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委羽山(资料图片)
一
从黄岩城区出发,沿着劳动南路驱车往南,在一个不知名的小路口右转,穿过狭长的民房夹巷,便到了“第二洞天”石牌坊下。牌坊北侧,民房拆了一大片,地表裸露出来,一部分填成了道路,没有障碍物的遮挡,远远便看到了委羽山金峰(屿)的北坡和大有宫的外墙。
“我们常说的‘委羽山’,其实只是其中的金峰。事实上,委羽山有金、木、水、火、土五峰(屿),延绵五华里。”市宗教专家、历史专家王康先生介绍。
初到委羽山的人,总不免有些失落。山不高,稍一抬头就看到了委羽山金峰(屿)山顶。据历代《黄岩志》记载:山高约50米,长300余米,又在城郊,像是城市中徒然隆起的小土坡。山北麓是委羽山的代表性建筑大有宫。宫门口几株上百年的古柏静默伫立,山门匾额上题“大有宫”三个字,两壁墙皮剥落,依稀可见“龙虎”二字,是道教中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穿过沧桑满目的大有宫,便到了赫赫有名的委羽山“大有空明洞”,洞口一人多高,最宽不过丈余,往里看,黑魆魆的,山泉在洞壁滴落,叮咚作响,因为长期淤泥堆积,只能进入一二十米。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委羽山金峰,因为侧看像一只龟,原名龟山。东汉末年,皇族刘奉林在河南嵩山学道,炼丹失败辗转云游到黄岩,看见龟山祥云缭绕,便留下在山洞中炼丹修道。得道成仙之日,乘鹤飞升,掉落一片羽毛在山上。为了纪念刘奉林,便将山改名为“委羽山”,又因刘奉林号“大有真人”,其修炼的山洞被称为“大有空明洞”。
道教有“洞天福地”之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委羽山“大有空明洞”被称为道教“第二大洞天”。据《委羽山志》记载:委羽山大有空明洞洞口高2米多,洞内清幽深邃。旧传有道士背着一筐蜡烛进洞中,走了几日蜡烛烧光了,还未走到尽头,听到摇橹声,只好回来。
至于大有空明洞为何排名“十大洞天”第二,王康先生研究认为,这与东王公(东华帝君)的地位有关。东王公(东华帝君)在道教被认为常常在丁卯日登台四处观察天下修道学仙之人的情况,故而凡是得道入仙之人,男的都得先拜东王公,女的都得先拜见西王母,才能飞升进入九天,再入三清境谒拜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
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居住地,王屋山是西王母的道场;方诸山(九峰)是东王公(东华帝君)的居住地,委羽山是东王公(东华帝君)的道场。西王母与东王公(东华帝君)虽地位相同,但在先秦及汉代尊崇母亲,“阴阳”阴在先,故而“洞天福地”,王屋山排第一,委羽山只能名列第二。
三
以上皆有传说的成分,却极大地丰富了委羽山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司马季主、司马承祯、杜光庭、张伯端等大批道教名人或在委羽山炼丹修道,或常来这里。南宋,道教北宗龙门派(丘处机一派)高道云集,委羽山很是辉煌。此外,更有谢灵运、顾况、袁枚、赵之谦、康有为等大批历史名人在委羽山留有足迹,并写下大量诗文。
然而,近代以来,委羽山道教逐渐衰落。1950年5月后,由于历史原因,大有宫道士被遣散回家,宫观殿堂改成民居。上世纪八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后,只有道士数人回来主持宗教活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几位道士或羽化或去往别处,大有宫殿堂破败,道众凋零,法脉绝迹,令人叹息。历史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何去何从?
近年来,黄岩区委区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委羽山“道”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并委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团队对委羽山道文化公园进行概念规划和大有宫修缮方案设计,将委羽山道文化公园打造成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具有文化传播、休闲旅游等功能丰富、布局合理的地标式城市公园。
近期,设计团队惊喜地发现,黄岩孔庙轴线的延伸线,2.8公里以外,正对委羽山。“这说明孔庙当初在造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它的对景是委羽山。”常青教授解释,在浙江地区,一般来说,建筑最好的朝向是南偏东,但团队通过测绘发现,黄岩孔庙的轴线朝向却是南偏西八度。这种有意的倾斜,充分证明了委羽山的重要性。
目前,委羽山道文化公园概念规划和大有宫修缮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
来源:台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