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椒小炒肉,小鸡炖蘑菇,西葫芦炒牛肉……在一众荤素搭配的家常菜中,素菜往往担任配角,起着清爽解腻、激发主食材香味、丰富菜品色泽、点缀装饰等作用。
而在黄岩头陀,有一种土特产——茭白,却让与之搭配的荤菜甘当绿叶。由黄岩国际大酒店厨师长高卫国主创的“头陀茭白酱油肉”,入选了黄岩区“百县千碗”获奖作品名录。
风雅之物,生于头陀
茭白学名为菰,在古代是一种风雅的食物。
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的“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王维《送友人南归》的“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宋代词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的“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等,都寄托了对菰的向往之情。
古诗词中,为何既称“菰米”,又称“菰菜”?
原来,菰最初秋季结实,称雕胡米,是六种谷物之一。《周礼》上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西京杂记》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唐时,食粮的观点也是六谷,为稻、黍、稷、粱、麦、菰。据说用菰米煮饭,香味扑鼻、又软又糯,是招待上客的食品。
后来,菰因黑穗菌寄生,茎膨大而成茭白,虽不能开花结实,却鲜嫩无比,于是摇身一变作为蔬菜,登上人们的餐桌。因形状粗大肥嫩,近似竹笋,又称菰笋(高笋、茭白、茭瓜),被姑苏人奉为“水八仙”,还和莼菜、鲈鱼并称“江南三大名菜”。
茭白根系发达,需水量多,对水肥条件要求极高,温度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台州温黄平原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松软肥沃且富含有机质,适宜种植茭白。其中,黄岩头陀产的茭白尤为出名。
“头陀茭白雪白胖”“头戴雉鸡毛,身穿绿旗袍,只怕肚子大,性命就难保”……这些俗语、民谣,皆是当地民间对茭白形象而直白的描述。
高端食材,朴素烹饪
清炒、油焖、干煸、糟溜、葱油、烧肉、酱淋……茭白的做法,五花八门。
头陀茭白酱油肉这道土菜,印证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句引发全国食客共鸣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会把茭白放在米饭上蒸。”高卫国介绍,即便是这样毫无技巧也不带任何调味的做法,米饭开锅时扑鼻而来的清香,入口时茭白鲜甜软嫩的滋味,也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头陀茭白品质上佳,我们通常精选鲜嫩的小茭白来做这道菜。选对了原材料,可以说,这道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高卫国介绍。
来源于自然馈赠的食材,如何保留和激发其本味?他沿用了小时候的家常做法——蒸。
“要点在于带壳蒸,这样有利于保持茭白原味、营养不流失,使口感更香甜;可以添加少量雪菜一起蒸,蒸好后茭白会带着一点淡淡的酸味和咸味;还可根据食客需要,添加米饭一起蒸。”他介绍,“蒸制时不放其它任何调料,因为茭白带壳不易熟透,需蒸两小时左右。”
蒸好的茭白,剥壳、切块、摆盘,趁热上桌,再配上一小碟酱油五花肉,食客就可以开动了。
雪菜在这道菜里,无疑是微不足道的配角,让人意外的是,五花肉亦是。高卫国直言:“五花肉和酱油一样,作为蘸料使用。其实不重要,家常烹饪时,不放也可以。”
蒸好的茭白,原味就鲜甜无比,若是配米饭吃,可蘸酱油增加咸味,五花肉则是为了增香和美观——茭白与酱油肉一白一黑,一素一荤,一香甜可口,一原味醇香,纯正地道,色香味俱全。
值得注意的是,茭白是时令蔬菜,夏秋两季出产,尤以初夏的茭白,个头稍小,嫩而鲜甜,“最适宜蒸着吃”。高卫国介绍,为了保证口感和品质,在黄岩国际大酒店的菜单里,“头陀茭白酱油肉”这道菜只在初夏时节出现一个多月,其他时节没有。“有时到了秋冬季,也有熟客会预约,想吃这道菜。我们会向他们说明,现在的茭白个头较大,口感会稍硬一些,或推荐其他的烹饪方法。”
高卫国说,头陀茭白酱油肉作为一道台州特色土菜,正在被越来越多全国各地而来的食客接受和喜欢。他也希望未来进一步深耕本土美食文化,推出更多既能赢得市场、也能赢得口碑的菜肴。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