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十里铺高跷,一走数百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29 09: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每年的黄岩南城大迎会上,总能看到一支颇有声势的游行队伍








南城街道十里铺村,位于黄岩城区南郊。

古时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铺因此而得名。又因方山下十里梅林南边终点所在地,称“十里梅关”。

在历史上,十里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在外界影响面很广。

十里铺高跷起源于明清年间,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是十里铺影响力最大的民俗表演活动,被选录于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示在位于黄岩桥上街的黄岩非遗陈列馆。

今年以来,南城街道对当地非遗节目梳理汇总,创新了十里铺高跷的非遗项目,将方山下文化礼堂的大鼓、十里铺文化礼堂的高跷和儿童舞蹈、义新村新桥头村的闹湖船进行重组,组合成一个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特色文艺节目,走上各级村晚的舞台。

十里铺迎会每年举行,三年一大迎,“迎”即“三元迎圣会”,一年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活动(正月半、七月半、十月半),三月廿八还要搞一次东岳庙大帝迎新,是群众自己组织、自集经费的自娱活动。当时主要的活动项目有“高跷”、“大补缸”、“滚龙”、“莲花”、“台角”等。观看的人从周边涌来,成千上万的村民走在南官河畔十里铺老街上,非常热闹,至今仍有许多人津津乐道。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活动由村民自发组织,参加活动的人没有报酬,但参与度很高。

十里铺高跷,队伍庞大,是游行队伍中的最大看点,是迎会的重头戏。

高跷活动最兴旺时期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那一年的迎会高跷队伍出门有41把,一把跷由4人组成。一支高跷队伍人员达到一二百人。他们各司其职,分别有走高跷、扶高跷、卸高跷、端高跷等。跷的高度一般分为180厘米、210厘米、230厘米,在跷身40厘米处,穿插一块横踏板,可以让踩高跷的小孩脚踏在上边,不至于疲劳。然后用2寸宽、一丈长的白布缠于小腿处。

踩高跷的人员,一般是9岁至15岁的孩子,面容姣好的男女若干,从小接受当地高跷艺人的训练,另外还要进行踩高跷戏曲传统文化课的训练。

扮演的节目通常取材于戏剧节目,大部分是一些有名的折子戏,撷取精华部分,加以展示。如脍炙人口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娘教子》《刘备招亲》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杨家将》,经久不衰。走高跷的剧本有些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如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英雄背景,民国期间农民抗盐税为背景的斗争,以及后期的经典节目《刘胡兰》等等。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和化妆基本上与戏曲相似。

高跷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难度,要踩好高跷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是要挑选胆大心细、手脚灵巧的孩子,同时这些孩子要富有表演能力。通过高跷艺人的训练,要求达到唱、做、念、打样样皆能。虽然没有复杂的舞步和舞蹈动作,但在高空表演扣人心弦,非常吸引观众,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表演走高跷的孩童,要像演杂技一样,既要表演得洒脱自如,又要步步走稳。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跷从空中跌落,人仰马翻可是大忌。另外随行护高跷的人思想要高度集中,及时提醒演职人员道路上的各种路况和一些突发状况,以便及时应对,避开一些不安全因素,让演出既安全又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

近年来,南城街道加大十里铺高跷的非遗保护,在2017年黄岩区柑橘旅游节时,十里铺高跷非遗节目搬上了文艺晚会的舞台,节目一上场就迎来了阵阵喝彩声,令许多观众津津乐道。连续5年举办的的黄岩区南城土屿元宵节,十里铺高跷都是必备项目,成了许多村民期待的特色节目。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9-12-30 08:34 | 只看该作者 IP:浙江省台州市
技术活,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