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杜甫与郑虔交往的那些事 (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23 09: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郑虔及其画作




杜甫

上文说到杜甫在这首诗里提到郑虔“也沾新国用轻刑”,即指郑度被贬台州,是受到唐朝新皇帝(指唐肃宗)的宽思。

实际,这是杜甫的一句反语。据《新唐书·刑法》记载:“安史之乱,伪官陆大钧等皆背贼来归。及庆绪奔河北,胁从者相率待犯阙下,自大臣陈希烈等数百人。以御史大夫李岘、中丞崔器等为三司使。而肃宗方喜刑名,(崔)器亦深刻。乃以河南尹达奚珣等三十九人为重罪,斩于独柳树者十一人,(达奚)珣及韦恒腰斩。陈希烈等自尽于狱中者七人,其余决重杖者二十一人。以岁除日行刑,集百官临视,家属流窜。初,史思明、高秀岩当皆自拔归命,闻(达奚)珣等被诛,惧不自安,乃复叛。而三司用刑连年,流贬相继。及王玙与相,请诏三司推核未己者,一切免之。然河北叛人畏诛不降,兵连不解,朝廷屡起大狱。肃宗后亦悔,叹曰:‘朕为三司所误!’临崩,诏天下流人皆释之。”

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正因为唐肃宗滥用重刑、酷刑,不但没有达到“惩降治乱”的效果,反而激化了矛盾,使早该结束的“安史之乱”,又延续了六年之久。像郑虔这样忠心耿耿的“老画师”,唐肃宗非但没有嘉奖,反而将其远贬台州。使郑虔痛感“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正是用这“也沾新国用轻刑”“委婉”的反语,尖锐地批评了唐肃宗在惩办“陷贼官吏”中所犯上的“扩大化”错误,并非替唐肃宗文过饰非。这又是深为郑虔鸣不平。

但是,杜甫的好景不长。乾元元年六月(758),杜甫坐房琯党,出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他最终离开了宫廷,离开了长安。接着,又写下了光照千秋的“三吏”和“三别”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光阴冉冉,冬易春来。这时郑虔被贬台州已有年余,音讯全无。杜甫不禁萌动思情,写下《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一诗。

台州,因偏离中原,古称“荒远之区”。像郑虔这样年老多病的“老画师”,即使逢赦回家,恐怕连归路也认不清了。过去,官职虽然不大,生活亦很清苦,但人身犹如海鸟一样,倒也自闲自在。如今,孑然一身,远贬万里,好像猎网之中的一只野兔,命运如何,只能听凭猎人的摆布了。这种形影相吊、朝不保夕、晚景凄凉的岁月,真是度日如年。正因为郑虔多才多艺之故,招人嫉恨,才落到“海隅微小吏”的地步。故人杯酒,前事难寻,莽莽乾坤,何日是重聚之期?杜甫这首诗“想象郑公孤危之状,如亲见,亦如亲历。说到离别之伤,死生之痛,从肺腑交情流露出来,几乎一字一泪(见《杜诗详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用了“鸠杖”这一典故。“鸠杖”最早见于《后汉书·礼仪志》:“汉,民年七十者授玉杖,以鸠为饰,欲老人如鸣不噎也。”老人为何要授“鸠杖”呢?这也有个来历。据郦道元《水经注》载:“(汉)高祖与项羽战,遁于薄中,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汉高祖)既即位,作鸠杖以扶老。”《隋书·礼仪志》又载:“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赐鸠杖黄帽。”这个典故对了解郑虔的生年很有帮助。三门石马《郑氏宗谱》记载郑虔生于长寿元年(692),杜甫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按此郑虔正是六十八岁,年近古稀,故杜甫用了“鸠杖”的典故。杜甫还在《八哀诗》中写道:“亲近唯几杖”,此说与三门石马、《广文祠实录》所说的“长寿元年”,正相吻合。

时隔不久,杜甫接到郑虔写自台州的来信,不禁悲喜交集:

郑老身仍窜,台州信始传。

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

世已弃儒素,人犹乞酒钱。

徒劳望牛斗,无计斫龙泉。

——《所思·得台州郑司户消息》

盼来了台州老友的来信

令杜甫感到欣慰的是与郑虔“分手一年久,天涯绝尺书”今日终于盼来了老友的来信。这种心情,大概也不亚于“家书抵万金”吧!

当时的台州,与先进的中原相比,应该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郑虔初到台州,对这里感到一切都很陌生,甚至有点“不服水土”。结果,台州人对郑虔的“衣冠言动”也不大习惯,于是,郑虔自叹“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

可贵的是,郑虔并未就此而止步,而是以教化为己任。他认为:“天君子所过者化。今吾谪此,则教化之责,吾当任也(见《台州府志》)。”他“选民间弟子教之,大而婚姻丧葬之礼,小而升降揖让之仪。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焉。”(同上)广德二年(764),这位生涯坎坷、蹭蹬不遇的老画师、“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终于客死他乡,长眠在临海大田白石金鸡山麓。

杜甫写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郑虔卒未几,他的好友苏源明也饿死于长安。远在四川严武幕府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杜甫闻讯后,无限悲痛,写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一诗以志哀: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窅东昊。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

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

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

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

会取君臣合,宁诠品命殊。

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

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

从容询旧学,惨澹秘《阴符》。

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

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

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

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

虐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诗中“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是指杜甫在同一年内得到郑度和苏源明相继而卒的消息。“谷费殁潜天”,潜天即苏源明,因米贵而饿死。据《资治通鉴》卷223《唐纪》卷39载:

诗中“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关于疟疾,《艺苑雌黄》载有郑虔与杜甫的一段佚事。

这件佚事很有趣,如果杜诗能治疟疾,他自己“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又作何种解释?疟疾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染的。据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记载,杜甫40岁时(751年秋)在长安就患上疟疾,经常复发。疟疾一般发病于夏秋两季,这首《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当作于广德二年夏秋之际。

郑虔所卒年限当在广德二年正月或二月之间。但并不是说郑虔就一定要卒于此时。在郑虔最后几年里,古今史志学者一般只谈他对台州的启蒙教化之功,都对他的卒年从未有过疑问。

杜甫为郑虔写下的绝句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后,杜甫又失依托。五月,他离开成都草堂,来到夔州。在此,杜甫又写下八首长诗,即《八哀诗》。悼念他所尊敬的八位人物一一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璣、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其中悼念郑虔的《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作于大历元年(766)秋,这首长达72句、350字的长诗,可以说是郑虔的一篇评传。作者在《存殁口号》其二中,对郑虔博学多才、高尚品德给予高度评价,对他生不逢时,蹉跎一世的凄凉结局,也感到无限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诗人晚境凄凉,耳聋眼花,飘泊无定,加上好友相继谢世,更显得悲凉孤寂,形影相吊。“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月》其四)往昔与苏、郑同醉豪歌的情景又仿佛重现在他的眼前: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士,嗜酒不失真……”——《寄薛三郎中琚》

大历二年秋(767)九九重阳节,杜甫在夔州抱病登上江台,作《九日》诗五首。第三首又写到苏源明与郑虔: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 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这是杜甫与郑虔交往的22首诗中最后的一首,3年后,杜甫也与世长辞。上述诗也成了他怀念郑虔之绝响!从天宝十一年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到大历二年秋的《九日五首》其三的长达15年之久的22首诗中,既反映了两入患难相扶、风雨同舟的真挚友情,更主要的是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深遭摧残的悲惨命运!

郑虔,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远贬台州,这是他的悲剧。但“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他为台州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因而台州人民对他也十分崇敬,广文祠、广文路就是后人对他的纪念。诚如《民国台州府志·弁言》所评述那样:“吾台设郡以来,官吏纷若茧丝,而郑虔独以司户著称。今郡城东有户曹巷,犹有庙在。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名地与台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悔后世之高车驱马,而碌碌无闻者矣!

来源:台州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