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大陈岛垦荒一家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31 10: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老垦荒队员王文郁(左)与儿子陈红卫(右)在家中。 本报记者吴世渊摄


垦荒队员们在大陈岛上留影,后排右一为王文郁。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959年,陈萼亭(右)与王文郁(左)结为夫妻。


2005年,大陈岛垦荒队员们再相聚,合影留念。

1956年1月,温州青年陈萼亭坐上了前往大陈岛的船。吹了一路咸腥的海风,他终于登上了那座东海小岛。

大陈岛此前被国民党占领,岛上有学校、医院,也曾住过数万人。然而,陈萼亭目光所及,却是一片荒芜景象,到处都是破败的房子,居民都撤离了,只留下一个80多岁的病危老人。

也就是在那一刻,作为垦荒队员的陈萼亭,冥冥之中有了种意识:他人生的意义,就在这座海岛上。这年,他23岁。

陈萼亭登岛两个月后,17岁的姑娘王文郁也来到了大陈岛上。王文郁来自温州新河街,与陈萼亭是老乡。她之所以成为垦荒队员,一方面是响应共青团中央“组织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另一方面,她去大陈岛,她体弱的姐姐就能被安排工作。

垦荒创业的路途,异常艰难。队员们要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业。他们各自有分工,陈萼亭等男青年负责开垦荒地、种番薯、种菜,王文郁等女青年负责养家禽、家畜。

那时,岛上布满了国民党部队埋下的地雷,有些队员并不认识这种危险的爆炸物,挖掘出来后,把它带回住处。幸好,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来,驻岛部队给队员们上了安全知识课,并想出了办法,多放牧牲畜引爆地雷。

经过3年的苦战,大陈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共收获番薯11.5万公斤、蔬菜5万公斤,各种鱼类8000多担,牛、羊、兔1000多头(只)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经济收入总计10多万元。

岛上的44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陈萼亭和王文郁,就是在理发师傅的介绍下,从相识到相爱。

1959年,他们正式结为夫妻。



刚结婚时,夫妻俩一无所有,婚礼置办的家具,只有一条灯芯绒做的被子,以及同是垦荒队员的朋友送来的一个花瓶。

婚后一年,王文郁诞下了一个男娃,养了七八个月,孩子生病了。由于岛上医疗条件有限,孩子没得到及时救治,就夭折了。

后来,王文郁接连生下两个女娃。二女儿出生时,王文郁因营养不良,母乳不足。此时,陈萼亭的姐姐来岛上看望夫妻俩,见他们生活实在艰苦,便带着他们的二女儿离岛生活,直到孩子一周岁以后,才把她送回来。

怀上小儿子陈红卫时,王文郁一度想把胎儿打掉。但陈萼亭劝她:“把孩子生下来,是儿是女,都是全家人的福气。”就这样,1965年,陈红卫出生了。

陈红卫从小就很崇拜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文化人,字写得漂亮,绘画也栩栩如生。“我父亲初中毕业,起初在岛上打鱼,后来大家觉得他能写会画,就让他负责岛上的宣传与文化工作。”陈红卫说。

岛上要出宣传标语,或是绘制黑板报,铁定由陈萼亭完成。至今,大陈镇上还能见到一些当年留下的标语与绘画,就出自他之手。岛上住民遇上红白事,要写对联或画人像,都会请他帮忙。陈萼亭从不拒绝,帮完忙后,只收两根烟,或是两个鸡蛋,再多就不肯要了。有人上他家来送钱,让他给推了出去,他还特地叮嘱妻子:“钱绝不能收。”

刚上岛时,垦荒队员们工作之余的生活很单调,岛上没有书可看,也鲜有娱乐活动。陈萼亭便因陋就简办起了文化站,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并从海门采购来一批图书。他集结了一批喜欢吹拉弹唱的队员,组成一支表演队,每当过年过节,就为岛上的居民演出。渔民们出海往往要好几天,走时会担心家中老人无人照看,陈萼亭开辟了一间27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室,让渔民安心出海。

成为岛上的文化站站长后,陈萼亭还常为岛民以及驻岛部队放映电影。在陈红卫的童年记忆中,时常有他跟着父亲坐着船,在上下大陈岛间来回放映电影的场景。

由于陈萼亭出色的业务能力,他曾被调到黄岩县电影站工作。从海岛到县城,这本能让家庭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谁知三个月后,陈萼亭主动提出,要调回大陈岛工作。

“这是何苦呢?”有人问他。

“我就像一棵海草,大陈岛就好比土地,海草就要生长在海岛的土地上,我怎能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呢?”陈萼亭说。

他的决心,得到妻子和儿女的支持,一家人的户口又重新迁回大陈岛。



光阴如梭,陈萼亭的儿女相继长大。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在大陈岛食品加工厂工作,二女儿进入大陈电厂当了工人。小儿子陈红卫,也从淘气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大小伙子。1981年,他考入临海师范学校,只身去临海念书。他没想到,自己离岛这三年里,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与他父亲有关。

1983年5月29日,31位老垦荒队员相聚在一起,他们要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一封信——27年前,他们正是响应胡耀邦的号召,才来到大陈岛。

这封信由陈萼亭执笔,信中汇报了大陈岛垦荒队员在岛上发奋图强,重建大陈岛的情况,并在末尾写道:“我们由衷地希望您抽空上岛做客。”

胡耀邦看到信后,于6月27日做了批示:“要好好宣传一下这一类不畏艰苦的创业事迹,鼓舞人们特别是青年奋发图强。”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老垦荒队员给胡耀邦总书记写信的消息和胡耀邦批示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及全国各大报社纷纷派记者到大陈岛采访,垦荒队扎根海岛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传遍了全国。

一时间,来信如雪花一样,纷纷飞向大陈岛。有许多人写信表示,被老垦荒队员的精神感动,希望自己也能为大陈岛出份力。当中,真有人这么做了,如教师项香女,1983年刚刚大学毕业,就主动请缨到大陈岛中学任教。

岛外人尚且如此,老垦荒队员们的下一代,又有着怎样的抉择?1984年,陈红卫毕业了,他有资格留校当老师,父亲的一番话令他改变了主意:“回来吧,大陈岛需要你。”

陈红卫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在大陈镇中心小学当一名老师,“对我而言,我本就是在岛上长大,回到家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陈红卫在学校里教数学,兼任美术与体育老师,两年后,他当上了学校的教导主任,又过了两年,他成了这所小学的校长。



陈红卫当校长期间,组织老师开垦操场,使得原本没有活动场地的学校,有了50米的田径跑道。

夏秋季节,岛上时不时遭遇台风,陈红卫会冒着恶劣天气,与老师们一同把孩子送回家。

有些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送来学校,陈红卫便上门动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

陈红卫受父亲影响,爱好围棋。他在学校里组建了一支围棋队,亲自训练了十多位小棋手。“才两三年工夫,我们这支围棋队就打出了名气,在椒江区连续三年获得冠军,参加台州市的围棋比赛也得了团体第一,去省里参赛,有位队员拿了第三名。”陈红卫说,很多人难以置信,偏僻的大陈岛上,居然有这么多厉害的小棋手。

在大陈镇中心小学这7年,给陈红卫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全校师生以及岛上居民的肯定。1991年,陈红卫被组织派往浙江教育学院脱产培训两年,学成归来后,他进入椒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

陈萼亭于1993年退休了,他与妻子王文郁来到椒江,夫妻俩开了个小店,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陈萼亭退休后仍然热心于垦荒精神的宣传,经常写稿到深夜。

1996年5月,陈萼亭在“垦荒队事迹报告团”活动中,连续在台州各县市巡回作了9场报告,在最后一场报告中,意外昏倒在讲台上,因脑溢血而去世。

“我的丈夫思想很好,心也很好,他从未向组织要求过什么。”王文郁这样评价陈萼亭。

“我的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大陈岛垦荒事业。”陈红卫说,“他应当成为一名烈士。”

王文郁今年80岁了,她居住在椒江区白云街道一个老小区内,子女与孙辈经常来看望她。

她时常回忆在大陈岛的那段峥嵘岁月,想起岛上的老房子,想起码头间来往的轮船,想起一起垦荒的伙伴,也想起和丈夫牵手走过的一年又一年。“有生之年,我还想回岛上住,那里才是我的根,在岛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当年垦荒队员分配房子时,丈夫一心想着别人,都安排给别的队员了,自己只住单位的小房子,现这房子单位要收回了。”王文郁说,她希望带着孙辈们,一边逛大陈岛,一边给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