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接官亭挨着去思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24 1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海门老街两处有意味的地名


海门老街


接官亭


去思弄


海门关

椒江有一个“接官亭”,我在《访海门老街》的诗中,曾经提到过它:“一江奔涌出海门,万船鱼归鲜满城。接远亭外客小坐,似闻千年旧潮声。”我在诗里所说的接远亭,其实就是“接官亭”。在我看来,亭子是不管谁都可以坐的,也是不管谁都可以在这里送往迎来的,哪怕最初为官府所造,后来也不应该成为官员的专享。因此,我把它的名字改成了“接远亭”。

接官亭是地方官迎接上级官员的“仪门”

接官亭,位于海门老街北端海门关牌坊的东侧,是一个六角型的亭子,类似于六角帽。亭子的顶部建有佛珠般的串顶,上盖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亭子的底部安装着一圈有靠背的横木板,供行人休息,其中南北两面敞开,人们可以通过台阶行走。亭子被六根圆柱撑起,这六根圆柱也全是用木头做的,显示出浓厚的复古气息。在亭子朝南的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上面写着“古渡当年迎过宦,老街今日憩行人”,既写出了亭子的历史,也写出了亭子的古今变化,非常应景。仔细一看,此联乃是当代椒江文化名人王及先生所撰。楹联的上方亭子的正中位置上,则题写着“接官亭”三字,为椒江当代书法家黄元及所书。

接官亭虽然是一个复古还原的建筑,但它绝对称得上是椒江老海门文化的一个遗存。它始建于清代,但具体建于清代的哪一年,是清康熙年间海门立街之初,还是清光绪年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之时,就不是很清楚的了。不过,人们从中不难想见,古时的官员到达海门有多么的不容易。要么从险象环生的海上进入海门,要么从波涛汹涌的椒江上游奔逐而来,抵达岸边,惊魂甫定,在这里稍事休息后,被前来迎候的当地官员簇拥着接入府衙而去。因此,接官亭是椒江地方官迎接上级官员入境的一个礼仪场所,相当于仪门,是古代椒江官场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

去思弄之名源于去思碑,讲究的是官员的“口碑”

有意思的是,在接官亭的附近有一条小弄堂,名字叫做“去思弄”。原来这里立着一块“去思碑”,故名。

据说,这块碑是为了褒扬清咸丰年间任海门镇总兵的杨岐珍的功绩而立的。他在海门总台防共五年,恩威并施,善待士卒,严明军纪,在巡洋缉盗方面颇有成绩。就在他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即将离开时,海门人民为他立了这块石碑,表达思念之情。

相比不远处的接官亭,这块去思碑无疑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说,接官亭见证了官员们走马上任时的风风火火;那么,这块去思碑则默默地记录了官员们身后留下的老百姓的“口碑”。一个人当官时风光,没有什么奇怪;一个人离开官场时为百姓所称颂,这就是十分的难得。照此说来,椒江的接官亭对于官员们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作者手记

能否成为新时代警示教育的一个场所

最近,我阅读了林崇增先生主纂的《新河镇志》,里面有一篇他写的《新河杂记》,记录了关于椒江接官亭的一件事。

原来亭成之际,政府部门曾经请温岭的白野先生(即林崇增先生)题联,白野先生在“酒半酣”之时,写下了“能造福一方,接而不悔;若昧心半点,骂或无情。”大概当事人觉得有些不妥,后来就弃而不用,改为现在王及所题。

但仔细一想,要是真的把接官亭变成了新时代警示教育的一个场所,那么,再配上这副楹联,岂不妙哉!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