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79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相声之祖 ——黄岩北宋戏曲砖之“参军”“苍鹘”角色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29 0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一愚一黠的北宋戏曲砖“参军”“苍鹘”角色,被学者认为是捧哏和逗哏的形象,其表演模式是相声的前身。千年之前,浙江台州黄岩就曾出现调谑善语的“相声”艺术家。



1987年11月,黄岩灵石寺塔天宫砌砖中发掘出六块北宋乾德三年(965)的戏曲人物砖。其中,一号砖长宽约30.0—30.5厘米,呈米黄色、方形,砖面上有两位阴线浅刻的人物。形象生动,前后呼应的人物造型,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对口相声表演。前者戴四脚幞头,两根长翅对折交叉成X型于头顶,另外两根长翅于脑后呈30度上扬。身着翻领窄袖袍衫,腰围鞓带,脚蹬绮履,是官员的装束。其双掌叠于腹前,身躯左倾,颔首低眉,神情木讷,像是受到奚落的委屈模样。后者戴两脚幞头,两翅上扬,微微下弯。身着右衽窄袖袍衫,腰间系带,下穿裤袜,脚蹬绮履。双手拢于胸前,身躯右倾,引颈启口,似与前者作对白状,像是在戏弄。一前一后,一愚一黠,眉目传神,二者诙谐演绎的瞬间,被凝固在千年的黄砖之上,如同一帧泛黄的电影胶片。

两位人物的服饰装束、神态动作与唐代参军戏的表演特征十分符合。前者处于被动状态,应是被戏弄的对象,所扮演的是“参军”的角色;后者处在主动把控的地位,所扮演的应是“苍鹘”的角色。参军和苍鹘也就是后来戏曲脚色中的“副净”“副末”。

近代,有关参军戏的文物被不断发现。唐鲜于庭诲墓的参军戏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二俑头戴幞头,身着绿色窄袖圆领衫袍,脚穿黑色尖头筒靴,符合唐参军角色的绿衣装束。二俑的面部表情十分显著,一个噘嘴瞠目,扬眉斜视,拱手直立,盛气凌人;一人双眉紧锁,低视撇嘴,面作愁苦,袖手斜身。这样的神态表情及动作似乎成为参军戏的标志性形象。黄岩北宋戏曲一号砖的人物形象与之十分相似。

唐五代的陵墓中多次发现戏弄俑。如西安西枣圆唐墓戏弄俑,一老者拱手仰面、神态怡然;西安插秧村唐墓戏弄俑,双腿微曲,握拳作态;西安十里铺唐墓戏弄俑,缩颈歪头,双手交叉胸前,面容嬉笑;五代南唐李昪墓戏弄俑,一人穿翻领舞衣,袒露胸腹,扬袖而舞,表情诙谐有趣。还有新疆阿斯塔纳张雄夫妇墓、游击将军穆泰墓、西安市金乡县主墓等都有出土。这些成对呼应的形象大致相仿,都被学者考证为参军戏俑。

参军戏悠远跌宕的表演及其身后的传统文化,有待于今人的重新挖掘、阐释与再现。



参军戏是流行于唐宋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准戏剧”表现形式,内容以滑稽、调侃、戏谑、讽谏为主的表演艺术,属科白类优戏。一般有两个固定角色: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比较愚笨迟钝;执行嘲弄职务的演员叫作“苍鹘”,比较伶俐机灵。参军戏又称加官戏、假官戏、跳加官,也可以看作讽刺小品的滥觞。

参军戏的起源、性质等问题,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难解之谜。但研究者对于“参军戏源于汉时,盛行于唐宋”,没有太多的分歧。

参军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综合《太平御览》所引《赵书》及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有一任参军职务的官员贪污了黄绢,为实行惩罚,宴会上一优人穿起官服假扮该参军,其他优人则从旁嘲笑戏弄,此后这种以嘲笑为主的优戏即被称为“参军戏”。实际此时的“参军”一词已经消解了原来官职的含义,成为固定演出模式中固定角色之一。

“参军”本来是一种官职,后汉称作“参军事”,他的职责是参与军务。晋以后谘议、录事之类的幕僚也称为“参军”。到了唐代,“参军”兼做郡官。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曾这样解释“参军”一职,曰:“唐之职官沿南北朝之例,刺史之属官往往以参军事为名,简称参军。”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九品下的。足见此官职位之卑微,有些甚或类似于闲职。因参军地位低微,又往往不求上进,故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

参军戏中的另一固定角色是“苍鹘”。由于大量演出中“参军”出现较多,“苍鹘”出现较少,人们对于“苍鹘”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不同看法。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有这样的记载:

付末,古谓“苍鹘”,故可以扑“靓”者。“靓”谓狐也;如鹘之可以击狐,故“付末”执榼瓜以扑“靓”是也……靓,付粉墨者,谓之“靓”,献笑供谄者也。古谓“参军”。书语称狐为“田参军”,故“付末”称“苍鹘”者,以能击狐也。

学者朱东根在《唐参军戏苍鹘角色考论》提出,“苍鹘”自古被视为一种聪明敏捷、具有攻击性的鸟,又与戏中“苍鹘”机智灵活的表演和嘲弄参军的行为相符合,所以“苍鹘”便成为了脚色名称。



对于“优伶戏弄辱之”,即所谓“甲侮辱乙”之类的情景,在《乐府杂录》《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不少学者把参军戏中副末打副净的表演模式认为是相声的前身。任半塘《唐戏弄》指出:“综合三端:言辞之斫拨,行动之扑击,题材之愚痴,遂使近人联想今日之滑稽相声,系由唐宋参军戏中来。”

台湾学者曾永义先生梳理了前代学者对于参军戏与相声关系的论述,综合诸家观点,指出:“认为相声和参军戏有传承关系的理由,约有三点:其一,参军戏一参一鹘演出对手戏,一个发乔一个打诨,犹如对口相声的一愚一黠,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其基本演出方式一样。其二,参军戏的调谑善语和相声一样。其三,参军戏的参军后来叫副净,苍鹘后来叫副末,副末可以打副净,也和相声捧哏的可以打逗哏的一样。”

綦翔学者在他的《中国参军戏研究小史》论文中还指出,相声的传承不仅在表演形式方面,其他如谐音、双关之类的滑稽手段以及针砭时弊的讽刺精神等也与参军戏一脉相承。我国历史悠久,参军戏虽不是我国喜剧表演的起源,但其参鹘对立戏弄的表演形式确立了后世戏剧中以净丑二角对立进行插科打诨的喜剧表演模式,此净丑科诨模式在后世几乎所有剧种中都成为了固定结构,如宋杂剧中的副净与副末,金院本中的二净,南戏中的净和丑,直至今天相声中逗哏的和捧哏的,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演变脉络。

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得到普遍的肯定。当代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薛宝坤、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一书中已作详尽的论证。



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参军”“苍鹘”,以阴线浅刻的形式呈现,这在其他参军戏文物中,属于比较独特的类型。出土时考古人员发现另一块单人方形砖的砖面上,还留有墨画人物的线条残迹,推知雕刻前打有底稿,可见当时的工匠对于人物的塑造是十分的仔细严谨。画像供佛,其心虔诚。聚砖起塔,心怀美好的祈愿,勒刻一方戏曲人物砖,供养塔心,封存千年。如同敦煌石窟中,以大量的乐伎壁画来供奉佛祖。

一块粗糙质朴的土砖,有了寥寥数笔的刻画,便承载起厚重的历史。当年,画师以自己生活中所见戏曲表演的深刻印象,凭记忆摹绘,虽简笔勾勒,却生动传神,情趣盎然。“参军”“苍鹘”砖雕人物,一个发乔,一个打诨的形象,刻画准确;幽默滑稽,诙谐有趣的表现,拿捏到位。如此画面构成的精彩片段,非常符合新闻摄影家所追求捕捉的典型性瞬间。这一个桥段,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风趣善语的畅快和调侃戏谑的欢愉。虽然,画面定格,静默无声,但他们刹那的表情及动作,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仰望。那一参一鹘一愚一黠的表情与身段,便是相声表演艺术当中“装腔作势”“绘声绘色”的最初范式。他们滑稽诙谐,夸张可爱的对口演绎一定乐翻过许多人,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快乐源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陆游《春社》中的参军戏,已然是人们喜爱的曲艺。

黄岩戏曲砖的千年再现,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照见宋初的风情与意趣,使得现代的人们窥见先民文化生活的一种状态、一个切面。“参军”“苍鹘”形象的文物,以实物证明了始于宫廷乐坊的参军戏表演,在北宋初年还流行于瓦舍勾栏,乡间村野,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生活形态丰富而多样化。

一参一鹘的卑微与傲岸,揶揄与调谑,抑或是先民与生俱来的品性和性格。黄岩人自古就有幽默、调侃的特质,至今,民间还流行着“唱道情”“讲白搭”“三句半”的说唱曲艺。这些乡土特质,是否就从唐时参军戏的科白演绎中代代接续而来呢?



黄岩北宋戏曲砖解读系列之一


唐鲜于庭诲墓参军戏俑。



《眼药酸》绢本华,表演的是宋代参军戏。



黄岩北宋戏曲砖(一号砖)摹本。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0-5-3 12:49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