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山间叮咚的小溪,弹奏出欢快轻盈的旋律。三五成群的工人们拿着工具走向村庄建设的一线,半卷的袖口下裸露出黝黑发亮的皮肤。
午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饱览古村落美景后,在依山傍水的农家小院享受美味,席间,尽情谈笑,忘却烦恼。
待到傍晚,村民们坐在庭院中乘凉,虫声悦耳。晚风带来了清凉,吹走了白天的燥热……
这一幕幕乡村美景,既是宁溪镇五联村的日常写照,也是该村“两委”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用好党、干、群一心的基层组织堡垒,按照“新乡土主义”的理念,依托生态优势,推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组织联建夯基础
2015年10月,伴随行政村规模调整,宁溪镇乌岩头、五部半山、凉山、冷水坑和茶园5个行政村组建为五联村。
区划是整合到一起了,可是民心和村庄发展又该如何捏合?成为摆在宁溪镇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起初,宁溪镇计划在党员较为集中的乌岩头设立一个党支部,另外4个村成立一个党支部,但有干部提出五联村要想发展,必须先把党员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发展合力。于是,五联村党支部正式成立。
在2017年五联村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一批敢担当、能带富、会服务、善治理的优秀人才被推选到村“两委”岗位上。
为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五联村实行“干部联片、党员联户”工作机制,根据人口规模、党员分布、居住地域等情况,将村庄合理划分成五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村“两委”、党员负责联络了解村民诉求。此外,该村还通过每月的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讨论,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年多来,村“两委”紧密团结,围绕着“不忘初心、协力同心、游客倾心、振兴联心、百姓欢心”的宗旨,运用“联建、联创、联动、联合、联心”五联工作法,带领着党员群众投入到村庄建设的每一隅:5名党员志愿者认领了古村落保护责任岗,轮流巡查排查古村安全隐患;12名党员志愿者当了古村导游,在周末或假期为游客讲解;在外经商的党员通过支部微信群,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点滴变化。曾经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渐渐变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行政村规模调整前,一些村由于村小人少,长期存在‘缺钱办事’‘缺人办事’和‘无力办事’等现象,基础设施建设因村庄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宁溪镇党委副书记陈鸣瑞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庄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层组织等各方面都发生着积极变化。去年,五联村顺利摘帽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党支部实现了“二星级后进党组织”向“五星级示范型党组织”的华丽嬗变。
统筹兼顾谋发展
7月18日,虽然不是休息日,可还是有很多游客背着行囊、开着车来到了乌岩头古村落游玩。这个原本处于大山深处、贫困闭塞的村落,经过近几年的修缮得以苏醒,正向八方游客讲述自己的悠久故事。
跟着宁溪镇五联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岳沿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前行,两侧除了古桥、古树和由原有古建筑修缮而成的展览馆、茶室之外,吸引目光的还有一幢正在修建中的特色建筑。“这里是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点,原址为两层木结构三合院,改造保留原有石墙,整体采用混合结构方式重构,保持老房原有肌理风貌,整个工程预计8月中旬完工,9月学院就能开学。”陈景岳说,今年年初,五联村牵手上海同济大学,校地联姻,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古村落。
乌岩头古村落打响了名气,也为五联村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机遇。以“五村联合,守护乡愁”为主题,将乌岩头古村落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再以乌岩头古村落为原点,借势借力,辐射周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加速融合发展,成为村“两委”的共识。
原五部半山村老屋多,让村“两委”萌生了开发利用老屋建高端民宿的想法。去年,村“两委”通过高山移民、土地置换等政策,征收村民土地和房屋,在村口建设村庄规划集中安置区,将在用地范围内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原五部半山村农户迁至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
村民陈某家中有三间两层老房子,在村干部上门做移民动员时,陈某认为现在村庄的发展越来越好,将房子留着以后卖给别人比现在拿政府补偿重建新房划算,因此不愿配合。对原五部半山村村庄情况较为熟悉的五联村党支部委员陈炳福和村委会委员陈开理,主动请缨,多次上门,并电话联系陈某在外务工的子女一同劝说老人,终于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
“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各村的自然资源分割过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安置区的建设不仅能从区域上促进融合,帮助村庄发展得更好,也能改善村民人员分散、居住环境恶劣的现状。”陈景岳说,安置区的建设是村“两委”整合资源、推动村庄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有了发展方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理由相信,五联村的明天会更好。
增收致富润民心
只要天气允许,吃完晚饭后,村民卢会青都会沿着村道散步,和其他村民一起聊天。他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
“以前村里没发展起来,村民们都出去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城里人一到我们村就说我们这里风景好,空气好,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说到这里,卢会青由衷地感到高兴。
村庄的发展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有这发展带动的“人气”和背后蕴藏的商机。
村民王小芹的小卖部开在乌岩头古村落的入口处,店里销售的除了饮料、零食,还有笋干、番薯豆面、红薯干等自家做的特色农产品,见游客路过,她会热情地邀请大家尝尝刚出炉的土豆。王小芹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在宁溪镇靠加工节日灯赚钱,收入不稳定,看着村庄发展越来越好,她辞去工作,回到村里吃上了“旅游饭”。“环境好了,来的客人自然就多了,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她满脸笑容地说。
昔日“东南飞”,如今“凤还巢”,村庄的发展还把不少在外地的村民都“招”回了家。这些村民,之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做生意,看到村子发展起来了,并吸引来大量的游客,他们纷纷回村,开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竹隐泉老板陈元彬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在外地做生意,眼见着家乡越变越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时尚的休闲度假方式,他瞅准商机回村发展,把自家的三间房改造成了农家乐,从设计到装修用料的选择全部亲自操刀。去年,竹隐泉的农家乐经营逐渐步入正轨,为他带来了二十多万元的收益。在外创业没有归属感,返乡创业,圆了陈元彬的致富梦,也解了他的乡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今的五联村游客游人如织,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完美融合,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来源:今日黄岩 |
|