雕,惟妙惟肖。边上有个造型别致的瓦当,探出一张动画片中憨态可掬的脸谱,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宅院,低矮的木房显得颇为老旧。细看之下,至今仍然可见太平军当年砍在中堂廊柱上的累累刀痕。廊梁上雕刻神兽祥物貌似两头金牛,造型别致,在四只蝙蝠的围拱之中非常醒目,观赏此等隽永的木刻艺术,让人心生愉快。可见主人是一位闲雅之人,读书吟诗之余,捧一壶茶,对着这些雅玩,就可以自得其乐一番。人生贵自适,安置好内心,走向成熟,终得丰盈,在岁月的长河中安然流逝。王世卿,这位文武双修的清末橘乡名士,在这座宅院内走完了他的一生。
在黄岩,文学上声名渐起且经历了十几代仍然以书香门第传承儒学的家族,比较典型的要数花厅王氏。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王世卿一家,尤其繁盛。王世卿的先辈虽然没有达官显贵,但恩、拔、岁贡生、廪膳生、增生,一家子达到了几十人。每在岁科试的时候,考试得头名的有半数是他家族子弟,因此在黄岩城里名声在外。
王世卿生性明敏,经史百家,过目成诵。而且兼通拳脚,精通武术器械十八般武艺。对于易筋经等内功修为上特有研究心得,江湖上许多精通刀枪剑戟的武术名家,和他交流练武心得,或者几招比试后,都心服口服。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大家都点到为止,而心里都明白彼此几分几两。
王世卿中年之后,开始喜欢读《参同》《悟真》等书,经常去道教第二洞天委羽山游学。闲暇之余闭门谢客,静坐焚香,渐修静悟。登门拜访的人,经过他的允许才可约见,否则的话就谢绝门外。因此一生以来,洁身自好,不胡乱与人交游,人们反而对他敬重有加。由于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黄岩知县感慨萃华书院办学经费没有固定收入,难以为继。想通过民间筹款来振兴当地文化发展,培养出生寒微的书生成才。聘请王世卿任萃华书院董事,筹款办学,负责书院教学运转。
王世卿接过这个重担之后,从城里到乡下,走遍了全县各地,劝说各地绅士捐资助学,经过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安排就绪,期间不惮其劳、不辞辛苦。王世卿有自己的立世名言:“儒子精神,当宝贵也。务知士之守身如玉,一失足即立碎矣!”
这是因为他的人生观将德行操守放在首位,而文章、武艺却排在后面,在人生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敬和信任。比如,他有个朋友过早去世,留下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守寡,家里人见她一个人生活清苦,劝她改嫁。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生前和王世卿交情深厚,拜见他后哭泣着将自己的境遇一五一十相告。他听后好言相劝,并许诺从今之后按时接济她,从而让朋友的妻子守节而终。
咸丰年间,他的好友王承弼被仇人诬告受牢狱之灾。王世卿为他打抱不平,嘱咐儿子王葆初为他上下疏通,打点关系,直到案情水落石出。中间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他却说为好友两肋插刀,花钱消灾,在所不辞。因为他的仁义善举,感动了身边的好友,从而让许多朋友唯他是从。而他的嘉言懿行也反哺自我,橘乡名士王承弼后来专门为他撰写了《伊水王先生传》,流传后世。
辛酉春生病之际,正当太平军攻陷黄岩城,儿子葆初奉命带着《黄岩县志志稿》和《王氏家谱》旧谱避乱乐清福溪。他当时病情加重,唯一的儿子却没有在身旁,弥留之际,家人问到他的后事,他不应声,微笑着说:“经乱离而骨肉在前,倘所谓生顺死安者,非耶?”讲完之后,安然去世。
王世卿的儿子王葆初在担任定海厅学教谕第二年,定海举人黄以周刚好因为纂修厅志回到老家,两人谈论时事各抒己见,他惊叹王葆初见解独特,涵养丰富,是个难得一见的文才。直到后来读了《书赠君王伊水先生传》之后,才如恍然大悟,知晓了王葆初家学渊源深厚。于是,写下了一篇人物短评《书赠君王伊水先生传后》。
文中开头就写到古人云:“学有体有用,自文武分而儒皆疲懦,学行分而士斯波靡。”黄以周在文中还写到“赠君台诸生,以文鸣于庠,兼长武艺,又时时以立行为子弟朂向,使得其时而大用之,勋业奚可量哉。譬诸古乐,奏以文,乱以武,治以相,疾以雅,修身及家,均平天下,由此具选也。”寥寥数语,引用《礼记.乐记》“君子既门古乐,近修其身,次及其家,然后平均天下”,从而总结概括了王世卿不平凡的一生。
才华横溢王子绶
斗鸡巷7号,有一对很有意思的门联,写出了黄岩“三十六街 七十二巷”市井别有一番天地的静美。“但愿乌衣门巷守,敢将珠树子孙期。”这对七言联旧时在斜敞的灰雕立柱上,由于破四旧时抹上了蛎灰,让人无法一睹神采,但心生向往。门额上方横批的“紫阜交辉”四字,柔中带刚,圆中寓方,倒可以联想到七言门联的书写风格。简洁大方的门楣上方,清代双龙祈福瓦当立面。顶部飞檐翘起,鱼龙捧脊,瑞兽呈祥,寓意家庭兴旺,幸福安康。
走进古宅台门,一个偌大的花园就呈现在眼前,庭院内种满了花花草草。正是春兰吐蕊时节,满园幽香袭人来。一盆盆兰花兰叶葳蕤,仪态万千。两棵桂树立在台门通往中堂的通道上,枝繁叶茂。古人喜欢在庭院内植上金桂、银桂,桂子盈芳,祥和满室。七间面的古宅,有东西双翼辅房,组成了一个口字形的古宅庭院。据说旧时中堂有一对中堂联:“槐封新宅第,竹隐旧家风。”现已不存在。
一百多年前,王子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诗意人生。
根据黄岩《花厅王氏宗谱》记载:花厅王氏,始祖王钟,字镛宜。十世祖王裕,字子余,号屏南,任台州教谕,南宋高宗南渡后,从宁波鄞县迁居黄岩东禅巷,后来子孙迁居花园巷,称为“花厅王氏”。王子绶是黄岩花厅王氏第28代,同时也是清末黄岩南城民间有名的讼师,自小目染书香,文采卓然,性情刚直,乐善好施,爱抱打不平,扶助乡里。只要村民乡里有官司纠纷,他总是主动为他们撰写诉讼状。遇到家境困难的老百姓,不只不收分文,还资助他们解决纠纷,走出困境。在当时黄岩民间拥有相当高的名望,老百姓中盛传:小南门头白直溜,有事要问王子绶。
因为才华横溢,黄岩的历任县令都非常重用王子绶,他协助县衙开展保甲、荒政、水利、学校等方面的工作:光绪七年(1881),洪水毁坏海堤,田垄漂没,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协助县令唐济去募捐赈灾济困;随后,匪患又接踵而来,协助县令冯健创建创办保甲,消除匪患;十年后,东南乡哥老会的匪患又猖獗起来,勾结仙居的土匪欲图不轨,子绶加强戒备,确保辖区不受侵扰。
王子绶一生善名,去世后黄岩小南门的村民乡里集体赠送城外洲小南门关庙土地一块,作为寿坟。王子绶及其家人共七人均葬于小南门关庙外(即南官河、东官河交叉处位置)安眠。
正是由于王子绶乐善好施的善名远扬,当时的名人雅士,文人墨客也喜欢与他结交。晚清著名海派画家蒲华与王子绶是好友,当年蒲华留居黄岩时两人经常在斗鸡巷七号,迄今也有百年多历史的王家老宅小聚,互通墨宝,故居内留有他的一幅四尺全张山水画。王子绶与晚清书法家赵之谦也是忘年之交,在他盛年时,赵之谦为他亲书坟碑上的题字,两人惺惺相惜。同时,王子绶故居,还留有清代大学者康有为的书法条屏一幅,也是黄岩文史上的瑰宝。
在王子绶七十岁寿诞之际,那一天刚好是桂子飘香的中秋佳节,他的众多诗友相邀而来祝寿,其中黄岩名士王松渠即兴吟联:“仙成待叱初平石,宴罢遥闻子晋笙。”民国九年(1920),王子绶去世,享年74岁。
后来王子绶孙子王济川以这对寿联为典故,写了一首七律怀念他的祖父:
年年赏月记童时,满座亲朋举酒杯。
子晋吹笙神益旺,初平叱石事难期。
七旬晋四能跨马,弱草无依永系思。
半百韶华驹过隙,北郎宿草痛严慈。
来源:黄岩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