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6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院桥繁荣村:走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9-12 11: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海耀工艺品有限公司内的生产场景。


繁荣村当前的主流产品——木制鸟屋。


繁荣村的起家产品彩绘蛋壳。


孙秀菊给记者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阅览休闲吧藏书一万余册,供村民借阅。

“繁荣工艺品厂”对有些年岁的黄岩人来说,曾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存在。说起院桥镇的繁荣村,富裕村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繁荣村声名在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工艺品厂就搞得有声有色。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记者来到了这个走在致富道路前列的村庄。

从“蛋壳”起步走上工业之路

1979年,对繁荣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受当时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委托,郑普德提议村里的十个生产队集资发展工业。而思想保守的大多数人,对于没走过的道路,哪能轻易迈出第一步。最后,集资失败,计划告吹。但是,郑普德没有放弃,他认定进入适合农民季节性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艺品行业,会给这个穷村子带来改变。

“在黄岩农校教书的周润东做中间介绍人,我们接到了黄岩长塘竹丝挂帘厂的半成品加工订单,拿着厂子的预付工钱,用家里原有的织布机及房前屋后的废竹子做起了加工。”郑普德说,靠着近乎为零的投入,村民们与长塘建立联系,开始接触工艺品行业。

从帮人加工到自主生产,一个“蛋壳”带来转机。黄岩长塘竹丝挂帘厂收到上海工艺品公司的一个彩绘蛋壳样品,摸不出生产方法的厂家将样品发给了郑普德。靠着2个多月的研究摸索,郑普德成功用针筒注入空气的方法将蛋黄蛋清压出,留下完整蛋壳。

1979年7月,黄岩繁荣工艺品厂成立。郑普德聚集了村里20来个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向专业画师学习,繁荣村开始以独立身份承接“彩绘蛋壳”工艺品订单。

短短几年,工厂规模不断扩张,吸纳劳动力超过100人,产值达到百余万元,一年的蛋壳用量达到了1000多万个,“当时本地鸡蛋完全供应不上,我们与杭州、苏州甚至福建那边的食品厂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出技术帮他们去壳,能将蛋清利用率提高10%,然后以2分钱一个的价格收购蛋壳。”

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开始,凭着打磨出的精致套模和精美画工,厂子的经营范围从“蛋壳”扩大到了“套娃”,随后扩大到了形式多样的木板礼品,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普德陆续投入了2000多万元扩大厂房。1994年,工厂改制为繁荣实业公司,分割为4个分厂,挂靠了十几家单位,产值达到1.3亿元,员工人数超700人,占到了全村总人数的一半。1995年被国家经贸部批准为自营出口生产企业。

1998年,繁荣村工艺品进出口排黄岩区第1位、浙江省第8位,俨然已成为黄岩工艺品行业“领头雁”。

此后,浙江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台州市亿元村、台州市经济十强村……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村庄里一块块展板展示着繁荣村的辉煌。

2003年,繁荣实业公司再次经历企业改制,厂房所有权回归村集体。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不少资深工人选择自己当老板。靠着在行业内多年打拼积累的经验和勤劳肯干的拼劲,繁荣村的工业之路越走越宽。

又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繁荣村大小企业数量近百家,外地雇工人数千余名。位于村内的海耀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了2个亿,老板郑海林甚至将企业办到了宁波,将分厂开到了越南。

村企合一,以工哺农共发展

1978年,繁荣村贫穷落后,底子薄,村集体经济财政赤字10万元,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走上工业这条路的初衷,是因为我知道,单靠农业发展村庄是不可能的,多种经营,以工哺农或许是条出路。”郑普德说。

在私营企业改制前,村里的工艺品厂和村集体捆绑在一起,厂村合一。时任厂长的郑普德也担当起振兴村庄的责任。当时,厂长和工人一样,一个月只拿几十元的工资,厂里所有的利润,除去年末发放的奖金,全数纳入村集体经济管理,用于补贴农业和村庄建设。

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兴池说:“工艺品厂建起来,生产进入正常轨道。没过多久,厂里的收益就补上了集体账本上的亏空,村集体经济开始慢慢积累。上世纪80年代,‘贴农’政策落实发力,农民们开始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方面,农业用水、用电、人工等各方面的支出都能得到补贴款项,直接降低农业种植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产出的农作物,村里给予收购价格上的补贴。以稻谷为例,在国家粮食收购价上,村集体再给补贴,当时最多每斤多给了2角钱,比当时的市场价还高。

“记得有一年,稻谷就补贴了超过36万斤。”郑兴池回忆说,这样一来,工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

1988年,村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除了农业,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上日程。工厂订单多,运货车进进出出,修建平整宽阔的水泥大路成了一件大事。

“要做,就一步到位;要修,就修双向四车道的大路,连同分隔绿化带一并完成。”郑普德说。

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郑普德努力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事实证明,双向四车道的选择没有错。现在,一个个气派厂区内外,停放着一辆辆巨大的解放牌集装箱车。在20多年前修筑的村道上,两辆这样的庞然大物相向行驶毫无问题。

改厕、改水、改电、改绿化……靠着工艺品厂的收入,整个村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泥地硬化工作更是做到了田间地头。

“农业观光园区是村里规划的重要功能区之一,地面硬化之后,游客参观时可以直接把汽车开到田垄头,这个做法也是我们先创的。”郑兴池说,截至上世纪90年代末,厂里给村庄建设投入资金共3000余万元,“工业兴村、工农共富”在繁荣村得到了极好体现。

文化礼堂促“文化大繁荣”

创建于2008年的“农民学习会馆”,是为村民们打造的劳动之余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好去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原有特色和优势基础上,经过提炼精神和挖掘内涵,2013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新的繁荣村文化礼堂呈现在大家眼前。

繁荣村文化礼堂建有“一馆、两堂、五廊、六室”,由长廊走道、百姓大讲堂、阅览休闲吧、儿童之家、工艺品陈列室等功能室构成。

“我们村文化礼堂是五星级文化礼堂。”管理员孙秀菊介绍时满是自豪,而她本人,也在今年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

孙秀菊拿出几十张珍藏的黑白老照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生产场景立刻生动再现。“这张是给挂帘厂做扇面,这张是我们繁荣工艺品厂给新招的工人上课,当时我们进厂必须要学会26个英文字母的读写,这个是以前厂里第一代的机器……”

作为浙江省“100个优秀文化地标”之一,这个文化礼堂的年代感、故事性和地方特色尤其吸引人。除去黑白照片里的旧时光,还有白墙上村里画工们亲自手绘上去的画,工艺品陈列室里的各色特色工艺品,都在无言地讲述着繁荣村的历史。

从精雕细琢的特色画蛋壳,到形态各异的一组组套娃,再到流行的各式木板装饰品和造型别致的木制鸟巢……工艺品陈列室里,映入眼帘的一件件精美艺术品,展示着繁荣村的工艺品发展历程,不禁让人赞叹繁荣村人的手艺。

“工艺品是我们的主导行业,这些大多是从企业里收集来的代表产品,大部分都是出口到欧美的。今后,我们还有继续升级的打算,这个陈列室会收集更多有意义的产品,这里将成为繁荣村工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孙秀菊说。

工艺品陈列室隔壁就是儿童之家,暑假刚过去,这里暂时恢复了安静。“这是为村娃打造的校外课堂,志愿辅导员在节假日为村娃带来文明课、德育课、技艺课,成为村娃在校外的第二课堂。我们村外来人口多,他们的孩子也到这儿过假期,充实又有趣。”孙秀菊指着整面的照片墙,讲述假日里的热闹场景。

一楼的阅览休闲吧是人气最旺的一处。这里的藏书达一万多册,是村民农闲时间看书学习、议事闲谈的地方,也是书友们沟通交流读书心得的好去处……

依托于这个功能全面的载体,繁荣村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两年,镇里计划投入1500万元建设繁荣文化广场,在硬件、软件、管理上升升级,更好地发挥作用。”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