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巍巍宋塔立橘乡 层层皆是古人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5-24 11: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p> 灵石寺塔</p>


<p> 五峙堂</p>


<p> 重建后的九峰书院内黄岩图书馆</p>

本报通讯员叶晨曦 文/摄

黄岩有塔,或矗立在青山之巅,或坐落在江水之口,或屹立在寻常巷陌,也许闻名遐迩,也许无人问津,皆是人们心中不灭的灯火,指引着内心深处不同的归途。

塔,原为佛教建筑,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三国吴时期,佛教已传入黄岩。随之,黄岩修建了不少塔,现存古塔中的庆善寺塔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

黄岩多塔,除佛塔外,还有风水塔。遗留下来的共有10座,其中宋代有4座,为历代之最。这些宋塔巍然耸立,点亮了橘乡“千年永宁”的文脉,守护了橘乡儿女“永远安宁”的期盼。

瑞隆有书香 平林塔影深

一年四季,九峰山麓下的九峰公园都不缺人影。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潭畔,古树参天,落下一地斑驳。树影间,瑞隆感应塔总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看着这里的人来人往。

瑞隆感应塔为佛塔,仿木楼阁式砖塔,初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相传,吴越国国师德韶禅师云游来到黄岩九峰山麓,看到这里十分破败,感慨不已,便住了下来。他维修禅院,弘扬佛法,修建了塔,并将塔命名为瑞隆感应塔。

塔高约36米,为台州第二高塔。七层八面,各层平面逐层收分,塔檐及平座用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跳,檐下斗拱为补间辅作一朵承挑檐枋。每二层以上各面设龛或壸门,龛内壁嵌千佛砖。有石砌须弥座,束腰上刻佛像和瑞兽。用方形口柱,转角为六角形倚柱,制度规整。塔内珍藏有铁函、贝叶经等。

古塔曾多次重修,志书记载的有宋大观三年(1109)、清同治八年(1869)、1998年。塔刹呈葫芦形,就是后期改制的。几年前,因塔身略有倾斜,亦有一次小修复。

塔于199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时,九峰有十二景,“平林塔影”就是指瑞隆感应塔四周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塔影落在平林间,浅浅的,似一幅水墨画,又似一首山水诗。

后来,瑞隆感应院几度更名,曾名兴善院,俗呼山奥寺,又被称作九峰寺。

清同治八年(1869),黄岩知县孙憙将寺院僧舍改建成书院,撰并书《九峰书院碑记》,订《九峰书院学规碑》六条立前庭,又于隔溪对崖魁字岩镌“青云直上”四楷字。

书院的名山阁藏经史百家三万余卷,为省内少有。清光绪年间,九峰书院扩建为县学,为区域最高学府,不但弘扬学风,还组织“九老会”集邑名流研讨学术。书院曾聘请晚清方志、经史、教育家王棻任山长,培养了榜眼喻长霖等一批历史名流。

瑞隆感应塔目睹了这些变迁,聆听过寺院的钟声、书院的读书声。“已怯惊潮渡,还忧复岭登。逢人多问数,投宿只寻僧。野饭农夫怪,山行稚子能。胡来那得尔,诸将解飞腾。”诗人汪藻留下的《山奥寺》一诗,亦是历史的见证。

如今,瑞隆感应塔附近,易地重建的九峰书院(图书馆)、报春园、茶室、桃花潭,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皆是游人如织。每日清晨,总会有很多市民早早地来到这一带,跳舞、打太极、练剑……到了日中,人群依旧三三两两,喝茶、看书、赏花,好不热闹。哪怕夜幕已降临,这里的喧嚣也不一定会暂停下来。

和塔隔溪相望的,是报春园,原为九峰书院旧址。“千山月色令人醉,半夜梅花入梦香。”报春园竣工于1999年春节,园内有梅桩盆景1300多盆,被誉为“黄岩梅桩惊天下”。若遇冬日雪景,这里实乃赏梅的最佳之处,续写了城南“十里梅林”的佳话。

2017年,在瑞隆感应塔的另一侧,九峰书院易地重建,内含九峰书院仿古建筑、九峰山溪特色景观等,彰显古代建筑风格和黄岩传统民居的特色。后又有图书馆临时搬迁至此,延续着一代书香。

灵石自天降 寺塔珍宝承

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灵石中学校园里,老叶一片片落下,嫩叶新长出,焕发着勃勃生机,让这座古老的校园更显幽静。如今,校园里建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楼,独有一座老建筑大门紧闭,是过去灵石寺的大雄宝殿。边上,一座古塔相依相伴,便是灵石寺塔。

相传,德韶在九峰山麓下建瑞隆感应塔后,又在县西五十里的灵石寺内建双塔,以寺名灵石寺塔。

灵石寺有着很多传说。它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旧传有僧诵《仁王经》而甘露降,遂名甘露寺。后来,东晋孙恩起义,屯兵在这里,伐木造船,忽有飞石自天而降击之,遂退兵。因此,甘露寺改为灵石寺。绍兴初,参知政事(副宰相)谢克家乞为香灯院,改成教忠崇报寺。到了明代,又改回灵石寺。

德韶在北宋乾德元年(963)开始建灵石寺塔,于北宋乾德三年(965)竣工。当时,大宋虽已建立,但黄岩仍然处于吴越国的统治之下。国王钱弘俶铸造了一批阿育王塔,赐给各地寺庙和佛塔,灵石寺塔就得其一,上面铸有“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965年)岁记”。

建好的灵石寺双塔,分立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明万历黄岩县令袁应祺有诗曰:“宝砌悬双塔,丹楹起六朝。”

清初,东塔被毁坏。现仅存西塔,为楼阁式砖砌体,每层设有壸门式壁龛,菱角牙子叠涩出檐。1987年落架大修,发现有珍贵文物550余件(套),国家珍贵文物154件,国家一级文物86件。

到了清同治九年(1870),黄岩知县孙憙改灵石寺为灵石书院。从此,这里书声不断。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灵石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的科举人才。

1938年,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因日寇飞机轰炸,迁到灵石办学,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包括五位“两院”院士。

1963年8月,灵石中学成立。学校传承了灵石悠久历史文化,发扬了书院的优良传统,曾获得“浙江省A级高(完)中”“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体育与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走进灵石中学,荷花池里的荷叶翩翩。右转,振育亭内竖有一块石碑,便是当年知县孙憙所立的《灵石书院碑记》。这块碑和灵石寺塔、灵石寺大雄宝殿一起被保护了起来,无声地讲述着灵石的千年岁月。

九峰三千丈 双塔插云去

“种花人在紫云端,还惊双塔倚青天。”九峰,顾名思义有九座山峰。而其中紫云、阜云两峰,“尤特峭拔,石壁崚嶒,斜日西照,则山皆紫色”。志书记载,岩石上有紫、阜二字摩崖石刻,相传为朱熹所书。

两峰之巅,分别矗立着一座塔。南边的紫云峰上有华盖塔,又叫紫云塔,北边的阜云峰上有文笔塔,又叫阜云塔,合称为方山双塔。

双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宋南渡后即有之。和瑞隆感应塔、灵石寺塔不同的是,它们是一对风水塔。

从黄岩城来看,方山是最高的山,但从整个黄岩来看,还有更高的山。古人重风水,在风水学中,西北的乾方为天门,东南的巽方为地户,黄岩西北有高山,永宁江自天门流向地户,这是最佳的风水。在地户上建造双塔,以迎紫气东来,与天门上的大寺尖龙缠岩遥相呼应,表达了黄岩人兴文运的美好愿望。

前几年,九峰公园东大门附近成立了一家以书法为特色的书院,就以“文笔”命名为文笔书院,寄托了书院主人想要为黄岩文化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的情怀。书院里,时常举办书法、美术等展览,各类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

宋时宝章阁直学士章雄飞有诗曰:“九峰突地三千丈,双塔攒空十二层。”双塔在南宋时有十二层,明清时期作过重建与重修。2003年,又重建方山双塔,系五层六面砖塔,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每层各面设壸门,塔基须弥座为三层条石砌筑。

在黄岩民间,还流传有“望娘塔”和“望妹塔”的故事。相传,有一石姓读书人上京赶考,路过黄岩一带遇险,被居住在九峰山岛的孤女所救,两人成亲生下一对兄妹。儿子6岁那年,他带着儿子再次赴京赶考。后来,母女为避欺凌自杀。待儿子长大高中状元回乡迎接母亲和妹妹时,只捡到遗物。状元就在山顶母亲每天用来垫脚盼归的两堆石头基上,建了“望娘塔”和“望妹塔”纪念其母和妹妹。

双塔虽高,但如今山路已经修到了塔边。不久前,黄岩南城街道修复了“宋韵古道”,南通五峙堂,北通双塔,沿路有很多北宋以来的文化遗存,让游客走在山路上,沉浸在宋韵里。半山腰上,方山水库和方山寺亦是人烟不断,早锻炼的人常常会以这里为目标。

因方山之高,历朝历代,双塔都是黄岩城的地理标志。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双塔矗立在两峰之上,直指云霄。在九峰十二景中,方山双塔即“双峰插云”。到了中秋夜,方山顶更是黄城赏月的绝佳之地。又因它在黄城的很多地方都抬头可见,更是百姓心中的灯塔。

参考资料:池太宁《黄岩宝塔的人文解读》 /张良《黄岩古塔与文化价值》 /罗永华《灵石寺的故事》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