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电视新闻的时候,看到一则说黄岩的茅畲乡,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别具特色的党史教育。我看到很熟悉的画面,那就是茅畲小学的老台门、老校舍,它们起码都有八十五年以上的历史了。
抗战初起时,以中共黄岩县委书记林泗斋为首的一群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以茅畲小学为据点,在这个山区与平原相连接的偏远集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们不仅在学校里组织演讲、歌咏和短剧演出,还走出学校,组织农民夜校,在普及识字运动的同时,也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的宣讲和演出。一时之间,这个偏远乡镇的抗日宣传开展得红红火火,还培养了很多青年抗日骨干。这些年轻人在后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都先后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稍后的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或者就近到四明山参加新四军游击队。茅畲乡的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抗战和革命事业贡献了很多热血青年,所以茅畲在地方党史上又被称为“浙南小延安”。
从茅畲去延安的,有一位青年人叫陈叔亮。他多才多艺,在茅畲,在台州时期,他是抗日救亡宣传相当活跃的分子,他编演街头剧、活报剧,他利用木刻为武器宣传抗日,他又是一位书法家,现在茅畲小学老台门口的四句口号,还是他老人家当年涂写的:
劳动的身手
创造的精神
艺术的兴趣
科学的头脑
陈叔亮还通音律,会作曲,当年传诵一时的茅畲小学校歌就是林泗斋作词,陈叔亮作曲的。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叔亮作品集》就收有这首校歌的词曲:
莫说我们是泥土满身的小农民,
莫笑我们是捧着书本的小学生,
我们是勇敢的孩子,
我们有奋斗的精神,
我们要改造旧世界,
创造新光明。
陈叔亮先生到了延安后,就专心从事美术工作,担任鲁艺教员。他曾深入边区群众,画速写集《西行漫画》,获毛泽东亲自题写书名。他还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那张毛泽东与与会人员的大合影中,就有陈叔亮的身影。
当年与陈叔亮一样既热血沸腾又才华横溢的青年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已经很少为人所知的不幸早夭者金匡鉴,笔名“革革”。我曾经写过一篇《一个应该永远被怀念的人》,就是专为缅怀金匡鉴而写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写诗,编剧,冒着风雨奔走各村给农民夜校上课……他的早夭是积劳成疾造成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心里最惦念的还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的革命信仰是否确立,革命意志是否坚定。他在病床上还在给学生们写诀别信《最后的话》:
希望你们要从妈妈的怀抱里摆脱出来,在自觉的新风纪下,振作起来,参加民族革命的大漩涡中去和日寇作坚决的斗争。小朋友们记着:毒蛇猛兽伤人,要和它作无情的斗争!我们的离别用不着送行。但愿你们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在明天,娇艳的鲜花开遍中华的原野。
所以,说茅畲是“小延安”,并不是夸张。它是革命的摇篮之一,这里还有很多革命老前辈,如被称为革命老奶奶的章益坚。1938年从茅畲乡去延安,与同时从国统区到延安的诗人何其芳结为夫妻的牟决鸣,就是茅畲本乡本土的革命青年。
现在茅畲小学早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尤其是每年的“七一”前后,来这里宣誓的新党员和重温入党誓言的老党员很多。非常有幸,三十年前的1991年,我就是在这里宣誓入党的。更加光荣的是,我是当年黄岩市机关党委确定的这一批新党员的领誓人。至今,当年铿锵有力的宣誓犹然还在耳边回响。
看着电视新闻里的画面,又翻看着当年宣誓时的旧照,我依然心潮澎湃。三十年一晃而过,但我初心不改。党史是每一位党员,每一位进步青年最好的滋养品。茅畲小学和茅畲乡,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