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
天气一天冷似一天
令人开始想念
被太阳晒过的温暖棉被
说到棉被 就不得不提弹棉匠
时光流转,在过去很常见的弹棉匠,现在却不太有。
周今朝是城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弹棉匠之一,他的店位于永宁街。
虽然被称为弹棉匠,但周师傅已有近十年没“弹”过棉弓了。那把近两米长的老弓高高地挂在墙上,沾满了棉絮。
曾有人想买他这把弹棉弓以及配套的弹槌,他没舍得。相信他不舍的,不仅是这一把棉弓,还有过去奋斗过的岁月。
今年57岁的他,14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弹棉花了。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棉被,都是找弹棉匠做的。
那时候,做弹棉匠的收入相对较高。他回忆说:“结婚的人家多的要做12条被子,一条10斤被的手工费1.8元,而普通教师一个月也才赚29块钱呢。”
周师傅就这样一手持着弹棉弓,一手握着弹锤击打着弓弦,在清脆的咚咚声中,弹出了一床又一床雪色的棉被,也弹出了一家子的日常开销。
大概在90年代,机械化进入了弹棉花这个行当,弹棉花的工艺变得比过去简便,工时也缩短了。
而同时,大量流水线生产的商品逐渐出现,各种人工材料制成的被芯进入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弹棉匠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城区,还有比周师傅年纪更大的弹棉匠——74岁的林师傅和他的老伴,他们的店开在竹场前。
林师傅从小就帮着家里做棉被,十二三岁就学会自己做了。
林师傅家从太公那代开始就做弹棉花的营生了。如今,在机械的帮助下,他和老伴依然把弹棉花当成一项日常劳动那样从事着。
林师傅的店里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做棉被步骤:
先把要翻新的棉花或者新棉花都弹好,放在一边待用
在木板上铺上白纱布,并牵上纵横交错的白纱线和红纱线
把弹好的棉花摆在纱线上,并用一个竹笪将棉花做出一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造型”,上面牵上白纱线和红纱线,并用红线摆出斤数字样,再盖上白纱布,和下面的那层白纱布交叠好
最后一道工序是:揉棉花。林师傅用一面揉棉板反复揉棉絮,目的是把棉絮和纱线布纱线揉在一起,以免散架。这样揉好之后,他再用一台百来斤的揉棉机在上面揉几遍,再使之显得更匀整。
每年10月之后,来做棉被的人就陆续多起来了。
这些顾客大多是一些老街坊,也有远方的顾客托人来买的,杭州上海,甚至海外都有。
近一两年,似乎专门打听着来找他们的客人也比往年多,或许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环保的表现吧。
你喜欢手工做出来的棉花被吗?
来源:掌上黄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