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要使海滨变邹鲁 ——台学集大成者王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26 09: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黄岩濒临东海,山川险阻,自古人文不昌。到宋室南渡,文人学士大批南迁,台州作为辅郡,一时人文蔚起。黄岩因朱熹讲学樊川书院,文风大振,一度被誉为“小邹鲁”。然朝代更迭,黄岩频遭劫难。入清以后,由于海禁森严及文字狱惨祸等因素,黄岩文风凋敝、民俗颓坏。到了晚清,黄岩文风稍振,然亦是多事之秋,值此沧桑巨变之际,有一位读书人身怀寥廓之志,以赓续黄岩文脉为职志,“要使滨海变邹鲁”,他便是晚清一代鸿儒王棻。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号耘轩,台州近代著名教育家、经史学家、方志学家。少时家教谨严,性情耿直,聪颖好学,及长师从姜文衡、李飞英学习经史。清同治元年(1862)为优贡生,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后两次应试不第,遂一意讲学著述,振兴文教。王棻从发明学术、表彰先贤、启迪后进三个方面入手振兴黄岩乃至台州的文教事业,不懈努力,矢志不渝。经其数十年的积淀,黄岩终于文风蔚然。

发明学术,当是读书人之本职,抑或是读书人之乐趣所在。其之于社会,意义重大,王棻对台州,尤其黄岩文教能有如此贡献,便是基于其精深的学问根基与醇厚的学术素养。

学术之要,在于实事求是。王棻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知非求是楼”,提醒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做事、学问之道要以实事求是为指归。学生王舟瑶言:“柔桥先生以朴学名,其说经实事求是,不分汉宋。”吴兴藏书家刘承干亦这样评价:“当时海内指目‘二王’(指同光间台州杰出的学问家王棻、王咏霓),而柔桥尤为朴学。”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是一种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朴实的治学学风。

王棻学识之渊博、持论之公允、著述之宏富,自是让人望尘莫及。据统计,其著作共计34部734卷,“吾台近儒著书之多,推先生为最”。其中,经史方面的著作有《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重订历代帝王年表》《明年表》《大统平议》《大礼平议》《明大礼驳议》《中外和战议》《柔桥文钞》等。

王棻学术生涯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修志与裒辑乡邦文献。其意图就在于表彰先贤,传承文脉,启迪后进。

王棻认为,方志为一邦文献所系,必须传信,益于教化,有利于民生经济。所以,其在修志方面非常用心,花费了许多精力。可以说,修志是王棻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他在方志理论研究及编纂实践中均取得了相当成就。主修的志书有《黄岩县志》《永嘉县志》《青田县志》《太平县续志》《仙居县志》《杭州府志》《谢氏赤城新志校注》等,部部堪称佳构。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曾高度评价王棻在方志理论方面的精深研究。当然,也有学者在评价光绪《黄岩县志》时,认为其存在着浓重的乡土观念及褊狭的地方色彩等不足之处。不过,反过来想想,这也恰恰反映了王棻对家乡的真挚情感。

他的这种情感还体现在对乡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上。同治七年(1868)赴京应试时,王棻曾向藏书家钱桂森借得明手抄本《杜清献集》。他日夜抄录,完成后,将之带回黄岩,并撰《杜清献年谱》一卷作为附集一起付梓。王棻还向瑞安孙诒让的玉海楼借得台州失传古籍抄本,刻印了宋车若水《脚气集》、明方孝孺《逊志斋集》等乡贤遗著。

王棻广征博采、详加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正史、方志、野史钞本中辑出自晋以来讫于清末 1600 年间共 337 位台州乡贤先哲,将他们的传记、遗书、诗文,分门别类,萃于一编,是为《台学统》。《台学统》共100卷,工程浩大,王棻不辞辛劳,耗费心力,致力于此,目的不外乎传承文脉,教化后进。其学生喻长霖如此评价此书:“先生有志绍述先哲,其《台学统》一书,裒辑乡邦遗献,尤惓惓于气节、躬行之学。大声疾呼,欲藉以提携后进,厥志甚伟。”

王棻在学术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我们将其誉为晚清台州学术第一人也不为过。但从本质上看,他是一位儒者,而儒者天然便是一位教师,这是他的职业,也是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王棻25岁开始教书,直到去世,历40余年,未有停歇。他讲过学的书院虽遍布各地,但仍以黄岩最多,影响亦最久远。台州近代著名学者喻长霖、王彦威、王舟瑶、管世骏、黄方庆等均出于其门下,影响所及,开一代风气之先。

作为传统的儒家学者,王棻在教育上主张志存高远,以德行、器识为先,其在《六劝示儿日恺》中所列第一为“存心”,即心术要正、明理通达;第二曰“立志”,认为“以道德为志者圣贤也,以劝业为志者豪杰也,以经术文章为志者士人也,以科名利禄为志者庸人也”。教育子女、弟子立志首重德行,轻科名利禄。他自己也崇拜有德行的人。著名哲学家刘宗周不愿做清朝的官,人称“蕺山先生”,王棻把自己的住处也取名“仰蕺山房”,以示敬仰。王棻这种“学为明理义,不为功名利禄”的观点,对其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棻讲学不立门户,但尤重明辨是非真伪,他曾言:“古今学术,有性理、经济、训诂、词章,而其归有三。性理者,志于立德者也;经济者,志于立功者也;训诂、词章,志于立言者也。四者俱有用,但当辩其真伪,不当互有是非。”(《柔桥文钞》)认为古今学术,虽门类不一,皆各有其用,不过必须辨其是非真伪。他深于经学,对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最为深入,但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求学生务要宗法程朱之宋学,对汉学却不在意,认为“汉学者小学,宋学者大学;文艺为末,器识为先”,即为人、为学,要有胸怀与眼界,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学术。“夫知我罪我,何足重轻,独愿世之为汉学、为宋学,为经济、词章之学者,皆务求其真,勿集以伪焉。斯学术之大防以立,而人才日进乎古矣。岂以区区小学之明,为足与闲圣贤大学之道也哉!”(《六书古训后叙》)王棻晚年甚至接受西方文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曾诗云:“西人绝艺与天通,天下群英拜下风。欲取声光电化学,坐收格致治平功。”(《王氏家谱·附编艺文下》)

王棻注重言传身教,强调勤勉笃行。他“言行不苟,尤严于取与,著书勤学老而弥笃,数十年如一日”(喻长霖语)。著作等身就是其治学严谨,勤勉不辍,厚积薄发的成果。王棻的《六劝示儿日恺》第三至第六条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用功、慎言、养生、治生,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学生、子弟勤奋不懈,不能游手好闲、悠悠度日等。而他的弟子也能谨遵师训,勤奋好学,以研究学术为职事,乐此不疲。王舟瑶在《九峰读书图记》中曾提及王棻诸弟子于九峰读书的情景:“光绪壬午年,余与黄方庆谷成、江青伯震、陈瑞畴锡九假馆其中,而喻长霖志韶亦时时过从,尽发阁中之书而读之,私相订约……以为游艺之资。诸君皆锐厉奋发,抗希古人,而谷成为之尤力……每当夕阳西落,山月初上,则相与散步诸处,藉草列坐。各论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愆,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沿革,每析一疑义,群证心得,则不觉忻喜欢娱。其有不合,各举所闻,反覆论难,往往历数时而不息,如是者率以为常。”读来令人向而往之,此不可谓非王棻开导之功。喻长霖在《王棻墓志铭》中亦曾回忆:“先生期待甚厚,师长之间,时相从饮酒赋诗,以振兴台学,共相砥砺。”

王棻以其博大而缜密的学问,教授于人;以勤勉而高格的品行,濡染于人;以高迈而殷切的志向,感化于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黄岩乃至各地菁华才俊萃集于其左右,他们以九峰书院或清献书院为学习场所,以王棻等人多方集藏的九峰名山阁藏书为谈学之资,学问日进,各有所成,推而广之,延而续之,学风日盛,黄岩面貌由之而改观。



王棻像



王棻故居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