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岩市场监管部门将对红糖加工点全面迁建——
头陀镇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的制糖人员都穿上了工作服,戴上了帽子。
黄岩传统古法制作的红糖,一直受到市民青睐。
这个季节,走进黄岩澄江街道、头陀镇的田头,就能看到不少的红糖加工点,制糖工人们每天加班加点,一片繁忙景象。
加工点老板乐开花,检查人员却直摇头
“最近实在忙,每天要加工4500斤红糖,工人们都没日没夜地干。”在澄江街道下灰洋村,黄岩区良铖红糖合作社的负责人喻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就看这两个月,3元每斤的加工费,能有80万元左右的加工费。
在澄江街道后林村的林善友红糖加工作坊,工作人员表示,该加工点平均日加工4000斤左右的红糖,工人每天都能赚个三四百元工资。
目前,黄岩共有17个红糖加工点,主要集中在澄江街道和头陀镇。大多加工点这两个月榨糖季的加工费收入都在60万元左右,扣除人工工资等成本后,加工点老板最少也能赚个一二十万元。
然而,加工点的老板乐开了花,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一边巡查,一边直摇头。
在良铖红糖合作社,记者看到,这里的加工场地有800多平方米,堆满了种植户送来榨糖的甘蔗。虽是水泥地,但地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几个舀糖浆的大勺子直接放在地上。
“之前不是要求你们将操作区做一些隔离吗?工作人员的工作衣帽也要穿戴起来,制作工具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巡查现场,市监工作人员一一指出了该加工点存在的问题。
“我们马上做,这些都立马能改善的。”负责人喻先生说。
黄岩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良铖红糖合作社的生产环境相对于黄岩其他红糖加工点来说,已经算不错了,毕竟有一个加工厂房,只要添加一些硬件,就能解决问题。
很多红糖加工点是直接将灶搭在田头,再搭一个简易的遮雨棚,榨糖季一过,就拆了遮雨棚,来年再搭。“这种田头加工点,四面没有任何遮挡,风一吹,灰尘肯定避免不了。这阶段,我们是三天两头跑田头,一次次交代,一次次督促改善,但情况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工作人员说。
有证加工点收益更好
据了解,在黄岩的17个红糖加工点中,黄岩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是唯一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加工点。
在其生产点,记者看到,制作区已用铝合金玻璃窗隔离,工人们都穿着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才进入制作区,操作工具也都有一套清洗消毒流程。
“普通的红糖,前几年别人卖15元每斤时,我们卖20元每斤,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到我这里买。”该合作社的负责人蔡锡华说,就在前几天,一个客户在这里刚加工好红糖,现场就卖掉了900多斤。“一些单位过来一买就100多斤,看中的就是我这边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操作流程规范,卫生条件达标。”
蔡锡华说,此前,红糖生产加工一直未被纳入生产许可发证目录范围内,直至2016年1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红糖纳入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为红糖的市场正规化扫除了障碍。“我们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就一直在做相关准备,直到2017年4月,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后,才取得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当时台州乃至全省的首张红糖食品生产许可证。”
蔡锡华坦言,有了这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合作社的产品就可以搭上“互联网+”,在淘宝及各网络平台销售,也可以进入到线下零售店销售。“此外,我们还开发生产烤糖等五六个产品。原先作为单纯的红糖加工点,一年就赚两个月榨糖季的加工费,现在我们烤糖、红糖可以常年销售,一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600万元左右。”
明年生产红糖要先办证
“就目前而言,黄岩一些红糖加工点的场地及加工条件,确实无法达到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标准。”黄岩市监局副局长金仙富说。
金仙富介绍,红糖产业涉及众多甘蔗种植户,眼下又已经进入榨糖季,也没有时间进行迁建和全面改造提升。为保证甘蔗农户增产增收,方便红糖加工,确保食品安全,经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场监管部门商定,约谈各红糖加工点的负责人,并对硬件设施、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了短期应急的具体要求,譬如:尽可能进行隔离;要使用食品级勺子、铲子、盛甘蔗汁和摊凉容器等,绝对不能用农具;场地、操作工具、容器要及时清洗打扫,严禁乱堆杂物和垃圾等。
此外,市监部门还将加强日常的巡查监管。“各红糖加工点的负责人若明年还想继续从事红糖加工,要早点找到合适的加工场所,按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建设,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小作坊登记。”金仙富说。
“据此前黄岩市监约谈加工点负责人的情况来看,可能一些负责人不愿意增加硬件设施投入,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场地。我们一方面是鼓励这些负责人像双楠合作社一样做长产业链,另一方面,也在跟当地乡镇(街道)一起想办法。”台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林莉说,明年,黄岩将对田间地头的红糖加工点进行全面迁建,建议根据甘蔗总产量评估设立加工作坊,走集约化、规模化模式。一是进行整合,提高产能;二是建立集中加工园区,多家加工作坊进驻;三是提升改造,探索红糖相关产品深加工,办取食品生产许可证。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