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在永宁江两岸,总能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的芦苇,随风摇曳。虽已不及古人眼中“芦荡弥望,蒹葭际天”的盛况,但依然芦花两岸雪,澄江一天秋。
岁月如缤纷的落英,时光又浩浩荡荡带我们走向远方,生活就像永宁江这条向东的河流。美丽的芦花似一道银色的光芒,让记忆深处永宁江两岸的美好闪烁在我的眼中,从来没有彻底凋谢过。
一
芦花,芦苇。据老人们说,近百年前永宁江“两岸芦苇多如麻,芦花簇簇似雪开”的秋日,奇景闻名远近。
沿永宁江而下,无处不见芦苇。尤其是靠近我家的永宁江下游江畔,每逢秋日,自是白花黄水两相映,浅水漾,芦花荡,少长咸集,飞鸟凌乱,好不热闹。
每到秋天,农民割下芦苇秆,编织成一排排草帘当瓦盖茅屋,住起来还挺舒适,冬暖夏凉。
抬头望去,一簇芦花,毛茸茸的花穗,好似一片大雪花,自下而上,横生出一片片锥形的花瓣来。仿佛一夜之间,就结起了薄薄一层新雪。那苍苍的芦花,茫茫一片,似路人手里的棉花糖。轻轻一抖,花絮就在空中飞扬。花飞似雪,又宛若鹅毛漫天。
二
有人颂扬青松的高洁,有人讴歌腊梅的傲骨,有人赞美杨柳的婀娜,可我独钟情于芦苇的平凡。它不与树木争荣,不与花草斗艳,以瘦弱的身躯迎风接浪,以随和的个性任凭南北东西。虽飘荡了一世不能成栋梁,却将勤奋的一生献给人类。
芦苇根茎四布,有固堤之效;芦苇能吸收水中之磷,可抑制蓝藻生长;大面积的芦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成为鸟类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芦苇的叶、茎都具通气组织,能净化污水;芦苇秆富含纤维素,是造纸的好原料;在古代有种乐器叫芦笛,就是用芦苇的空茎做成;芦苇的穗可以制作扫帚;芦花可以充填枕头;芦苇性寒味甘,有生津、除烦、清热等功效,可作药用。
三
梦溯千年,芦苇花自古繁茂。
在湿地公园台州鉴洋湖湖区,相传远古洪荒时,洪水肆虐,汪洋一片,芦苇泛滥,遍及湖区荒野。《淮南子》中就有一段“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记载。将芦苇焚烧后,混以石灰,便可修堤筑坝,堰塞洪流。
因水而生的芦苇,竟有塞水的功效,这大概也是万物的循环吧。正如《鹖冠子·环流》所言:“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于一芦苇间,古人探寻到自然的法则。先人的智慧,也尽在这一山一水之间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女娲以芦灰止水,达摩凭一苇渡江。在遮天蔽日的茫茫一片中,也探寻着光的方向。
鉴洋湖四周,自古湿地密集,草木丰沛,多的是鹤汀凫渚,浅滩水鸟,还有那片片苇塘。远远望去,便可见芦荻遍野,一碧千顷,欣欣然满眼绿意,让人满心陶醉。
四
蒹葭入画,也藏在鉴湖一隅的诗情画意里。
画家们常在鉴洋湖畔写生,以沙湾洲渚点染芦苇。三二画师相约岸边,远眺着湖畔的簇簇芦苇。良久,才搁置彩墨,掂起一旁的毛笔来,缓缓题上宋代诗人东湖散人的诗句:“汀洲水暖芦芽长,更买扁舟伴老渔。”
春去秋来的诗意就这样在妙笔生花中得以传承,文人雅客将情思匿于芦苇花下,描摹出一幅幅江南的渔趣来。
来源: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