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9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十里红妆”或源于台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3 1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① 朱红鼓形绣墩

② 朱红八边形漆绘人物故事桶盘

③ 朱红八角菱花形漆绘山水桶盘

④ 朱红六边圆角漆绘人物桶盘

⑤ 朱红树叶形漆绘人物桶盘

⑥ 朱红黑漆描金和合

⑦ 朱红八卦纹龙头桶

台州红妆

“十里红妆”最近几年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视野。宁波市宁海县,这个古代台州六县之一的地方,相继成立了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十里红妆文化园、红妆小镇等一个个项目,把“十里红妆”做成了宁波文化的一张名片。今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中,浙江博物馆朱金木雕“万工轿”的惊鸿一现,进一步打响了“十里红妆”的知名度。“十里红妆”成为了浙江文化的品牌、江南文化的代表。

台州一直以来都是“十里红妆”文化的传播地,“十里红妆”器物几百年来一直在使用、传承,它是台州人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笔者参观过浙江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十里红妆文化园,发现那里都陈列着大量收集自台州的“十里红妆”器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州的“十里红妆”撑起了江南“十里红妆”的半边天。

台州的明清古家具,在业界小有名气,其中“十里红妆”器物更是主要的门类,大到“半间房”“拔步床”,小到“绕线版”“针线盒”,民间实物非常丰富。笔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涉台州明清古家具行业,收藏“十里红妆”20多年,见证了台州“十里红妆”市场的起落。台州“十里红妆”收藏市场繁荣期是1990年至2005年。这段时期正是台州经济大繁荣、城乡建设大发展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大量老家具、用具被淘汰,因此,流出的“十里红妆”器物最为丰富。当年的临海白水洋、邵家渡、杜桥等地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十里红妆”收藏集散地,活跃着一大批走村串户的“地皮客”。在杜桥的横楼、前张等村,几乎整村都从事这个行业。那些勤劳能干的“地皮客”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一路吆喝,去古村落、老宅子收集老器物,再转卖给当地的收购大户。“地皮客”们从一根扁担、一条麻绳起家,挣下了一座座小洋房、大宅院。

“地皮客”是“十里红妆”第一道掮客,当地古家具收购大户是第二道,宁波客商是第三道。这三者之间分工明确:“地皮客”负责从农村、城镇收购,再卖给当地古家具收购大户;当地古家具收购大户对收购来的古家具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卖给宁波客商;宁波客商再卖到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各国。那段时间里,一车车从三门、临海、仙居、黄岩等地收购来的“十里红妆”器物被转销到外地,大量的“十里红妆”精品流出台州。

现在市面上关于“十里红妆”的书籍、网络上的有关资料越来越多,但是,“十里红妆”的发源地、流行区域几乎都写成“宁绍地区”,似乎与台州无关。事实上,不管是实物遗存还是民间传说,“十里红妆”源于台州一说比源于宁绍地区更有说服力。

一些书籍、博物馆介绍“十里红妆”的来由大都是这么写的:“关于‘十里红妆’,有一段传说。据说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故事里既没有可依据的地名、真实遗迹,也没有特定的民间遗存。

而台州的民间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南宋初年,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逃到台州章安金鳌山前,前面是茫茫椒江,已无去路,而后有追兵。此时,山脚下的晒谷场上有农妇韩氏正在翻晒谷物,见此情景,将谷箩筐倒扣,把宋高宗藏在里面,救了他,还把原本要送给在田间劳作的父亲吃的掺有鸡汤的麦碎饭给了宋高宗果腹。宋高宗感激不尽,与韩氏结为异性兄妹,约定事后过来感谢。后来宋高宗记不起被救地方,遍寻‘救驾’农妇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浙东一带女子出嫁时可享有皇妹的待遇,可用半副鸾驾、凤冠霞帔的特殊待遇。于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另外,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金鳌山”一节记载:“两宫北狩,匹马南渡,建炎庚戌正月三日,帝航海,次章安镇,滩浅阁舟,落帆于镇之福济寺前以候潮,顾问左右曰:‘此何山?’曰:‘金鳌山。’又问:‘此何所?’曰:‘牡蛎滩。’……乃屏去警跸,易衣徒步登岸。时住持僧方升坐,道祝圣之词。帝趾忽前,闻其称赞之语,甚喜,戒左右勿惊怖,而谛听之。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飞临幸。野僧初不娴礼节,恐怖失措,从行有司,教以起居之仪。山下曰黄椒村,村之妇女闻天子至,咸来瞻拜龙颜,欢声如雷,曰:‘不图今日得睹天日。’帝喜,敕夫人各自遂便。故至今村妇皆曰夫人。虽易世,其称谓尚然不改。”宋制,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一等国夫人(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二等郡夫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以上之母或妻),以下则为淑人、硕人等封赠之号。而黄椒村、金鳌山、牡蛎滩至今仍在,台州一带至今流传着“麦碎饭淘鸡汤”的民间故事,另外早年章安金鳌山还有“麦碎娘娘庙”。

宁波、台州的两则传说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仔细考察这两则小故事,似乎台州的更合情理,也属史实。因此“十里红妆”源自台州似乎比源自宁绍地区更为合理。

就笔者了解,一些书籍把“十里红妆”的产地、流行区域写成“宁绍地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当年对外经营“十里红妆”旧家具的几乎全是宁波、绍兴的一些客商,所以好多专家学者把产地当成宁绍地区;第二,宁波、绍兴一带的客商主要是从保护商业秘密出发,不愿意暴露台州是他们“十里红妆”藏品主要来源地的这一信息,所以隐去了台州;第三“十里红妆”研究、宣传、推广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宁波、绍兴一带的人,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没有写台州。

“十里红妆”究竟源自哪里,如今已不可考,争论也无意义,这是古代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但是,台州有极为丰富的“十里红妆”古家具,这是不争的事实。上文写到的这些博物馆里,收藏的相关“十里红妆”器具,大多来自台州,也是不争的事实。

(部分资料摘自章亦矾先生的《宋高宗避走章安考》)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