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饮水不忘掘井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19 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九峰公园的喧闹不在日间,而在早晨。跳健身舞的、练太极拳的、打羽毛球的……但九峰公园另有一条曲径,可通到一个热闹之地,那里有高大的古木遮天,树荫下有一口古井。记得我在夏日的一个白天去时,那里很安静,四周只有高树上的蝉唱。我探头往井里看,古井幽幽的。尽管此时阳光满天,但都被古树遮蔽,树叶间漏下的阳光,有的掉到井里,使深黛色的井水晃着点点晶亮的光。
每天晨曦初露的时候,这里就已经人来人往。黄城的居民有的安步当车,手提着或大或小的白色塑料桶,从家里赶过来,一路的徒步也是他的晨练。有的骑着自行车前来,自行车后架两侧各挂着一只白色的塑料桶,前面的车把上挂着一只小铅皮桶。小铅皮桶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可放到井里去汲水。也有不少人是拉着车来的,车上安着一个油罐似的大圆铅皮水桶,他们都是卖水人。他们从这里盛了水后,拉向城区的大街小巷,赶在居民们上班之前把水送到千家万户。
黄岩人爱用古井水是从他们的父辈那里传下来的,而他们的祖辈也是喝着这口古井里的水走过了一辈子的。
有一段日子,我对卖水客起了恻隐之心。看着他们精瘦的身躯,看着他们裸着铜红色的皮肤拉着装满水的水罐走街串巷,不时地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一把源源涌出的汗珠,我想,现在供水工程已建成了,居民们将不再用九峰的井水,这些劳苦的卖水人将面临着失业。尽管拉水的工作既辛苦,收入又微薄,但这是维持他们一家生存的生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也许是已相沿成习,而积习是难返的吧,但更多的可能是,人们对这井水有着婴孩依恋母亲的乳汁那样的信任和亲近。于是,每天早上,居民区的门前屋后照样响亮着卖水客气旺声壮的吆喝。而九峰公园的古井旁也照样人来人往,井旁的水泥地总是那么湿漉漉的。
花开花落,春夏秋冬。草木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荣枯,地表水会因雨水的多寡而分丰涸。但奇怪的是,九峰古井无论寒暑阴晴,也不管井外的世界是雨季旱季,井中总是那么潮润。幽深的井水总是那么宁宁静静微漾着,白天漾着日光,夜里漾着月光。
这几年城市在迅速地发展,城区的人口也在迅速地增加,汲用九峰古井水的人也在增多。好多人都在担心,尤其是在每年高温干旱的季节,那仅仅一口九峰井水怎么能够满足得了那么多人的需求?
古井无言。无论有多少人来汲水,无论你汲多少量的水,它都非常慷慨。它的无言好像在鼓励你:别不好意思,你汲吧,只要你觉得需要,你就汲吧。古井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对着好心人的忧虑和关切,它只是更努力地从岩缝间渗出更多的水,似乎在说:“你们放心地汲吧,我有着无穷的源泉。”
古井水确实源源而来,秋冬不涸,春夏不溢。这口建于宋代的古井,不仅养育了古代的黄岩人,它还继续养育着今天的黄岩人。黄岩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地繁衍。古井犹如慈爱的母亲,爱着自己所有的子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所有的孩子。据传,这口井是宋代的一位和尚下决心掘成的,井址刚好处于九峰山呈扇形展开的九座山峰山脉交汇的脉点上,正是九峰山地下水的交汇点,这就是千百年来九峰古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因所在。从此,黄岩人就告别了饮用混着海潮的腥味的浊水的历史。尽管现在我们都用上了自来水,但古井对一代又一代黄岩人的养育之恩是我们黄岩人没齿难忘的。当然,我们也得感谢当年决心为老百姓寻找清洁的水源并掘井取水的和尚。凡是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我们都应该记着他。
因查资料,我从书架上抽出《黄岩水利志》来翻,不经意间在附录部分读到了宋人李茂宏写的《新井亭记》。这篇碑记是为新建成的井亭而写的,而井亭实际上并不是一座供人休憩的凉亭,它是一座纪念亭,为了纪念两个人和一项造福于民的大工程。这两个人就是宋代的僧人净真和明代正统年间的黄岩县令焦侯。这项大工程就是九峰古井和把井水从九峰山引至城区的地下引水长河。
读过这篇碑记,我才知道,原来几百年前黄岩还有这么一个引水工程,在一些年代里,黄岩人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赶到九峰去汲水的。也是在读过这篇碑记后,我才知道,传说中为百姓相地挖井的和尚真有其人,他的法名叫净真。净真不仅组织民工凿好了这口千百年来黄岩人受用不尽的“母亲井”,还一鼓作气地兴建了地下引水工程,把井水通过埋于地下的石沟引入两公里外的县城,须知当年的九峰属荒山野岭,时有禽兽出没。净真又在城东凿了一口大池,在城内和城的四周凿了二十八口小井。这样,当年黄岩县城里的居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饮到清冽的甘泉了。
但善事不远。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净真修的这条地下石沟就被堵塞了,挖的那么多口井填满了泥石和垃圾。这个工程规模太大了,重修耗财又耗时,多任县令不愿意去办这件吃力的好事。于是,好多老百姓也都记不起黄岩的地下还曾经流过清冽的九峰甘泉,城区有二十八口井就是用来盛九峰的水的。我不知道这么多年里黄岩人都是怎么用水的,我无法想象。李茂宏在碑记中是这样写的:“(黄岩)县邻大江,潮汐往来,地带斥卤,水味咸涩,饮之者疾或生焉。”
到了明代正统年间,黄岩来了一位姓焦的县令,“某年月日,山东焦侯,来令黄岩。三载于兹,政通人和,邑事渐简。”看来这位焦县令是勤于政事同时也是能力很强的好官,仅仅三年时间,积弊尽除,境内呈现太平景象。轻松且轻闲了的焦县令“乃考县乘,相厥水土,求恤民隐”,他深入到百姓当中访问疾苦,从地方史志上了解黄岩历史的沿革,他从生病的百姓身上看到了黄岩人饮用水的不洁,从史志上看到了地下长河,于是他下了决心。
“历时滋久,沟塞井洇,民以告侯。举耆宿陈君定翰、陈君尹操与僧宗胜分任其事。即净真所作石沟之塞者通之,坏者补之,欲复其旧井之数。别凿大井于东禅桥之东,广丈余,深倍之。引泉于井,澄莹冰冽,民饮而甘之。”李茂宏还描述了当时居民们汲水的情景:“汲者憧憧,无间昕夕。”我在想象着,当年那些在家门口的水井里就能汲到九峰甘泉的百姓会是怎样的欢喜。
遗憾的是,经焦侯重修的引水沟后来淹没在漫漫历史的何年何月,而绕城而掘的二十八口井也终于难觅其踪。直到现在筑成了新的引水工程,在焦侯之后又是几百年,当今的黄岩人才又喝上了放心水。
往事悠悠随云灭,但历代的黄岩人不会忘记净真,不会忘记焦县令。当时建亭也就是为了让黄岩人世世代代传颂他们的功德。
原亭早已毁圮。但现在的古井旁也有一座假山,假山上也有一座亭。垒此山、建此亭的目的是否也如古人之意,表达饮水思源、不忘掘井之人的意思?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