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斗鸡巷,无论是沿街商铺还是陈年房屋,都保留了古朴的样式,又透露着生机与活力。
黄昏时分,沉寂了一天的斗鸡巷热闹起来。
到巷子深处的小径和庭院之间流连一番,你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共同维护着小巷的质朴与和谐。 王敏智摄
本报记者陈洪晨/文 杨 辉/摄
黄昏是斗鸡巷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老太太们午后支起来闲谈打趣的茶桌、棋牌桌还没撤去;沿街的商铺、巷尾的人家里,已飘散出诱人的饭菜香;下班的工薪族、放学的孩子们,骑着电瓶车或自行车,快活地穿梭在小巷里……沉寂了一天的巷子,一时间喧闹声此起彼伏。
这种日复一日的热闹,在斗鸡巷持续了几个甲子,久远到已说不清。而这十年间,这条黄岩城区再寻常不过的古巷,因为一些契机,开始书写新的一页。
小巷记忆
由天长南路进入斗鸡巷,主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渐渐平息。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全长不过百余米,两侧密密麻麻地挤着许多小小的门面,有小饭馆、水果店、服装店、理发店、古玩店等。
以斗鸡巷为界,北面是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整齐划一的居民住宅楼,南面则保留了一片古旧的四合院和沧桑的老屋。
黄岩摄影家王敏智,就生活在巷子南面一座外墙布满爬山虎的小楼里。他告诉记者,祖辈和父辈都生活在这里,他在小楼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现在,我儿子也上初一了”。
斗鸡巷在他看来,是宜居的。“这里被城区最繁华的几条主路——横街路、劳动南路、环城南路、天长南路包裹在中间,既有安静的居住环境,出行购物又很方便。”
王敏智带着记者在周边逛了一圈,黄岩特色的早餐店、开了几十年依然生意红火的面馆,他如数家珍。
“还有一种特色营生,老黄岩人很熟悉,你恐怕没见过。”他指着斗鸡巷口一个小小的门面说,“这里原先开了一家水店。”
黄岩九峰公园有一口铁米筛井,老黄岩人都难忘这一口清甜甘洌的井水。有人就做起了“大自然的搬运工”,每天清早载着大大小小的瓶罐去九峰公园打井水,运回店里卖到各处。
“店家把井水烧开,灌装进热水瓶里,送往订购的人家。也有居民会直接上门买‘生水’。生意好的时候,暖壶排着长队,一直排到店外,堪称小巷一景。”王敏智说,这家水店开了几十年,直到去年歇业,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我在家乡拍过几万张照片,却唯独忘了为家门口这间有时代特点的水店留影。”
美丽蜕变
在斗鸡巷信步闲逛,到隐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径和庭院之间流连一番,你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家,似乎都共同维护着小巷的质朴与和谐——家家户户门口都种有绿植,一缸一罐装点着家园;门上张贴着手写的春联与“福”字,与小巷的气质相得益彰;一路逛来,悠然自得,颇有生趣。
这样一条小巷,也曾有过“不美丽”的时光。
王敏智回忆,以前,走在巷子里,头顶是蜘蛛网般繁杂厚重的电线;门店之间的夹缝,常常成为行人丢垃圾的卫生死角……
2016年,黄岩区启动了“美丽街巷”改造工程,打造主城区高品质慢行道,斗鸡巷成为首批入选改造工程的6条街巷之一。2017年,黄岩区加快推进“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改造工程,建设“满足宜居要求、彰显地方特质、留存历史记忆”的特色街区。
两年间,斗鸡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改造工程主张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持建筑原貌,保留小巷的原汁原味。“改造工程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改造后的美感却让人眼前一亮。”王敏智说。
头顶的“蜘蛛网”轻盈了许多;街面杂乱无章的招牌被统一成木纹色;墙缝和夹角里修建了仿古灰墙,常春藤、南天竹等点缀其间;老屋修葺了青砖灰瓦,白墙镶嵌了雕花石窗……改造后的斗鸡巷,无论是沿街商铺还是陈年房屋,都保留了古朴的样式,又透露着生机与活力,一眼望去,虽没有“脱胎换骨”的冲击感,细细探寻,却处处点缀着“小而美”的巧思,令人赏心悦目。
在斗鸡巷经营“屿头馒头”店十余年的王芳玲,对小巷这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以前巷子里其实没有这么多店铺。环境整洁了,人流量增加了,商户们就有信心了,沿街商铺一家家开了起来。”
如今,她早晨六点开门,一直经营到晚上七八点,“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千个馒头。附近居民上下班路过会买上几个,还有不少饭店、酒店也从我这里进货”。
凭借传统手艺和勤劳努力,从屿头乡走出来的这一家人,在附近买了新房,王芳玲的丈夫还将分店开到了椒江。
文艺气息
外地朋友来黄岩,请付晶晶当向导带着游玩一番,斗鸡巷总会成为其中一站。
这个95后姑娘虽是地道的黄岩土著,却不是在这一片长大的。之所以选择斗鸡巷,是因为“这里很出片”。
“红色电话亭书吧、丑萌的雨伞架、小巷记忆标语墙……靠墙一站或随地一坐,你就能轻松获得一张‘小清新’‘文艺范儿’的游玩照。哪个年轻人不对这么多拍照打卡点心动呢?”
游玩的同时,付晶晶也会引导朋友们看看小巷沿途的“橘乡民俗”“七十二巷故事”等展板,自豪地介绍起家乡的历史文化。
《黄岩县志》记载,黄岩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说。其中的“七十二巷”,有行书巷、柴桑巷、草巷、柏树巷、斗鸡巷、梅梨巷等。每个诗意的名字背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近年,因为一场场艺术展的举办,当地人就把斗鸡巷和几步之遥的砚池巷称为“七十二巷”。
王敏智回忆,那是在2012年,他在斗鸡巷和砚池巷沿途挂起了一组组木板,将自己和摄影家朋友们拍摄的黄岩民俗文化主题照片陈列于此。
“当时只是觉得这些照片拍得这么好,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没想到,展出后反响很好,许多人大老远跑来看,小巷的人气都旺了。”此后,他和朋友们就将这件事坚持下来——每年在巷子里承办三四场艺术展。为了配合不同主题的展览,他还为斗鸡巷设计陈列了许多应景的装饰物。
十年间,当地住建部门、文化部门也逐步为小巷添置了定制的“七十二巷”红灯笼、古风路标、民俗文化展板等,还修葺、复原了巷子里的部分历史文化建筑。
就这样,“72巷”影像艺术长廊变得远近闻名,成了文艺爱好者常游常新的好去处,也成了游客们不愿错过的“网红”打卡点。
华灯初上时,小巷又热闹了起来,巷子人家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