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黄岩高桥:试点先行补短板,雨污共治谋新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4 17: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大计,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污水直排一直是疑难杂症,
要从根本上治理好水环境,
截污纳管是关键。



  什么是“污水零直排”
简而言之,就是对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实行截污纳管、统一收集,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到外环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
而雨污分流就是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轻城区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也是完善城区污水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城区实行雨污分流改造是排水系统改造的必然趋势。

有的放矢,打好基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污水零直排工作,将其作为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狠抓落实。区委常委谢焕带领区五水办、区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赴高桥街道指导“污水零直排”工作。谢焕强调推进污水零直排试点创建工作要严格按照省市“四张清单”(排查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明确工作时限,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黄岩区高桥街道组织召开“永丰大讲堂”第十讲学习会,邀请区“五水共治”办公室主任杨天雄介绍“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扎实知识武装。


为做好“污水零直排”改造工程,得到居民支持和认可,该街道借助宣讲活动、发放宣传品、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努力做好“污水零直排”的宣传工作。通过宣讲,让更多的居民认识了什么是“污水零直排”,理解了街道 “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的初衷,也更加支持街道开展的“污水零直排”工作。截至目前,共发放宣传品2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0余副。

▲文艺达人胡从德宣讲

▲发放宣传品

由于部分建筑建成年代久远,网管分布不合理,雨水或随污水一起排出,或直接渗入地面,难以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难度和压力。黄岩区高桥街道借助第三方——杭州华仕管道公司对创建管网进行排查,同时开展“四查一测”,通过“点、线、面、网”结合,对所有排污单元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无遗漏、无盲点。

▲CCTV作业

管道封堵作业    管道清淤

改造整治,扎实推进

污水零直排施工釆用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为抢进度、抓结点,鉴于生活小区房屋建造年代早,当时居民未有雨污分流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将原排水管接入污水井,重新铺设天台至地面雨水管,并做好标识,做到雨污彻底分流。目前整改完成已有七十五户。

立面管网改造    雨水管网改造

针对之前分散的餐饮行业存在治理困难不能及时解决污水排放等问题,高桥街道对建成区范围内六小行业共63家进行了统一的污水排放整治。
根据店铺业态施工条件不同,设计不同方案,推动完成小餐饮店等的污水排放整治。同时,也督促小餐饮店铺自行安装隔油池,实现污水成渣隔油后纳管;美容美发店安装毛发过滤器来解决管网容易堵塞不易清理的问题;督促洗车店完成安装沉砂池。现阶段六小行业的整治都在忙碌的开展中。

管网改造中   管网改造后

▲隔油池改造

该街道深入建成区范围内19家企业,对这些厂区内雨污水管道、三水(阳台水、卫生间水、厨房用水)、隔油池、化粪池等进行仔细勘察,寻找出具体问题后按照“雨污分流到位、预处理设施齐全、持证排水排污”要求,制定具体方案,责令所有企业自行整改提升,完善雨污水收集系统,合理规划管网等设施。


除此之外,该街道还对学校、医院、邮政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污水纳入污水管网的情况进行仔细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做好雨污分流的工作,不放污水污染河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改中

建章立制,长效发展
黄岩区高桥街道探索完善“四大机制”,确保管理实效:
一是全力构建日常巡查机制,强化河长履职,督促各级河长做到“三会”、“三百”。
二是加快构建精细截污机制。严格落实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全面实施排水排污许可制度,所有排污口实施“身份证”管理。
三是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结合现代化检测技术,定期开展管网巡查、检测、维护及整改,严防反弹,巩固成效。
四是积极构建全民监督机制。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及时制止、举报违法排污行为,坚持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自我督促检查

人人参与,
做好污水治理。
净水清源,
共建和谐社会。


来源:黄岩五水共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