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区两地上榜“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迷人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创建工作,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倡导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推进现代人文林业建设发展。在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和浙江省林业局联合公布的2021年新命名的50个“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中,我区的宁溪镇乌岩头村和大寺基森林康养基地榜上有名。
宁溪镇乌岩头村位于长潭水库上游,由乌岩头、五部半山、茶园、冷水坑、凉山与蒋家岸六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5623亩,占宁溪镇总面积19.3%,其中耕地面积1953亩,林地面积22584亩,森林覆盖率达88.1%,因此山峰奇峻,溪涧林秀,古树名木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也造就了该村“九山少水半分田”这一特殊的地理特征,导致乌岩头村无法发展工业项目,但由于生态环境优美和位于长潭水库上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乌岩头村在优良生态环境的发展基础上,立足本地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自2014年,乌岩头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后,在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的指导下,采取保留农家传统质朴风貌,做到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充分利用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打造“乌岩灰瓦、青山绿水、石桥道地”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村庄为目标,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先后完成永济桥、打米厂、呆吧、民俗博物馆、乌凤阁广场、见素艺术工坊、添秋轩、乌岩春居、演太线金廊、生态停车场等建设项目。乌岩头村八年如一日实施乡村振兴十法,通过对古村建筑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建筑文化和村落历史人文的挖掘和延续,让该村成为了黄岩西部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典范,并先后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AAA级景区村、浙江省“美丽河湖”、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市民俗文化村等荣誉。
在这里,不仅可以尽览石屋层叠、古树参天、橘树烂漫等极具风韵的美景,还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或者肆意放空发呆,享受古村落独有的清雅慵懒氛围。沿着黄仙古道,经过一排古色古香的乌岩头民宿,就来到了该村最大的四合院——乌岩头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着1500多件藏品,如“千工轿”“春篮担”“竹编装饰小轿”等,为“守旧”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乌岩头村特色的人文情怀和民间艺术。记者在民俗博物馆还偶遇了一家三口正在参观。“我们一家从路桥专程过来玩,乌岩头村远离城市喧嚣、古色古香,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这里的每个藏品也都很有故事感。”游客周先生说。
据了解,这个最大的四合院修缮后的主题定位问题,曾是一大难题。乌岩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开理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个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农村收藏家俞玉林先生,他把自己多年的藏品全部放到四合院内进行展览,这才有了这个民国印象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乌岩头村的改造过程中,让郑开理记忆最深刻的两件事,除了民俗博物馆的定位问题外,就是改造前期的房屋征收问题。“这是改造中遇到较大的难题,但经过村干部和杨教授的讲解,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一致支持。”郑开理说。
近年来,乌岩头村以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在全村范围内实施绿化整治,增设村内绿化带1000米;在通道两侧种植樟树等乔木树;在环村周边山上种植黄桃、杨梅等经济乡土树种;在村民房前屋种植桂花、香樟等及其他灌木,全域提升人居环境。秉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扣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大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杜绝引进任何污染产业,完成村内截污管网建设,新建改造公厕7座,整改垃圾收集场所23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同时,争取两山资金等各级专项资金1500余万,大幅提升村内道路、电力、给排水、亮化等基础设施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村内发展,引入五家民宿农家乐丰富村内业态,做好高山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引入浅加工作坊助力村民增收,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800余亩闲置山地,开展中草药、红美人、猕猴桃等种植,按照3A级景区村标准,打造赏景品果、采摘游玩、古村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村。
“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也专门聘请了保洁团队来维护村内环境的整洁。同时积极开展教授下乡讲座培训、道德教育影视观看等活动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以道德引领,补足精神文明之钙,进一步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养。”乌岩头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庞志成表示,经过村内的宣传,村民们不但会主动打扫门前屋后,遇到游客较多的情况,还会自发组织拿着垃圾袋、清洁钳等用具,沿着街巷拾捡垃圾,帮助维持村内环境卫生。
下阶段,乌岩头村还将依托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以“创建生态文化学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环保的科学观念,普及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院绿化活动,不断改善学院环境,增强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学院、绿色学院。
“我们一家从椒江来,听说大寺基林场风景优美就过来玩一下,确实很不错,我们打算一会再去天然氧吧体验一下。”游客李女士说。
大寺基林场总经营面积1563.15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503.8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21%,森林蓄积量18万立方米,是台州市著名的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近年来,林场全面开展生态文化打造工程,整合大陈岛垦荒精神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知识,建立高品质自然人文教育基地,让人们感受到前辈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至今,大寺基林场已获得台州市级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大寺基林场森林公园也在2019年获评“避暑气候胜地”。在2020年,大寺基林场还入选了浙江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据悉,大寺基林场曾是一片荒芜的山野。直到1958年,省林业厅调查队深入到大寺基实地调研,发现这片荒山面积巨大,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合林木生长和绿茶培育,于是在1958年7月16日批准建立国营黄岩大寺基林场。
建场初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道路不便,水电不通,夏天易受蚊子等昆虫叮咬,冬天山顶又北风呼啸,异常寒冷,但老一辈的林场职工们秉持着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坚守在西部大山里,以汗水开垦出了满山的绿色。可以说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在黄岩西部山区的真实写照。
经过老一辈林场职工的努力,大寺基林场现有林地面积22548亩,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21389亩,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罗汉松、金钱松、浙江楠、紫楠、枫香、穿山甲、麂等50多种。同时,林场内还有座千年古刹万福寺(原名为普光院),复建于古普光院遗址上,占地面积约50亩,建有天王殿、厢房、斋堂等39间,1800余平方米,是黄岩、仙居、永嘉三地重要的宗教场所。
此外,大寺基林场老岗基林区还有黄仙古道南线穿插而过,这条长约40公里的古道,承载了黄岩西部盐、木材等重要生活物资的交易、中转。千百年来,乡民们的肩膀扛起了贫瘠的生活。他们用双脚丈量着人间的苦难,也为现在的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其原生态、富有挑战性和历史内涵也受到了众多“驴友”、徒步者的青睐,被视为“纯美之路”。为更好提升文化内涵,大寺基林场还对黄仙古道进行了修整,修建了凉亭、路廊等景观节点,整理了一批历史典故、传说,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寺基林场的文化内涵。
下阶段,大寺基林场将以建设“生态保护优先、产业发展充分、基础设施完备、林区富裕和谐”为目标任务。在全省率先启动“未来林场”建设,坚持“生态化、数字化、人本化”三大导向,努力打造森林生态、美丽景观、智慧治理、森林康养、人文科普、未来低碳、共同富裕七大场景,把大寺基建设成为能引领未来发展示范性国有林场。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