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1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宋韵今声|根系千载故人事 今朝行路在翠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6 16: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需要根的滋养。

一座城市的文化繁荣,

离不开它的根源。

我们都说黄岩自古文风蔚然,

有东南“小邹鲁”之称。

那黄岩文化之根又在何处呢?

它在城市的边缘,

没有离我们很远,

却似乎被遗忘在了沧海之中。

它像树根一样,

深扎在土地下面,默默地养精蓄锐,

继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文明。

它就是位于黄岩城北的翠屏山,

由翠屏、灵岩、六潭、紫霄4座山峰组成,

因山如屏障而得名。



“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一语道出翠屏山乃人杰地灵之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来,这座山走过多少人,发生过多少故事,我们已数不清、道不明。

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我们走进翠屏山,

开启一段黄岩文化寻根之旅。



过黄岩大桥沿大桥路往北,

从“翠屏春晓”小区对面的一条

往新宅村的支路拐进去,

没多久就到了翠屏山脚下的鹫峰寺。

/古寺新修葺

却是历史悠久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

寺院始建于晋永和中,北宋治平二年(1065)时被朝廷赐额“鹫峰寺”,可见当时的繁盛。

寺内有一座前几年修建的妙法堂,正在举办主题为“宋韵翠屏·禅意书画”的黄岩乡贤、书法家金叶及其学生与同心北城书画社作品交流展。行云流水般的书画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慢慢流淌,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铜鼓声轻轻缭绕,悠扬的音律悦人,似是从宋朝传来的古乐在今朝又响起。

透过木窗,后山石壁上的“石龙”二字在树影下斑驳。石龙,是黄绾的号。他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家住黄岩城内黄道街,后迁居翠屏山下的新宅,并在翠屏山建石龙书院,研究中国哲学,著书立说。



如今,石龙书院已不存,只留下这摩崖石刻。“石龙”二字尚清晰可见,而“书”字还存有一半,“院”字已然被侵蚀不见。



沿着鹫峰寺旁边的小径往里走,

拾级而上,

没多久就看到右边有一块小小空地。

跨进空地,

抬头可见“少谷峰”三个大字,

在枝叶天然而成的“画框”里赫然醒目。



下面的石壁,略带风霜,是被风雨侵蚀的痕迹,静静地展示着它的年岁。而书写着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依稀可见。几处石刻,几首诗,寥寥百来字,道尽了“伯牙子期”知己情深的悲欢离合。

明正德六年(1511),黄绾结识了闽南十才子、户部主事郑善夫,俩人结为知己好友。明正德十二年(1517),黄绾告病在家。郑善夫前来拜访,却碰上大雪十余日。

他们在翠屏山“昼伐松枝,夜烧榾柮,对坐剧谈尧舜以来所传之道。”

为此,黄绾作诗《与继之(郑善夫,字继之)紫霄夜坐》:

夙志事幽尚,

岁晚依山隅。

同云翳丛木,

积雪阻修途。

良朋自何来,

吊我形影孤。

深树彻永夕,

寒气生茅苏。

哀歌坐待旦,

海曙林猿呼。

黄绾之兄“伐石构亭”,因郑善夫号少谷,而取名少谷亭。在少谷亭中,郑善夫抚琴而歌。离别之际,黄绾写下《赠少谷出山》:

行路待朝晞,

雨雪坭途泞。

矫首望风鹤,

飘飘远逻遉。

孤鸣入烟霄,

遗音墮清听。

执手重踟蹰,

青阳望还骋。


#《与继之紫霄夜坐》

#《赠少谷出山》

遗憾的是,后来郑善夫在赴任途中,受寒得病,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九岁。黄绾得知噩耗,哀痛不已。面对着曾经一起畅游的翠屏山,他又写下《少谷亭怀郑子也》:



伊若人兮不可疏,

今胡之兮亭翼如。

岑高高兮云舒,

望不来兮愁予!

伊若人兮闽海,

今何逝兮隙驹不待,

日落西山兮紫芝谁采?

伊若人兮怀之长,

今不作兮斯人荒,

悲独立兮我发霜。

五百多年过去了,

少谷不在了,黄绾也已作古,

而翠屏山上残留的这几首诗的摩崖石刻,

记录了这段凄美的故事,

留下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几度催人泪下。



/沿着台阶再往前走

很快就到了灵岩洞

北宋诗人、黄岩人左纬曾有诗曰:“怪岩摩足力,空谷答人声。”如今,这里有一座新修建的庙,上书“小有空明洞天”“灵岩洞”。

这是南宋右丞相杜范少年读书的地方。杜范的家就在翠屏山之南的杜家村,他忠君爱民,素有贤名,乃一代贤相,理宗皇帝赐他谥号“清献”,世称清献公。相传杜范出生时,原本浑浊的黄岩母亲河永宁江突然澄清了三天,“江水清,出圣人”,人们把永宁江称作澄江。

本以为这里鲜为人知,寻常会不见人影,不料在我们到达时,有不少人在这里游玩。说起灵岩洞,说起杜范,更有人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原来有很多人对家乡的这座山、这个洞,和历史名人有所了解。



    《小有吟》

宁江之南阴壑古,

宁江之北石壁削。

两有空明皆洞天,

江北之壁可高阁。

阁下飞流松岭云,

缥缈变化横碧落。

便觉意与神灵会,

那知不接蓬莱外。

吾今老此欲何为,

阛阓春秋异风霭。

在灵岩洞的上方,也有黄绾所书的“少谷峰”三个字。洞的旁边,还有他的摩崖石刻《小有吟》和《石室》。据说,灵岩洞留有杜范的诗《空明洞》,洞上方有朱熹手书“寒竹松风”四字,可惜我们并未寻见。



离开灵岩洞继续前行,

已经没有了寻常修好的山路,

我们在一些岩石上攀登。

复行约十分钟,前面豁然开朗。

站在山腰上,朝山下望去,

黄城一览无余。

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走在翠屏山中,入眼皆是翠色,连山中的水都是翠色的,也能感受到山如屏障。“翠屏”二字,名不虚传。




穿过一个小水库,我们沿着山边小路往里走。下坡,里面藏着一个被凡尘隔绝的小世界——南宋时朱熹讲学的樊川书院遗址。


穿过小溪,我们走在溪边,也远离了尘世。这是当年通往樊川书院的路,也是当年朱熹等文人们行走过的路。风声、落叶声、溪水声相伴在耳,我们仿佛变成了古人,三两同窗知己同行,捧着书籍一路谈天说地,往书院而去。

山谷里,几堵垒石而成的墙基有高有矮,参差不齐。它们在树藤的缠绕下,诉说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块块毛石,历经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斑驳陆离。

一旁岩壁上,亦有摩崖石刻,乃是黄绾的《胡为吟二公亭怀湛王二子也》:



昔胡为兮亭山阿,

彼二子兮期我过,

期不过兮永啸歌。

彼山阿兮星屡易,

死生阔兮幽明隔,

瞻望久兮予怀积。

怀伊何兮为道谋,

望弗见兮欲之悠,

我何极兮奈之何。

“哗哗”声不断传来,是不远处的一汪瀑布飞流直下,气势宏伟。站在瀑布前的岩石上,抬头望去,只见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彩色的光影。黄色叶子一片片落下,落在水潭里,慢慢浮动。



/从残留的墙基和眼前的环境

不难想象当年樊川书院的规模

此情此景,令人不禁看到了当年朱文公在这里授课的场景,看到了学子们坐在岩石上谈古论今的画面。

樊川书院,为南宋杜烨、杜知仁所建。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到黄岩,游历委羽山,经好友推荐,接受杜烨、杜知仁邀请,在翠屏山讲学。他广收门人,其中黄岩著名学者有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林鼐、杜烨、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开创一代文风。

/从此,黄岩文风蔚然

科举登榜者激增

仅南宋时期黄岩籍进士就达182人,赢得了东南“小邹鲁”之美誉。这种文风从樊川书院开始,在翠屏山生根发芽,又在黄岩开花结果,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千年来,从翠屏山走出、走过的历史名人如繁星闪烁,杜烨、杜知仁、杜范、黄绾等人都只是其中几个。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翠屏山上的摩崖石刻和残留的墙基,何止给我们讲述了樊川书院、石龙书院和朱熹、杜范、黄绾等人与事,它还诉说了黄岩的千年文化,滋养了黄岩的千年繁华。

著名作家叶嘉莹曾经写过:“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翠屏山又何尝不是如此?

来源:黄岩区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出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2-3-26 18:49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3-26 21: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宋韵黄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3-27 1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
好多石刻找不到了,不知哪儿去了。
灵岩洞被改造了,也不知文物保护部门有没有介入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